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攻克天津
45898400000017

第17章 御林军渡江倒戈

张治中随蒋介石观赏山景,见蒋介石心情尚好,又趁机转弯抹角地谈起出国的事来了。

“总裁,我看您短期到国外去休养一段时间,对您的身体会有好处的。”

“又来了!为什么老要劝我出国呢?”蒋介石喊了起来。

“大家都是为了您好,您为党国太辛苦了……”张治中委婉地解释着。

谁知不提则已,一提起出国,就戳到蒋介石痛处,他就火了,忿忿地说:

“文白,我一定不出国!我不想亡命!我可以不做总统,做个老百姓总可以吧?”

“是,是!”张治中只好连连点头陪不是,再也不敢说下去了。

为什么蒋介石如此害怕出国呢?他积几十年之经验,深知一出国,就会有人挖他的宝座。所以在他统治旧中国的几十年生涯中,除了去过一次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由宋美龄陪同到过埃及开罗,与罗斯福、邱吉尔会晤过外,很少出国。在今天这种情势下,他如若再出国,就非彻底完蛋不可。这点他看得非常清楚。

张治中哪里知道蒋介石的心思,刚才还对他讲出国的利弊得失哩。蒋介石见张治中如此天真,不觉好笑,就缓慢地说:

“文白,他们要我出国,也要好好地说嘛!他们太不明白我的个性了,竟想利用中外报纸舆论对我施加压力。这是万万办不到的!”

说到这里,蒋介石用手杖猛力在地上一戳说:

“我可以自由地住到国内任何地方,就是到国外也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出之于强迫。”

张治中见到蒋介石说得如此决绝,也就不再说下去了。

张治中这次到溪口,与蒋介石足足谈了五天,又盘桓了三天,直到3月12日,才返回南京。

“溪口蒋总裁:

驻京四十五军九十七师渡江投向共军……”

这是南京卫戍司令部发来的急电,通过电波传到溪口这山区小镇。

这天是3月25日,春寒料峭,在山区更感到寒意袭人,砭人肌骨。

这时,以张治中为首的和谈代表团正整装待发,准备飞向北平,没料到御林军却发生了倒戈。

这是一支道道地地的御林军,前身是首都的警卫师。师长原由蒋介石的侍卫队长石祖德兼任。

该师由三个团组成:二八九团,前身是军委警卫团,直接负责蒋介石本人的警卫工作;二九O团,前身是陈诚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和军政部长时的警卫团;二九一团,前身是顾祝同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的警卫团。

蒋介石把三个团编在一起,组成警卫师,共有一万三千余人。因为华北失利,兵员不足,首都防务捉襟见肘,蒋介石不得已才把这支御林军和一O二师合编为四十五军,名义上属国防部,实际上仍旧担负南京城内和近郊的警备任务,归南京卫戍总司令张耀明指挥。

蒋介石离开南京前,还特别关照汤恩伯和张耀明,要重视这支御林军。他在南京城既可阻碍共军南渡,又可对桂系起威慑作用。

所以这支部队装备特别精良,士兵个个身强力壮,装备有美式冲锋枪和轻、重机枪,短枪的数量也远远超过一般部队,都是一色的二十响驳壳枪。除此之外,还配有重型迫击炮、火箭筒、防坦克炮……每个士兵冬季发一套呢制服,伙食标准也比一般高。

“这样优裕的待遇,他们为什么还要倒戈呢?”

蒋介石捏着电报纸,呆呆地想。他的脑海中闪过接任石祖德的那个九十七师新师长王晏清。

关于九十七师新师长的人选,国防部一厅曾在1948年8月,一连签呈了几个人供蒋介石挑选,可蒋介石都没有批。后来,蒋经国推荐了一个人选,此人名叫王晏清,当时任八十七军副军长。

蒋介石看了王晏清的履历,也听过蒋经国的介绍:

王晏清,黄埔六期毕业生,曾在陈诚的第十八军供职,参加过对江西苏区的第三次“围剿”。抗日战争时参加过淞沪之战,负过重伤。1945年,当上青年军二O八师副师长。该师1948年改编为八十七军,驻守北平……

1948年8月中旬,有些不太放心的蒋介石,出于对御林军的重视,决定亲自召见王晏清。

王晏清驱车来到国防部后边的总统官邸,小心地走进客厅。

蒋介石用捉摸不定的目光久久地打量着这个四十岁上下,中等身材、态度沉静的少将军官,突然发问:

“你从哪里来?”

“从北平来。”王晏清是第一次被蒋总统单独召见,不免有些紧张。

“你的部队目前在做什么?”

