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奥秘丛书-新材料与新能源
45617200000011

第11章 绿色能源(3)

热力学里将水所处的状态作为零,就像是在地平线上。氢气则仿佛在山顶上,燃烧热值就是氢气的化学位势能。当氢气燃烧的时候,就象是它在从山顶往平地上下掉一样,不但不需要做功,而且还放出热量来,到氢气变成了水,也就是回到了地平线,这个过程便放出了每摩尔六十八千卡的能量,这是顺化学位势的结果。现在要用水来制造氢气,情况就截然相反了,要把地平线上的水,搬到山顶上去变成氢气,这就成了逆化学位势逆,化学位势,就得做功,就得付出能量代价,好像我们要把东西搬上山去得花力气一样,这个能量的代价,就是每生成一摩尔的氢气,要消耗六十八千卡的热量。所以,就整个过程来说,是既无所得,亦无所失。

因为这个缘故,严格地说,氢能并不算什么能源,在这里根本无“源”可言,实质上氢能只是能量的一种贮存形式而已。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把氢能称为“二次能源”,那倒是恰当的,它表明,氢能是一次能源的转换形式,就象我们前面谈过的甲醇一样。

从水到氢气要付出相当于氢气燃烧所发出的能量,按照能量的得失来看,人们至少一点占不到便宜。此外,在制造氢气的过程中,还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那么,总的说来,无疑是一桩赔本的买卖。既然这样,发展氢能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真正的价值

如果仅仅从能量的数量得失来衡量,发展氢能确实是得不偿失的。但是能量的数量,并不是决定价值的唯一因素。价值,应该是更全面、更广泛的一些指标的综合。不妨让我们来看看决定氢能价值的几个其他因素。

在处理能源的具体问题时,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品位”问题。所谓能源的品位,就是能源的质量。

能源也有质量?

有。能源的质量通常是用温度或能量的密集度来表示的。大致上是把100℃以下的,叫做低品位能量,超过100℃的,叫做高品位能量。

高品位能量的用途可广啦。烧饭、煮水、开发动机、冶炼金属,等等,都非它不可。但是,低品位能量的用途就很窄,它最多只能起取暖、烘干等一些作用。要说能源危机,主要的还是指高品位能源的短缺,而低品位能源,在地球上真是比比皆是,太阳能就是最典型的一种,但是由于太阳能太稀薄了,也就是“质量”太低,不能广泛地直接为我们做许多事情,所以尽管夏日炎炎,可以把几百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地面晒得热到五六十度,把几千万平方千米的海水表层晒得热到二三十度,但是,有什么用呢!人们照样还得烧柴禾、用煤来煮饭、做菜,还得用汽油来开动汽车。

如果我们将太阳能转换为氢能,又怎样呢?虽然转换的效率不高,也许一百卡太阳能只能得到十卡氢能,但是价值就完全不同了。这十卡氢能,可以做许多人们需要,而太阳能又无能为力的工作。比如有了氢能,我们甚至可以把火箭推上太空。但是,即使有十倍于把火箭推上太空的太阳能,如果不使用特殊的装置,那么连一锅子饭也煮不熟。所以,我们说,把低品位能量,如太阳能之类,转化为高品位的氢能,是很花得来的。

其次,我们在处理能源问题时,还会遇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能的贮存。

如果你细心观察大自然,那宏大规模,景象雄奇的物质运动形式,一定能让你惊讶、赞叹。风云、雷电、飞瀑、洪流、狂澜、还有阳光,人不是就在无限能量的包围之中吗!

