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草原(科学探究丛书)
45973000000014

第14章 草原生态建设新思路(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草原建设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远远赶不上畜牧业发展的需要,有的地方草原建设的速度还没有破坏的速度快。因此,按照自然规律,建立草原生态系统的最佳平衡,对于稳定、优质、高产发展畜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基地,也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有史以来,它对于我国优良畜种的形成和在为人类提供动物性蛋白质、脂肪、奶品、皮毛等畜产品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过去长期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重利用轻建设,使丰富的草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新中国成立以来,牧区大小牲畜由2916万头已发展到9200万头,增加了3倍多,但是草原基本建设差,并有所破坏。一部分缺水草场没有开发利用,已开发利用的草场则超载过牧,靠天养畜,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状况依然存在,严重地影响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据调查,青海省20世纪50年代出售牦牛胴体重一般为400公斤左右,现降为100多公斤;藏羊胴体重由原来40公斤降到了20公斤左右。中国目前每百亩草场生产的畜产品只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10,美国的1/27。

现在,中国草原的畜产品值虽然还很低,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全国规划的基础上对草原资源加强保护,重点建设,合理利用,开展大面积改良和一定面积的集约经营,就会逐步摆脱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使草原成为现代化的畜牧业基地。

合理开发草原资源

掌握和认识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规律以后,采取积极有效的科学技术措施,建立草原生态系统的最佳平衡,就会为畜牧业的发展开创美好的广阔前景。

为了实现草原的合理开发,首先要对草原资源进行科学地综合考察研究,切实查清资源状况,研究它的生态结构和它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该根据考察所获得的数据和生态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炼出生态模型,用数学方法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各种生态因子复杂的制约关系,预测其演变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草原资源开发的综合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方案,并使此方案反应草原生态系统各种因素数量上的最佳比例和空间配置上的最佳结构。

1964年国家对甘肃、青海、西藏和内蒙古等省区的草原资源曾进行过初步的考察,1975年~1978年对西藏的草原进行了全面考察,1979年以来,又对北方重点牧区草原资源进行综合考察。据不完全统计,到1983年止,全国共完成了1000多个县的草场资源调查任务。在此基础上还研究了草原的演变和家畜利用情况,以及发展农林牧各业的开发利用方案,为调整地区各业的配置打下了基础。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通过考察和分析,提出了逐步退耕还牧、保持水土的改造利用方案,并将全县划分为三大经济区,确定了以牧为主,牧林农综合发展的生产方针。

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就是通过牲畜在天然草原上恰当的生产活动,一方面使牧草有机物质能最有效地转化为畜产品,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使草原资源的数量和品质得到不断地增加和提高,长用不衰。要做到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必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以草定畜,严格控制草场载畜量。有多少草养多少畜,牲畜才能吃饱吃好,草原也不退化。要根据不同类型草原生产力的状况,规定合理的载畜量,改变无节制地追求牲畜存栏头数和盲目提高草场载畜量的做法。在保证恢复牧草生产力的前提下,按照当地草场(主要是冬春草场)的数量和可能打草、贮草的数量,及其能够提供冬春饲草饲料的能力,计算载畜量和存栏数;根据夏秋草场的利用能力确定总头数。一般干草原10~20亩养一只羊,荒漠草原50~70亩养一只羊。

2.利用草原优势,积极发展季节畜牧业。每年6~9月是中国草原的优势时期,雨水充足,牧草青绿,营养丰富,牲畜膘肥体壮。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水草丰美的草原生长季节,多养牲畜,肥育肉畜,达到夏壮秋肥的目的;而在缺草的冷季来临之前,大量淘汰,当年屠宰,以减轻冬春草场压力,避免“冬瘦、春死亡”现象的发生,这是既科学而又经济的肉畜经营方式。

中国不少地区经过试验已初见成效。新疆富蕴县从1977年起开始推行大尾羯羔当年肥育屠宰措施,到1980年止,当年肥育屠宰的羔羊就占44%~46%,每只羊胴体重17~18.5公斤,向国家提供肥羔肉11.5万公斤,出栏率提高到33%,商品率从10.7%提高到15.2%,人均收入从140元增加到187元,同时减少了相当于60万亩冬春草场的压力,可供3万只羊过冬。

