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乳腺癌综合诊治规范化手册
4573500000027

第27章 乳腺癌重要临床试验简介(2)

结果:来曲唑组局部复发、转移及对侧乳癌发生率远低于安慰剂组。这一结果表明,不论腋淋巴结阴性或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标准的TAM5年后,再口服来曲唑5年做后续强化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3.IES(IntergroupExemestaneStudy)研究比较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在TAM治疗2~3年后改用依西美坦治疗与TAM5年标准治疗疗效。

结论:与TAM5年标准治疗相比,TAM治疗2~3年后改用依西美坦治疗,可显着提高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DFS。

4.EORTC10951比较依西美坦与TAM一线治疗绝经后、E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

试验结果表明,依西美坦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较TAM有更好的抗肿瘤活性。

5.3项阿那曲唑换药试验(ARNO95、ABCSG8与ITA)的联合分析结果3项试验的设计相似,即激素敏感性乳腺癌的绝经后妇女术后先接受2~3年TAM治疗,然后随机分配到继续TAM治疗组或改用阿那曲唑治疗组,完成总共5年的内分泌治疗。ABCSG8试验在开始TAM治疗前即进行随机,而ARNO95与ITA试验在更换阿那曲唑时才进行随机。

结果:换药为阿那曲唑的患者无病生存率明显提高,其中ITA试验的无病生存率提高尤为明显。分析还显示换药为阿那曲唑的患者总生存率也明显提高。因此,对于绝经后激素反应性乳腺癌妇女,在TAM辅助治疗2~3年后最好改用阿那曲唑治疗。

评价:新一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出现对TAM5年标准疗法提出了挑战,芳香化酶抑制剂可能成为乳腺癌辅助治疗的有效药物。

六、药物性卵巢去势的临床试验

1.ZEBRA试验比较单用戈舍瑞林和单用CMF化疗,对于绝经前和围绝经期的腋淋巴结阳性患者的疗效。

结果:ER阴性时,化疗的疗效较好。ER阳性时,戈舍瑞林与化疗的疗效相似。试验确定了戈舍瑞林是治疗绝经前和(或)围绝经期腋淋巴结阳性激素敏感的早期乳腺癌的有效替代疗法。

2.IBCSGⅧ试验比较单用戈舍瑞林、单用化疗与戈舍瑞林联合化疗治疗绝经前或围绝经期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

结果:对绝经前或围绝经期患者,如果腋淋巴结阴性,特别是ER阴性或弱阳性时,化疗的疗效较好。相反,如果腋淋巴结阴性,ER阳性时,戈舍瑞林与加或不加化疗的疗效相似。

3.ABCSG05试验比较CMF和戈舍瑞林联合TAM治疗绝经前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

结果:戈舍瑞林加TAM较CMF方案对绝经前受体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更为有效。

评价:以上结果奠定了药物性卵巢去势在早期可手术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地位。

七、分子靶向治疗临床试验

1.NSABPB31试验和NCCTGN9831试验NSABPB31试验评估HER2阳性(IHC3+或FISH阳性)已有腋淋巴结转移乳腺癌,4个周期AC方案治疗后使用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醇的疗效和安全性。NCCTGN9831试验比较4AC4T与4AC4T加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阳性,腋淋巴结阳性或腋淋巴结阴性的高危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两个试验联合分析显示: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醇组较单纯化疗组复发风险及死亡风险下降,DFS提高。

2.HERA试验评估辅助治疗中HER2阳性(IHC3+或FISH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单药治疗的试验之一,分为观察组、曲妥珠单抗治疗1年组和治疗2年组。

结果:使用曲妥珠单抗的患者显着提高了DFS,复发危险降低。

3.ECOG2100试验是一个关于贝伐单抗(Bevacizumab)随机一线治疗局部复发和转移性晚期乳腺癌的Ⅲ期临床研究,比较单用紫杉醇和紫杉醇加贝伐单抗两组疗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及总生存时间。

结果:加入贝伐单抗后有效率提高,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延长,生存期延长,总生存率提高。

4.BCIRG006试验比较AC→T(阿霉素联合环磷酰胺化疗4个周期后再用多烯紫杉醇化疗4个周期)、AC→TH(AC→T方案化疗的基础上应用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1年)和TCH(多希紫杉醇联合卡铂化疗6个周期,同时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1年)对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的效果。