但是,这种种形式的能量拥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抓不住,关不牢,所以人们们称之为“过程性能源”。对于过程性能源的—个最美好的理想,是把它们贮存起来,不让白白地跑掉,而在需要时,再把它放出来,这里就存了一个贮存问题。

又如果你进入工业城市的供能中心——发电站,你就会发现,发电设备在用电高峰时候,运转得疲于奔命,而到高峰过后,大量的电又徒然浪费。这时人们不免想到,要是能够把多余的电能贮存起来多好,以过剩、济不足,电站的效率不就可以大大提高了。

解决能量贮存的好办法就是将上述种种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氢能。电能不必说了,所有的过程性能源,也都是可以转化为电能的。这些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了。而用电来分解水,就可以制成氢。氢气是一种物质的实体,可以贮存,可以运输,使用时只要点燃,能量就以燃烧热的形式释放出来,十分方便。

这样,只从能量的品位和贮存来考虑,氢能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发展氢能,谁也不会认为是一种劳而无功的“傻瓜的事业”。

氢能的应用

目前,氢主要还是作为一种化工原料,虽然也有用作燃料的,但那只限于航天、军工等方面。

氢气容易燃烧,不需点火,只要在铂粉上轻轻吹过,便能燃烧起来。而且,氢气在燃烧对,能够发出很高的热来,这是它的优点。但是,与煤、石油、天然气等这些常用的燃料比较起来,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氢的分量太轻,比重太小了。比如10公升汽油蒸气的重量,大约是45克,而同样体积的氢气,却只有0.9克,要相差50倍。所以虽然每公斤氢气的燃烧热值是汽油的三倍,但是同样体积气体的燃烧热却只有汽油的十五分之一。这样,现有燃烧汽油的发动机,就不能用氢气作燃料。要用氢,得彻底改革发动机的结构。这项工作,正在不少国家中进行。

其次,氢在燃烧的时候,辉度太低。所谓“辉度”指的是燃烧时火焰的光亮程度。氢的火焰,虽然温度很高,但是几乎没有火光。所以,如果用氢气作燃料来加热锅炉之类,效果是不好的,因为加热物体时,除了对流、传导之外,辐射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在氢燃料中加入助辉剂。

如果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再配上氢海绵贮氢。那么,氢确实是一种干净、理想的发动机燃料和加热锅炉的燃料。

美好的未来

氢能是一种受人瞩目的二次能源。虽然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无论在氢的制备、贮存、用作普通燃料,以及特殊燃料等方面,都还未能大规模地进行,但是人们之所以瞩目,正在于它的未来。

传统的化石燃料像煤、石油、天然气,只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点个点,在源远流长的绵绵未来,人类所需的能源,还得求之于太阳和原子核,而在那太阳能和原子能时代里,氢是最理想的二次能源。它品位高,可以输送、携带,可以贮存,而在人们无论怎样燃烧以后,“废料”只是纯净的水。

氢能的未来多美好啊!

打开禁锢在原子核中的千钧雷霆

原子世界的奥秘

20世纪以前,人们认识的物质世界,只到原子为止。尽管化学家们已经积累了很多有关化学变化的知识,掌握了元素的周期律,也发现了同位索,但是对于原子内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却一无所知。

1900年,有人提出一个模型,把原子说成是由一个正电的实体,再粘上细小的电子而构成,就象一个汤团滚上了芝麻。这个说法,今天看来,当然令人发笑,但在当时,却也算是一个突破呢!它突破了2400前,希腊哲学家狄谟克利德对原子所下的定义。狄谟克利德说,原子是不能再分割的物质。现在有了汤团滚上芝麻这样一个模型,就等于提出了原子是由更小的带电荷的粒子组成的,从而推翻了流传2400年的“定论”。

