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长寿养生
45760100000019

第19章 保持心情愉快与养生的关系

情绪是指一个人在对客观事物持有某种态度时所伴有的内心体验。人都是有情绪的,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而引发的。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六淫”是指自然条件的变化,即“风、寒、暑、湿、燥、火”;“七情”是指情绪的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现代医学也有足够的临床资料和试验证据表明,情绪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而导致各种疾病。中医还认为,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悲伤肺,过思伤脾。

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科学道理:人的情绪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研究表明,笑对人体有许多作用:它可以增加肺的呼吸量,清洁呼吸道,抒发健康的感情,消除神经紧张,使肌肉放松,驱散愁闷,有助于散发多余的精力,减轻各种精神压力,有助于克服羞怯情绪、困窘的感觉和各种各样的烦恼,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和友谊,使人对往日的不幸易于淡忘,从而产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不良情绪会损害身体健康,古往今来,这种例子已经屡见不鲜。相传三国时期,大将周瑜虽然才华出众、机智过人,但他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气量狭小,所以诸葛亮聪明地利用了这一点,巧设计谋,气得他“金疮迸裂”,以至于断送了风华正茂的生命。《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经常郁郁不乐,茶饭不思,夜不成寐,这些不良情绪给她的健康埋下了隐患,所以当她听到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时便悲愤而逝。这些虽说是小说中的情节,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是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的情绪状态,确实会严重地损害人的健康。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表明,很多疾病都与不良情绪状态有关。

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抱的态度是由这一事物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而决定的,因此情绪和需要能否被满足关系密切。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会引起肯定的、接受的态度,随之而来的是愉快的、积极的情绪;而那些不能满足需要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态度是否定的、排斥的或拒绝的态度,随之而来是不愉快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情绪的好坏与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自古以来“形神兼养”就是养生的一个原则。

所以,情绪的好坏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要想身体健康,必须保证情绪的良好。但是,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哪些是不良情绪的表现。

——下列不良习惯是不良情绪表现:习惯性的肌肉抽搐、作怪相、皱眉、绞头发以及不断地眨眼、咬嘴唇或弄湿嘴唇。咬指甲、口吃。

——常常脸红或面色苍白,手指神经性运动,身体僵硬,小便频繁。

——多愁善感、郁郁寡欢,常独自沉浸在回忆之中,消极悲观、厌世。

——过分羞怯、恐惧,怕见生人,拒绝与他人交往,经常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凶暴残忍,有破坏性行为,经常以戏弄、虐待其他人或物为乐。

——情趣低级,服饰习惯颠倒或混乱。

——过分关心异性,经常骚扰对方并企图发生身体上的接触。

以上是不良情绪的表现,而一个健康的人的情绪表现为:

——开朗、豁达、遇事不斤斤计较,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无法释怀。

——情绪正常、稳定,基本上没有大起大落或喜怒无常,能承受欢乐与忧愁的考验。

——能给人以爱和接受别人的爱,待人热情,喜欢帮助别人,有同情心。

——谈吐风趣、幽默、优雅有分寸。

——自信、乐观、有主见,可以独立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工作。

——明智、少偏见,能正确认识自己和正确对待他人的长处、短处。

——对前途充满信心,富有朝气,不畏艰难、勇于上进、坚持不懈。

——能面对现实、承认现实和接受现实,而且可以按社会的要求行动。

——对平凡的事物也可以产生兴趣,能不断从生活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快乐的享受;会工作也会消遣。

——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结合上面正反两方面特点,自己可以作一番自我诊断。一旦发现自己的情绪有不正常表现,就应当迅速地加以调整改变,尽快消除那些不良情绪,以保证身心健康发展。消极的、不良的情绪对我们身心健康的危害有时的确很大,那么怎样才能克服消极的、不良的情绪呢?

一、要学会合理发泄

发泄是指人在不能用行动来消除不良情绪时,改用语言宣泄,以求得内心痛快的一种方式。发泄一般是在背地里或知心朋友面前进行。采取的形式是用过激的言辞抨击、抱怨恼怒的对象,或是尽情地诉说自己所认为的不平和委屈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不良情绪的人,如果想要采取发泄法来克服时,必须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不要随便发泄不满或者不愉快的情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对象。不分场合、对象的随便发泄,常常引起不良后果。还有的人将不良情绪胡乱发泄,迁怒于人,找替罪羊。如:在工作中不顺心的丈夫回家后将怒气出在妻子或儿女身上;在爱情上遭到挫折的服务员拿顾客出气等。更有甚者,不管什么事,只要不合己意,便发牢骚,讲怪话,以此来发泄不满的情绪,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种发泄方法,不但于事无补,而且有可能使事情向更为糟糕的方面发展,对工作、生活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

二、要学会减压

减压是指控制精神压力。因为情绪的过分紧张是由精神压力造成的,所以控制精神压力不同于其他“治标”的方法,更能“治本”,能够将不良情绪可能产生的后果降低到最低限度。控制精神压力的方法有下列三个方面:

(一)提高心理素质水平,这是从根本上为自己减轻压力的基础。它包括加强意志和魄力的训练,培养自己不怕困难、勇于竞争与拼搏的勇气,能够克制自己行为的顽强毅力,遇事不怕挫折、百折不挠,尤其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自信心,一个有自信的人遇事时才能正确积极地处理。

(二)经常做好面对压力的心理准备。如果事先早有准备,当压力真正来临时,就会有备无患,不至于产生惊慌失措等反应,而是可以应付自如,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心理空间,能够用聪明的“战术”解决问题。

(三)不要出现消极、否定的心理暗示。有的人在压力还没有来临以前,就将自己放在注定失败的结局上,以消极的态度面对困难。这种“兵马未动”却已“自我挫败”的局面,无形中已经给自己带上了一条心理枷锁,以至于更加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这种不良的预设会直接导致失败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