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家训(第七卷)
45764600000060

第60章 曾广汉母刘鉴家训

“训主简介”

刘鉴(1852—1930),字惠叔,湖南长沙人。祖父刘权之和曾祖父刘湘容均系进士出身,父亲刘若珪担任过湖北知府等官职。她的丈夫曾纪官,系曾国荃次子。刘鉴生长于数代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幼时受过良好的家学教育,诗词文赋、琴棋书画均有涉猎,享有才女的美誉。丈夫曾纪官病逝时,刘鉴年仅三十岁,她主动承担起曾大夫弟、敦德堂、奖善堂几房子孙教育的重任,深得家公曾国荃的赞许。她在继承曾国藩、曾国荃家训主旨的基础上,根据时势的变易和曾氏后裔的实际情况,编撰了《集字避复》作为家庭识字课本,《曾氏女训》作为家庭女子教育的教材。此两教材不仅对于曾国荃后裔成才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清末民初社会影响较为深远。

女子应接受新式教育

“原文”

昔贤于闺范编纂,徴引嘉言,师法懿行,洵足以砥躬砺节,惜后世不以教女为重,并先训亦具文视之。虽有《女诫》、《论语》之传,或病其艰深,或易其浅近。授之之际,讲实固多忽略,领会亦勘微,以故莫收相长之益。矧当此海禁洞开,欧风东渐。凡有负文明者,发言遣辞,莫不以扩充民智,张大女权为宗旨。然知新而不温故,趋时而不述古。祖学既晦,率旧无从。徒使女界前途如蒙昏雾,不求自治之精神,不讲自养之能力……为妇则反对翁姑丈夫,为女则耿耿父母兄弟,自生阻力,妨害进步……学业充,则遇事敢为,当仁不让,男女抱负均矣。

——节录自赵世荣著《女杰之乡——荷叶纪事》

“译文”

从前那些圣贤对于妇女品德之书的编纂,广泛征引美好的言辞,学习效法美好的德行,实在足以磨炼德行与节操,可惜的是后人不以教育女子为重,且将先人的训导视为一纸空文。虽然还有班昭的《女诫》、宋若莘的《女论语》流传下来,但有的存在内容深奥的毛病,有的显得太肤浅而无法叫人看懂。人们在传授子女教育的道理之际,讲求实际者原本就对内容多加忽略,领会也较浅显不透彻,所以很难收到长远的效果。况且现今国门大开,欧风美雨等资本主义文化不断输入中国。凡是担负着文明责任的人,发言遣辞,无不以扩充民智,张大女子权益为宗旨。然而,知新而不温故,趋时而不述古,走向两个极端。对祖宗之学既然不甚了解,那么继承传统也就无从做起。徒然使女界前途如蒙阴云迷雾,不去讲求女子自立自强的精神,不去讲求女子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作为出嫁之妇女则反对家公、家婆和丈夫,作为未嫁之姑娘则对父母兄弟多有不满,自己制造和睦相处不利的阻力,妨害社会进步……如学业充实,教育普及,那么碰到应该做的事情就会敢作敢为,当仁不让,男女之间的志向抱负就不会存在差异。

“评析”

刘鉴在《曾氏女训·总论》这篇文字中,对传统女学不是一概加以肯定,而是指出其不合时宜的落后成分客观存在,对其优秀部分应加以继承弘扬;但因“海禁洞开”,形势变易,新时代女性不应是“三从四德”式的典范,而应让其接受新式教育,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增进其与男子同等的地位,这样就能发挥女子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这一观点,体现出刘鉴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实学精神。

应以急于公务为己任

“原文”

先哲有言,凡人立身,断不可做自了汉。范文正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便有宰相度量。今人教子,岂必热中名位,惟不可独善其身?盖人生根本之地,以桑梓为重。乡里之缓急,固应极力周旋。而际此多事之秋,外患之防御,路矿之筹办,学校之创建,灾浸之赈恤,或收权利于他族,或表同情于社会,在在皆公,义所当尽。不宜起营私之急,存推诿之心。见所苟及,为所仅能。无论一省之事,一分之事,或赞助,或督理,均当同寅协恭,实事求是,以期必济。人尽如此,何虑公款不集,公务不举哉?

——节录自赵世荣著《女杰之乡——荷叶纪事》

“译文”

从前圣贤留下有至理名言,一个人为人处世,绝对不可以做一个只顾自己的人。北宋大臣、文学家范仲淹在做秀才的时候,便以天下忧乐为己任,形成了宰相的胸怀。现今人教育子女,难道一定要教导他们热衷于功名利禄,唯独不使自身的品格保持高尚吗?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应以故乡为重。乡里面有什么缓急的事情需要做,自然应当极力尽到自己的责任。而处于现今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对于外患的防御,铁路和矿山的筹办,学校的创建,水旱灾患的救济抚恤,或者从外国人手中收回中国利权,或者对社会公益事业表示自己的同情,事事处处都体现出公益心,每个人理应尽到自己的责任。不宜产生为自己谋划私利的迫切愿望,不应对公益事业存有推诿之心。当每个人碰到了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就应当义不容辞地尽到自己的义务。无论是一省的事,一点小事,或者给予赞助,或者督察办理,大家都应当做到配合默契,尽心尽力,实事求是,以求一定能够做得成功。每个人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为还会忧虑什么公款难以筹措,公务不能够开展呢?

“评析”

刘鉴在篇中重点强调,无论男女,都应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公益事务;无论能力大小,财富多寡,人人都应齐心协力,为他人谋福利,为社会做贡献。这一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借鉴意义。

家昌而国盛矣

“原文”

闺门之教,至女范立,妇职修,女仪备,固己徴美昭著矣。然尚有验之于家政者在焉。家为国之本,施于家,然后可以施于国。要在明毓才之道,知藏富之理,持防护保守之大纲,综筹算操作之细微,俾老幼男女,得所维系,庶乎家昌而国盛矣。

——节录自赵世荣著《女杰之乡——荷叶纪事》

“译文”

有关女子教育的问题,包括女子品德规范的确立,妇女责任的修炼,女子礼仪的要求,古人本己阐述得十分完美明显了。然而,尚有运用于家庭内部事务的必要。家庭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女子教育实施于一个家庭,然后就可以实施于一个国家。重要的问题在于明了培养人才之道,懂得保存财富的理,坚持防护保存的大纲,综合筹划培养人才的最具体细致的方式方法,使家中男女老少,都能够据此维系家风,这样,差不多也就可以达到家庭兴旺而国家强盛的境界了。

“评析”

刘鉴在篇中强调女子教育在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家庭兴旺发达,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这种把家与国、女子教育、家国事务两者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观点,至今仍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