不久,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卢瑟福,修正了这个说法。他用带正电的α(阿尔法)粒子射线来轰击金属板,结果发现α(阿尔法)粒子就象雨点穿过铁丝网,毫不费力地在金属板上透过,只有极少数粒子被挡住弹回。金属板是由金属原子紧紧密密地排列而成的,不透风,不透水,为什么α粒子就那么轻松地穿过去了!这就证明,原子并不象是粘了芝麻的汤团那样。经过详细研究之后,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一个行星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这个模型表明,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组成的。带正电的质子和中性的中子,聚成一团,形成原子的核心,叫做原子核,就象太阳系中的太阳一样,居于中心,而带负电的电子,则绕着原子核团团转,就象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质子的质量是电子的1839倍,但是质子的电荷量,却和电子相等。所以在任何一个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质子的正电荷,正好和电子的负电荷抵消,这样整个原子便呈中性。中子的质量和质子差不多,是电子的1837倍。因此,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原子核,就几乎包下了整个原子的质量,而只占总质量三千六百七十七分之一的电子质量,真是太微不足道了。

这是从质量上来看原子内部的情况,那么,从体积上来看,原子内部又是怎样呢?

原来总质量为电子3676倍的原子核,竟是一个极小极小的质点,如果把绕着原子核转的最外层电子轨道所包括的范围,作为原子体积外围的话,那么,原子核只占总体积的一千万亿分之一。也就是说,假定原子的总体积有一个教室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就象是教室正中央的一粒细小的尘沙。所以,原子内部实际上几乎是空的。正是这个缘故,α(阿尔法)粒子才可以毫不费力地穿过。

这个模型的建立让人们重新认识物质世界,深入到了原子的内部,卢瑟福的成就,在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上,是一次飞跃。运用这个模型,就可以清楚地解释各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化学上的种种现象了。

但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还没有触及到原子中心那个原子核,至于原子核能不能打开,如果打开,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则人们更茫无所知了。

20世纪的普罗米修斯

要想打开原子核,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它不是个桔子可以用手去剥,也不像颗胡桃,可以用钅郎头去敲,原子核的截面积只有一亿亿亿分之一厘米。换句话说,要在我们小手指甲上平铺一层原子核,就得一亿亿亿个。

用什么东西去轰开原子核呢?电子显然无济于事,因为它几乎没有分量,电子打到原子核上,就像乒乓球打在岩石上。质子是有分量的,但是带正电,与同样带正电的原子核同性相斥,根本打不上去。唯一的希望是中子,中子既有分量,又不带电,也许是打开原子核的好工具。

1932年,中子被美国科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这一发现为打开原子核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此,科学家们纷纷开始了用中子轰击原子核的试验。其中最积极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他后来成为美国原子弹计划的负责人。

费米用中子轰击了铀,发现有新的放射性元素出现的迹象。但是由于他在判断新元素的道路上辨错了方向,使研究工作走了弯路。

1938年,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其他几位科学家,也从事着这项工作,经过重重波折,才取得成功。实验证明,当用一个中子去轰击一个由235个中子和质子组成的铀原子核时,会使原子核发生分裂,生成两个大小近似的中型原子核,比如一个由139个中子和质子组成的氙原子核,和一个由95个中子和质子组成的锶原子核,还放出两个多余的中子。这样就第一次实现了把原子核打开的宿愿。这个反应,是在原子核的内部进行的,所以叫做核裂解反应。

引人瞩目的是铀235在进行这个裂解反应的同时,还放出两个多余的中子。这两个中子又是去打开另外两个原子核的“钅郎头”;而另外两个原子核被打开以后,又会产生四个中子,这样一系列地打击下去,核裂解反应的规模,就会越来越大。这叫做核裂解的链式反应。这个反应只要第一个中子轰击成功,就会一直延续、扩大下去,直到所有的铀235原子核全部裂解完毕。

更其引人瞩目的是,就在铀235进行裂解、生成其他原子核的过程中,放出了一股以往任何化学反应都从来没有过的、大得不可比拟的能量。这就是原子能。希腊神话里,有一个造福于人类的神,叫做普罗米修斯,他从天上,盗取火种,带到人间。而哈恩等人,就像是20世纪的普罗米修斯,他们从构成大自然万物的核心里,“偷”来了比天火还要强一千万倍的原子能,从而使人类历史又跨入了一个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