“部队是由新招来的北方失业青年编成,正在整训。”

“嗯。”蒋介石又将王晏清审视一番,拿起履历表,一边翻,一边“嗯”、“嗯”地点头。

客厅安静极了,王晏清挺直身躯坐着,紧张得有些喘不过气来。

昨天,他乘飞机赶到南京,就去拜见过邓昊明。这个邓昊明原来也曾参加过北伐,后来赋闲在南京。名为赋闲,实则不闲,背地里是反蒋积极分子。

“舅舅!”王晏清见到母舅第一句话就是:“说句心里话,我巴不得老头子此刻突然改变主意,不见我才好。”

“这又何必呢?”邓昊明老谋深算地笑着说:“我看你大可不必当一回事,权当‘逢场作戏’,心想着‘见大人则藐之’就是了。看他有何吩咐,回来我们再商量……”

正当王晏清神思不定的时候,蒋介石又出其不意地问:

“你没有当过师长?”

王晏清赶紧收回遐想,回答:“是的。”

他的履历表上写的,是从副师长到副军长,缺少的是个“正”字。

“嗯,你回去吧,听我的命令。”蒋介石一摆手,结束了为时不过五分钟的召见。

王晏清立正敬礼,转身离开客厅。走到门口,蒋经国出来代他父亲送客。这个青年军前总政治部主任,伸出一只手与王晏清握手寒喧,意味深长地一笑说:

“王师长,你要把兵带好呵。再见吧!”

蒋介石再也想不明白,这样一个由自己儿子举荐,他又亲自召见并任命的御林军师长,竟会在“和谈”前夕倒戈,他与共方有何联系呢?

联系是有的,还是邓昊明牵的线,中共南京地下党的史永同志直接与王晏清联系上了。

这个史永,真名叫沙文威,鄞县沙家人,是蒋介石宁波老乡。长兄就是沙孟海,二哥是广州暴动牺牲的沙文求烈士,原中共广州市委的秘书长;三哥沙文汉则是中共上海地下党的负责人之一;三嫂陈修良就是中共南京地下党市委负责人。

蒋介石的脑子里不断浮现出王晏清的影子,他猛地站起来,问俞济时:

“电问张耀明,为什么没有及早发觉,没有把这个王晏清扣起来?”

回电很快来了。张耀明在电报上详细报告:

3月24日,他发现王晏清一个部下赵昌然在策动宪兵叛乱,就叫王晏清到司令部询问。张去向汤恩伯请示,可是王却被南京卫戍司令部副司令覃异之放掉了。

“娘希匹!这个覃异之竟这样大胆,随便放人。”蒋介石怒气冲天,破口大骂起来。“快拿他是问!”

覃异之的回复也很巧妙:“我没有放掉王晏清,张司令也并没叫我把王关起来。我看他又无实据,叫他在家里等候通知,随传随到。何况他是总裁亲自任命的……”

“把四十五军军长赵霞撤职!”蒋介石连连下令,“他是吃干饭的吗?另外,立刻赶印传单,悬赏缉拿王晏清。击毙者赏银五万元。击毙次要叛匪者赏银一万元,天一亮就派飞机跟踪散发传单,我不相信这支部队能会被王晏清全部拉走!”

但是,从南京发回来的电报很不妙:

“王晏清率所部直属队、二八九团、二九O团于三月二十四日夜渡长江。巡守江防的第二舰队阻击未成;二十五日上午,王晏清率所部到达新店庙,跟踪的飞机在那里散发传单后,二九O团返回。”

其实,张耀明说的不是真话,二九O团只返回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跟着王晏清过江北上了。另外,当王晏清夜过长江时,林遵的第二舰队虽然发觉了,也打了重机枪;但枪是对空射击,只是敷衍一下罢了。而过了一个月,这支第二舰队也在林遵将军的带领下毅然起义了。

其实,王晏清也没有完成他的全部起义计划。原来他与中共南京地下党商定的起义计划是:一旦和谈不成,为配合解放军渡江,要求九十七师开放江防正面六十华里,并以一个团占领下关,阻止浦口的第二十八军南撤,以便在江北消灭该军;再以一个团占领南京机场,截断空运;师直属队则和另一个团开进南京维持治安,保护仓库物资……

没想到事出意外,局势发生风云突变,王晏清被张耀明叫到司令部,差点拘留被捕。幸亏有覃异之相救,他被覃异之放回家后,立即赶到驻地。当时,九十七师的三个团分别驻在板桥、江宁和铜井三镇。他赶到后,立即组织部队过江,连二九一团也来不及通知了。

“江防呢?九十七师这段江防呢?谁去填补?”蒋介石气急败坏地责问汤恩伯。

“我正在想办法,请总座放心。”

汤恩伯急急忙忙调了汤山的辎汽兵团五百辆军用卡车,命令火速向中华门外运送部队,填补九十七师的防区。

3月25日这一天,南京城里一片兵慌马乱,城南一带,民用车辆一律停驶,满载兵员的军用卡车一辆接一辆开往中华门外。车声隆隆,沙土飞扬,整整闹腾了一天。

原九十七师的防区这个缺口总算补上了,可是沿江士兵和人们心头上的缺口却无法弥补。因为连御林军也反戈了,这正象征着总崩溃的日子已经不可避免地即将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