3.建立人工草地,推行越冬饲养方式。草原牧区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为严重威胁家畜生产的枯草期,这是草原生产的劣势期。人工种草,割草、贮草是变劣势为优势的主要措施,也是提高草场生产力、由粗放经营逐步走向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人工种草要以草为主,料为辅,并注意牧草种类和品种的选择与培育。经实验证明,适合中国大面积栽种的良种牧草,北方有紫苜蓿、沙打旺、披碱草、老芒麦、羊草、无芒雀麦、优若藜、红豆草等;南方有红三叶、白三叶、百脉根、多年生黑麦草、意大利黑麦草、鸭茅、毛花雀稗、草芦等。随着人工草地的发展,要逐步改变牧区放牧养畜方式,推行越冬饲养或补饲和商品肥育的集约化饲养方式。充分利用夏秋草场的生产优势,辅以4~6个月的越冬饲养或重点补饲,以及2~3个月的商品肥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草原生产率低的落后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天然草原和半农半牧区饲料生产的巨大潜力。

按照目前全国牛、羊总头数计算,若达到每个羊单位若需1亩人工草地或半亩人工草地,则全国就需要建立5.6亿亩人工草地(约占草原面积的10%)。这样,中国的草原畜牧业就会建立在可靠的物质基础上,摆脱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有人预算,如果通过努力使人工草地面积达到草原面积的1/10,平均亩产干草以150公斤计,并将牲畜的转化率提高到50%,中国北方草原牧区每年则可生产肉类50亿公斤,超过目前全国的肉类产量。

4.采用先进技术,实行划区轮牧。划区轮牧是一种先进的放牧方法,它是将每个畜群的放牧地根据其生产力和利用特点划分为若干小区,实行有计划的轮牧,目的是既要把牲畜放牧好,又要维持草原的生产力。换句话说,划区轮牧就是通过人的作用,把牲畜和草原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一项综合技术。

划区轮牧有以下优点:(1)可以经济有效地利用草原,提高草原载畜量和畜产品数量。与自由放牧相比,同样面积的草原不论采用哪种放牧方式,划区轮牧可多养牲畜30%,牲畜的生产力可提高35%以上。因为把牲畜局限在一个较小面积的小区上,活动范围较小,它们不得不对牧草均匀利用,并且减少了践踏的损失、提高了采食率,降低了荒弃率。

(2)可以改进植被成分,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由于划区轮牧依次均匀地利用每一块草地,从而使优良牧草能不断地生长繁殖,不给毒害草以生长蔓延的机会,植被成分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据报道,轮牧以后优良牧草由原来的每平方米64~69株增加到303~305株;草层高度也由原来的28~36厘米提高到78~86厘米。同时,由于畜蹄践踏时间短,粪便污染少,所以饲草浪费少,大大提高了牧草的产量和品质。一般划区轮牧可以提高产草量25%,与最粗放的自由放牧相比,产量相差40%~50%。

(3)便于进行草原管理和培育,有利于草原经营管理责任制和畜牧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实行划区轮牧,对于尚未轮牧的小区草场就可以有计划地进行改良和建设。同时,牲畜比较集中,便于牧工看管,病畜可以及早发现,兽害和丢失等损失也可以大大减少。这样既做到了计划管理草原,又能更好地调动牧民的生产积极性。

划区轮牧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首先要考虑轮牧的周期和频率,这是制订轮牧规划的基础。所谓周期,就是在已划分的若干小区上依次轮回,这种轮回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叫轮牧周期。中国北方草原在一般年份,各类草原的轮牧周期大概是:荒漠草原40~60天,干旱草原30~40天,草甸草原20~30天,高山草原30~45天。

在划区轮牧中,一个小区在放牧季节中能轮流放牧的次数称为放牧频率。放牧频率应有限制,一般来说,草甸草原不超过3~4次,干旱草原2~3次,荒漠草原1~2次,高山草原2~3次,高产的人工草地4~5次。在每个小区放牧的时间,春、夏、秋三季不要超过6天。

此外,还要根据草原的载畜量来确定小区的大小。形状和围栏可以因地制宜,在利用铁丝网围栏的同时,也应尽量利用自然条件,如林带、壕沟、溪流、湖泊、山岭以及人工的望标(标杆、石堆、土堆等)作为小区的天然界线。因此,小区的形状可能是不规则的,如菱形、三角形、多边形和椭圆形等。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电围栏划区轮牧则更为理想。

