书城文化古代军事思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46199400000031

第31章 马援对兵权谋思想的运用

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是东汉初期杰出的将领。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祖先为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奢因功封马服君,子孙便以马为姓。马援少时曾学《齐诗》,但无意拘守章句。王莽时,为新朝大尹。后投隗嚣,为绥德将军。建武五年(公元29年)投光武帝刘秀,上书求屯田上林苑中。八年,在刘秀面前堆米以示山川地形(类似沙盘),指画军事形势,部署众军出入往来道路,坚定了刘秀西征隗嚣的决心。次年,拜太中大夫。十一年,拜陇西太守,领步骑3000人,在临洮(今甘肃岷县)击破先零羌,斩数百人,获牲畜万余头,收降羌人5000余名。接着乘胜掩袭羌人,再斩千余人。又修缮金城郡破羌(今青海乐都东)以西城郭,劝耕牧,招塞外氏羌。十三年,率兵4000余人追击骚扰边地的塞外诸羌,在氏道(今甘肃武山东南)大败羌人,收降万余人。十六年,回京为虎责中郎将,常与光武帝论兵,所谋未尝不用。十七年,拜伏波将军,率军南征交趾郡(约今越南北部),缘海而进,随山开道干余里,数战数捷,因功封新息侯。所过之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方便越人。二十年秋回京,自请北击匈奴、乌桓,并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遂出屯襄国(今河北邢台)。次年,率3000骑兵巡行北边。

二十四年,以62岁高龄自请进击五溪蛮。次年至临乡(今湖南桃源东),破蛮兵,斩获2000余人。三月至壶头(今湖南沉陵东北),遇酷暑,士卒多染疫而死,马援亦病卒于军中。

马援用兵,注意分析敌我双方形势,寻找有利于己的战机。与敌对战,不追求快意掩杀,而是善于出奇兵以击敌不意。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与诸羌接连三战,先击溃羌人前锋;再潜行间道,掩赴敌营,使敌军心溃坏;又分遣轻骑绕袭敌后,乘夜放火,使敌大乱。战法多变,奇正相生。

马援一生征战的主要对象是汉朝周边的部族。他不以屠戮为目的,注意安定边裔,争取民心,筑城修渠,发展生产。他在西北边郡6年,带来郡中的安定和经济发展。南征交趾,也为当地郡县制的推行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概括马援的军事思想,主要表现在用兵上强调知彼知己、出敌不意。在作战指挥中,他成功地运用了以孙武为代表的兵权谋家的兵学主张。

从项羽到马援,我们可以看出秦汉兵家有一个基本特点,那就是注重实践。战争是展现他们军事思想、军事艺术成就的舞台。

第一字魏晋南北朝的战争与文化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战争和军事对峙漫长、统一和安定相对短暂的时代。

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相对峙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集团逐步形成。公元220年~280年,是魏、吴、蜀三国鼎立的时代。公元281年~290年,西晋出现相对统一之局。从291年“八王之乱”始,到589年隋灭陈,战乱此起彼伏,南北长期对峙,北方又历经十六国的纷争和东西魏分立、北齐与北周对峙的形势。各朝各代在军事对峙的背景下,都间或因双方息兵而出现过并不算长的安定局面;但招兵买马,整军备战一直在进行,军事摩擦亦很少间断。

在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内,发生过许多着名的战役和作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灭蜀之战、淝水之战、潼关之战等,都是历史上着名的战例。丰富的战争实践,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军事家。

各民族在冲突中互相影响,彼此融合,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突出特点。各民族由于文化、地理等条件的不同,有着特色迥异的军事观念和作战方式。这些观念和方式因各民族的冲突和交往而相互碰撞,彼此吸收,使这一时期的军事思想和作战方式更加丰富。这一时期的着名兵家,也不以汉人为限,少数民族的兵家将。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事频仍,社会经济仍有一定发展。魏的屯田促进了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吴的开发江东,蜀的平定南中,都促使这些地区加快迈向文明的步伐。十六国与东晋、南朝与北朝的长期对峙,虽使较发达的中原经济遭受一定破坏,却也使较落后的长江流域得到开发。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当时的战争特点有相当影响,尤其是南北经济特征的差异性,对南北不同的作战指导思想影响甚大。如北方畜牧经济发达,骑兵优良,作战多重远程奔袭、快速决胜;南方造船业发达,作战注重发挥水战之长。这些特点,带来了南北军事家的不同风貌。

魏晋南北朝是思想较为活跃的时代。两汉经学和神学的禁锢被打破,儒、道、释三家思想为士人们兼收并容,玄学清谈和佛教讲经问难的风气两相交会,士人的思辨能力普遍提高。

在这样的氛围下,注重军事理论研究蔚然成风。滔跃的学术思潮和灵活的清谈问难等形式,启发兵家各辟研究军事理论之蹊径。曹操注《孙子》,杜预注《左传》,是对传统兵书和古代战例的深人性研究;诸葛亮的《隆中对》,崔浩的一系列谋划,都凝聚着丰富的兵学素养。

魏晋南北朝频仍的战争,使当时极少有以纸上谈兵而扬名的兵家。优秀的军事理论家,往往同时就是杰出的统帅或着名的将领。一些发于卒伍的良将,也在长期的战火硝烟中培养出高超的军事艺术。曹操、诸葛亮、陆逊、杜预、檀道济、崔浩、宇文泰等,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他们都展现了各自卓越的军事才干和军事家的个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