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智慧百科(军事卷)
45651300000016

第16章 着名军事着作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末年齐国人孙武(字长卿)。因此此书又称为《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最先由孙武草创,后来由其弟子整理完成。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有个别观点认为今本《孙子》应是战国中晚期孙膑及其弟子的作品,但是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已基本否定此说。

该书博大精深,书中讨论了一些军事学的重要问题,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基本的军事思想。

此书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奉为兵家经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着作,许多着名的军事家都对此书作过注解。《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许多语言。

孙子兵法的思想影响超越兵法,实际上是博弈策略的经典着作。不仅在世界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对政治、经济、商业管理等等一切与博弈有关的领域都有指导意义。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战国时齐国人孙膑的着作。

《孙膑兵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东汉以后就失传了。因此后人曾推测孙膑就是孙武,认为《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竹简本的《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才改变了学界的认识,但是仍然有人持不同意见。竹简本是汉初抄本,其中孙膑不以第一人称出现,所以学界普遍认为此书是由孙膑弟子纪录而成。现在分上下两编,共三十篇。

《鬼谷子》

鬼谷子,本名王禅,战国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鬼谷子》一书由捭阖、反应、内揵、抵巇、飞钳、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十二篇,以及本经阴符七篇与持枢、中经二篇组成。该书集中论述了论辩和游说的方法。如《捭阖》篇告诉人们在游说时何时应直言陈辞,何时应沉默不言;《反应》篇提出用逆反的方法去考察对方的言论和事物之理;《飞钳》篇提出了如何把握对方说话的真实意图;《谋篇》着重说明了计谋在游说中的作用;《转丸》篇介绍了使游说者巧言善辩的方法;《本经阴符》七篇则具体介绍了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这七种

达到最佳游说效果的方法。但是,真正体现《鬼谷子》一书核心思想的是该书中的《揣篇第七》与《摩篇第八》,在揣篇中,作者提出了在进行游说之前,必须细致地揣度情况,发现事物深藏的真相。作者认为,揣是一切计谋的基础,也是游说的根本方法,如果不懂揣的道理,即使是十分圣贤的人,也将会一事无成。摩篇中提出的摩,则是揣的一种具体运用,它要求游说者必须通过种种手段,获知对方的真实意图,从而让自己的游说活动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鬼谷子》关于游说之道的论述,真可谓博大精深。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据有关书籍介绍,《三十六计》没有真正的作者。之所以没有固定的作者,要谈到三十六计的来历。三十六个计谋,大部分来自孙武的作品《孙子兵法》中,是由后人在研读《孙子兵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其中战例则有国内外各处的。另,部分计谋则来自后人对部分近代或当代战役想出来的。所以《三十六计》的着作过程经过了许多年代和许多人的智慧结合,没有单一或固定的作者。

在我国几千年来蔚为大观的兵学着作的长廊中,《三十六计》无疑是兵家谋略中最具实用性、启迪性和指导性者之一,它对谋策智术较高层次的逻辑演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建树。因此,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横断与纵深的影响已经大大超乎军事范畴,而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价值、文化精神、人生涵养、处世态度都无不构成了深层的熏染和扩散。

《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1938年5月26日~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同年7月在延安《解放》周刊上发表。后有中文和英文单行本在国内外广泛发行。1952年4月收入到《毛泽东选集》第2卷。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国民党党内的一些人就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抗战开始后,他们又散布“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在中国共产党内,也有人存在着轻视游击战争,幻想依靠国民党的“正规战”速决取胜的错误思想。为了批判亡国论和速胜论,阐明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主张,动员全国人民坚持抗战,为争取最后胜利而奋斗,毛泽东根据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撰写了此书。

《战争论》

德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经典着作。克劳塞维茨,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生于马格德堡的小贵族家庭。此书是克劳塞维茨的主要着作,他在总结以往战争经验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经验的基础上,用12年的时间写成的。全书60余万字,分3卷8篇,分别论述战争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进攻与防御和战争计划等。

《军事战略》

索科洛夫斯基,前苏联元帅。1918年加入红军。毕业于军事学院。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内战时期,历任团长、旅长、师长,集群司令。内战后,历任军参谋长、军区参谋长、副总参谋长。苏德战争时期,历任方面军参谋长、方向参谋长、方面军副司令、司令。曾参与指挥莫斯科、斯摩梭斯克、维斯瓦河一奥得河和柏林等战役。战后,任驻德集群副总司令、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并曾兼任总参谋长。1960年起任国防部总监察组总监。1962年主编《军事战略》。该书系统论述了苏联的军事战略观点,特别是现代条件下核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等问题,对于苏联军队建设和军事学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苏联英雄,获列宁勋章8枚。