最后就是定期的实行小区轮换。有人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先把早熟禾、鸭茅和白三叶草的种子混播在一块地里,然后把地分成两半,一半连续放牧利用,结果牧草越来越矮;另一半是等草长高了以后再刈割。三年之后,又把这两块地里的牧草分别移植,让其在相似的条件下,任意生长。结果发现,从放牧地移植来的牧草大都长得很矮,而刈割地移植来的牧草大都长得高大。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早熟禾等牧草都有矮型和高型,它们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在连续放牧的条件下,高型草很快就被牲畜吃掉,留下来的都是一些低矮的;而在刈割条件下,高型牧草得到充分的生长,矮型草因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逐渐被排挤淘汰。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不要认为实行了划区轮牧,草原的退化问题就完全解决了,只有将各个轮牧小区在利用的时间和方式上,每年都周期性地轮换一次,避免每年在同一个时间内以同样的方式利用同一块草地,才能保持草原的活力。在推行划区轮牧中还会碰到了一些困难,如小区的围栏建设需要一定的投资,这可以随着中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牧区的逐渐富裕而逐步得到解决。另外,有些划区轮牧的效果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小区面积大,载畜量低,与自由放牧无差异;或是小区面积太小,载畜量过大,践踏严重;或是放牧频率过多或过少,都不能使牧草经常处于鲜嫩状态,家畜吃的不是上次放牧剩余的残草,就是生长发育过度的老草,营养价值都不高。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按照划区轮牧的基本要求去做才造成的。

如前所述,在一定自然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草原类型是具有明显地区性特征的,为了充分发挥各类生态系统的最大生产潜力,就需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区域性规律分区划片,作出区划,因地制宜地安排畜种。中国北方草原“东牛中羊西骆驼,西南高原牦牛藏羊”的分布规律,就是劳动人民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经过长期的努力创造出来的最佳草原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也只有与特有的牲畜类群相结合,才能表现出一定的生产能力。例如,湿润草原与牛、马的结合,干旱草原与绵羊的结合,荒漠草原与骆驼、山羊的结合,高寒草原与牦牛、藏羊的结合,南方热带疏林草原与黄牛的结合等等。长期特定的生态条件,也使牲畜形成了一套适应该生态系统的生活习性和本领,例如牛马喜食柔嫩多汁的高禾草,绵羊则喜食比较柔软、干物质较多、植株较矮的禾草和蒿属植物,骆驼、山羊和三北羊专爱采食粗硬、具刺和有特殊味道的、灰分含量较高的灌木和半灌木,牦牛和藏羊则喜食稠密的矮草,等等。一旦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或发生大的改变,牲畜也常常会随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如草原退化,牲畜就退化;把产乳量高的三河牛放在青藏高原上就很难适应;同样,牦牛在内蒙古草原上也难以生活。只有合理的经营管理和因地制宜的配置畜种,如在森林草原地区发展乳肉兼用牛,荒漠区山地草原发展细毛羊、高寒草原地区发展藏羊及其改良品种等等,才能最充分地发挥草原和牲畜的生产潜力,也才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最佳平衡。

培育改良天然草原

培育草原的方法很多,而最根本的培育措施就是合理利用草原,使其向好的方面发展。对于正在或已经退化的草原,除了采取封育,让其自然恢复的办法以外,还应采取以下改良措施。

1.补播。就是在不破坏或少破坏原有草原植被的情况下,在草群中播种一些适应性强、饲用价值较高的当地野生优良牧草或其他饲用植物,以达到增加优良牧草覆盖度和提高产量的目的。

补播适于改良大面积的天然草原和其他措施不易进行的山地草原。飞机补播最为经济、有效。飞播的种子一定要预先经过去芒处理,并做成丸衣种子,即将种子裹上比其重量大5倍的黄土,以保证种子能准确地落在需要补播的地方。此外,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还可以直接将优良牧草的草皮切碎进行补播。在干旱地区补播应在雨季进行,补播后不久即降雨,效果最好。

2.灌溉。在草原上每生产1公斤牛肉所需要的牧草,在其生长过程中平均消耗6吨水。野生牧草的蒸腾系数(即植物制造1克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克数)一般比农作物大0.5~1倍。中国的草原绝大多数处于干旱地区,草原牧草由于缺水而“渴死”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灌溉是改良草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灌溉可使草原牧草的产量提高6~9倍,并能改善草群的组成和品质。如新疆天山北坡山地草原,1976年~1978年利用农灌尾水灌溉以针茅、狐茅和苔草为主的草原,使草层高度由原来的15~17厘米增至60~80厘米,覆盖度由50%提高到100%,鲜草产量由每亩121.5公斤增加到1159公斤,提高了9.5倍。同时,灌溉以后植物种类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豆科牧草由原来的10.9%上升到65.2%,莎草科植物由18.6%下降到3.8%,杂类草有明显地下降,变成了以豆科黄花苜蓿为主的割草与放牧兼用的优质草场。

从当前情况来看,中国的草原灌溉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青藏地区发展较快。西藏草原灌溉面积已达900万亩,占全国首位。内蒙古草原十分干旱,当前在优先解决牲畜饮水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草原的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