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尚勇篇
45446200000014

第14章 玄奘万里取经

玄奘俗名陈祎,玄奘是他的法号,唐朝洛州缑氏人。他是唐朝著名的高僧、佛学家、翻译家,人称三藏法师。

玄奘幼年家贫,自幼爱好佛学,13岁出家当了和尚。他勤奋刻苦,在国内遍访名师,听高僧讲学。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佛教各派说法不一,佛经翻译也有不少讹误,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今印度)去探求佛教经典的真谛。

公元629年,玄奘联络了几个同伴,向朝廷上书,要求去天竺取经。可是由于唐朝初建,同西部突厥人的关系比较紧张,所以玄奘多次申请都没被朝廷批准。同伴因此却步,但他并没有灰心,悄悄地跟着一些西行的商人从长安出发了。

当他到达西部边陲重镇凉州(今甘肃武威县)时,被官方发现了,凉州都督李大亮勒令他返回长安。正在他为难时,当地的佛教领袖暗中派了两个徒弟护送他继续西行了。为了避开官方的拦阻,他们只得昼伏夜行。

当他们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时,玄奘骑的马累死了。面对一望无际的荒凉的戈壁滩,他只得暂时停留一下。谁知凉州通缉他的公文已送到瓜州。幸亏瓜州的州使崇信佛教,又敬佩玄奘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当着他的面撕毁了公文,催促他赶快上路。一位胡人为他的意志所感动,主动当他的向导。一位老者自愿把一匹识途的老马送给玄奘。他们趁夜混出了玉门关。

半路上,那位胡人打了退堂鼓,玄奘便独身一人跋涉在浩瀚的沙漠里。白天,沙漠里骄阳似火;入夜,寒风凛冽。有时暴风骤然而起,飞沙蔽日,难辨方向,但他毫不畏惧退缩,按照胡人告诉他的路线继续西行了。渐渐地,他看到远处有一座烽火台。他怕被守边的士兵发现,便藏身于沙沟里,待到天黑后才悄悄行走。

当他绕过烽火台后,一汪泉水闪现在眼前,他欣喜地牵着马去饮水,忽然一箭射来,差一点射中他的膝盖。他知道再无法躲藏,便朝烽火台边走边喊:“我是唐朝来的和尚,请你不要误会!”唐朝的边官弄清了他的来历后,很是敬佩,送给他一大皮囊水和一些马料,便放他西行。他又走了100多里路后,迷失了方向,盛水的皮囊一不小心掉到地上,水全洒了。他走啊走啊,干渴难熬,精疲力竭,栽倒在沙丘上。夜间的凉风把他吹醒,四周一片死寂。如果继续西行,会更加危险,但他想到“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的誓言,置生死于度外,坚持西行,终于走出了沙漠,来到高昌国。

高昌国国王支持他,给他一些马匹和挑夫。出了高昌国,便要翻越7000米高的凌山(今天山山脉的腾格里山穆素尔岭)。山上终年积雪,时有风暴雪崩。

玄奘一行爬冰卧雪走了7天,才走出凌山。此时随行人员有的逃走了,有的死于途中,所剩无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玄奘毫不动摇,咬紧牙关继续前进。先后穿过碎叶城、帕米尔高原,行程2700多里,终于到达印度北部的摩揭陀国的佛教学术中心那烂陀寺。

屈指算来,玄奘西行已历时4年,途经西域16国,总行程5万里。

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年近百岁,是大乘教的权威,因年老已久不讲学,但他为玄奘的毅力和精神所感动,破例为他讲解佛典15个月。玄奘在这里潜心钻研学习了5年,又各处游学5年,终于掌握贯通了天竺佛教的要义,在天竺名声大振。

公元643年,离开祖国15年的玄奘,带着西行以来收集的657部佛经和舍利,带着中亚、南亚特有的花果种子,踏上了归途。又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跋涉,终于回到了长安。唐太宗听说了他的事迹,亲自召见他并共议佛学,听他讲沿途见闻。玄奘请求在长安慈恩寺修建石浮图(即今西安大雁塔),用以安置佛教经典和舍利。

玄奘回国后,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了佛教经典的翻译及著述工作,共译经书75部,130多万字,是我国翻译文字最多的人。他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及中亚等地的重要史料。

1000多年来,玄奘的名字一直在中印两国人民中间流传,他那不畏艰险、勇于探取真经的精神,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言行导航

玄奘明知取经路上磨难重重,但是他还是历经千难万险,把真经取了回来。每当遇到困难时,他就会想到自己“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的誓言,激励自己。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完美,其中有很多困难需要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