《制空权》

朱利奥·杜黑,意大利军事理论家,制空权理论的倡导者。先后毕业于都灵炮兵工程学校和陆军大学。1912~1915年任意大利陆军第一个航空营营长。1915年5月意大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步兵师参谋长。他极力主张建立专门的轰炸机部队。因激烈抨击意军统帅部作战指导错误,1916年被判监禁1年。1917年11月,意军在卡波雷托战役惨败。事后意大利政府调查战败原因,认为杜黑当年对统帅部的批评是正确的,1918年为其恢复名誉,任命为国防部航空处主任。1921年晋升少将,不久退役。法西斯党上台后,他于1922年出任航空部部长。1923年辞职,专事着述。杜黑很早就注意到飞机在军事上的应用。1909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今天我们充分意识到掌握制海权的重要,但不久制空权将变得同等重要。”他的主要着作有《制空权》(1921年)、《未采战争的可能面貌》、《扼要的重述》、《19XX年的战争》(1931年)。其中《制空权》流传较广,主要论述空中战争、空军的组织、制空权、独立航空与辅助航空、军用航空与民用航空等。杜黑根据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运用,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空军建设和作战的理论。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美国海军理论家,海军历史学家。1859年毕业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曾参加美国内战。1886~1889年、1892~1893年,两度任海军学院院长。1893~1895年,任芝加哥号巡洋舰舰长。1896年退役。美西战争期间,为海军战略委员会成员。1899年,在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上,代表美国反对强行仲裁,反对在战争中取缔毒气。1902~1903年,任美国历史学协会主席。1906年,晋升海军少将(非现役)。1908年,任海军事务委员会主席。马汉是海权论(海上实力论)的创立者。毕生从事于海军和致力于海军理论着述,共有着作20部。其中《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和《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确立了他的海权论,使他闻名于世。以后的《纳尔逊传》和《海军战略》等书,也是他阐述海权论的主要着作。马汉的海权论的中心思想是: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的战略目的。马汉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资本主义获得巨大发展并进入垄断的阶段,而又是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的时代。他的军事理论,正适应于当时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并对一些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具有重大影响。

《制胜的科学》

苏沃洛夫,俄国大元帅,俄国军事学术奠基人之一。1742年在禁卫军注册,1748年正式服役。曾参加七年战争、两次俄土战争(1768~1774和1787~1791年)和1794年的镇压波兰起义。1798年第二次反法联盟组成后,任意大利北部俄奥联军总司令。1799年率军转战意大利和瑞士,行军中翻越阿尔卑斯山。恩格斯认为,这是“到当时为止所进行的一切阿尔卑斯山行军中最出色的一次”。后遭贬谪,死于彼得堡。苏沃洛夫主张摒弃警戒线战略和线式战术,主张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以歼灭敌人军队为主要目标,快速机动,积极进攻;主张结合实战,进行必要的练兵。他总结了多年的作战经验和治军学术思想写出了《制胜的科学》。《制胜的科学》(1795~1796年)是其代表作,其核心是三项基本战术原则:“目测”(善于判断敌情和地形,及时定下决心)、“快速”(高度的机动性和突然性)和“猛攻”(决定时刻全力以赴狠打穷追)。

《战争指导》

富勒,英国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装甲战理论的创始人之一。1899年服役时参加过英布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英国远征军赴法参战。1916年12月出任坦克军参谋长。根据索姆河会战中英军首次使用坦克的经验,提出使用坦克的新思想,并在1917年11月康布雷之战和1918年各次坦克战中取得成功。1922年,在英国坎伯利参谋学院任主任教官。1926年,任英帝国总参谋长军事助理。1929~1932年任旅长。1933年退役。1935~1939年,任伦敦《每日邮报》记者。此后一直从事军事理论与军事历史的研究。富勒着述有35种以上。

早期,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为基础,重点探索未来战争的特点以及诸军兵种的战斗运用。这一时期的主要着作有:《战争改革》(1923)、《战争科学的基础》(1926年)、《论未采战争》(1928年)。退役后除继续探索装甲战理论外,开始研究国际政治和英国防务,晚年侧重研究军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