结果:两个包含曲妥珠靶向治疗组的DFS均明显高于AC→T方案组,而AC→TH与TCH两组间DFS无差别。至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AC→TH组明显高于AC→T组,而TCH组与AC→T组无差别。该试验证实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联合化疗可提高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的疗效。

评价:分子靶向治疗为乳腺癌治疗提供了崭新前景,是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有效挽救措施。

八、乳腺癌的局部治疗临床试验

1.NSABPB04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腋淋巴结临床阴性的乳腺癌患者,施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是乳房单纯切除术(加或不加腋淋巴结放疗),其长期生存率并无明显差别;而对于腋淋巴结临床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根治术或是乳房单纯切除术加腋淋巴结放疗也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

结论:不同的局部治疗方法不改变Ⅰ、Ⅱ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2.NSABPB06试验的目的是比较保乳手术加或不加术后放疗与乳房单纯切除术加腋淋巴结清除术的疗效是否相同,以了解保乳手术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证实保乳手术的可行性,同时也肯定了术后放疗的必要性。

3.NSABPB17试验结果证实局灶性的DCIS可用病灶切除术加术后放疗治疗,且可获得极低的同侧乳房浸润性肿瘤复发率。

4.NSABPB24试验结果证实对于切缘阳性的广泛性DCIS患者,病灶切除术加术后放疗同时服用TAM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评价:乳腺癌外科治疗从“可以耐受的最大治疗”模式转变至“最小有效治疗”的模式。

九、术前化疗试验

1.NSABPB18比较T1~3N0~1M0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与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一组患者先行手术,再接受4个周期的AC方案化疗;另一组先接受4个周期的AC方案化疗后再行手术。所有50岁及其以上的患者在辅助化疗结束后服用5年TAM。结果表明,术前化疗和术后化疗同样有效,肿瘤对术前化疗的反应与患者预后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2.NSABPB27比较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术前AC方案化疗4个疗程后,再行多西紫杉醇术前4个疗程或术后4个疗程化疗,与单纯术前4个疗程AC方案化疗的疗效。结果表明术前用AC方案后序贯用多西紫杉醇化疗疗效提高且能使腋淋巴结分期下降。

评价:确立了乳腺癌术前化疗的作用和地位。

十、其他临床试验

1.DBCG82b、DBCG82c和BritishColumbia试验评价术后放疗对生存率的影响。DBCG82b和BritishColumbia试验选择绝经前、根治术后接受化疗的患者,DBCG82c试验选择绝经后、术后行内分泌治疗的患者。

三组试验说明术后放疗控制局部和区域腋淋巴结病灶,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2.NSABPB32试验研究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时应进行腋窝淋巴结清除的临床价值。共5611例临床腋淋巴结阴性的可手术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要求术前有原发灶的明确病理诊断。随机分为两组:①前哨淋巴结切除后立即行腋窝清除(2807例);②前哨淋巴结切除后,若阴性则不行腋窝清除,若阳性则行腋窝清除(2804例)。

结论:前哨淋巴结阳性时,大多数患者应进行腋窝淋巴结清除以准确分期与评价预后,帮助制定治疗计划。

3.EORTC10853临床试验试验的长期随访结果再次强调了切缘阴性与全乳放射治疗的重要性。共入组1010例接受保乳治疗的导管原位癌患者。

结论:放射治疗提高了同侧乳房无复发生存率,降低了浸润性和非浸润性肿瘤的局部复发危险。与切缘未报告阴性亚组相比,切缘明确阴性亚组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更高;在没有报告切缘阴性的亚组中,放射治疗虽然能够降低同侧乳房局部复发率,但放射治疗不能完全弥补切缘阳性对局部复发带来的不良影响。此外,多因素分析显示保乳治疗后局部复发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不大于40岁、合并临床症状、肿瘤组织分化差、手术切缘不明确、术后未接受放疗。

4.ABCSG08B试验和ABCSG06B试验是奥地利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研究组(ABCSG)进行的两项与保留乳房治疗相关的临床试验结果。ABCSG08B试验,入组827例。ABCSG06B前瞻性非随机试验,入组712例。

结论:对于低复发风险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仍然是降低保留乳房治疗后同侧乳房局部复发危险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