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轻轻松松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接近完美的12个关键
45438800000007

第7章 启迪篇(1)

天才是后天制造出来的

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得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能成长为接近完美的人。

天才是后天制造出来的

大多数人认为:“人刚生下来都是一样的,仅仅中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者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当然,这样的观点也有其片面性,他在强调环境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时,忽视了他们在天赋上存在的差异。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两只小狗,它们由一母所生,并由母狗把它们一起养大。但是,两只小狗却完全不一样。其中一只狗聪明伶俐,另一只狗愚蠢痴呆。这种差异完全是由于它们的天性不同造成的。

而另一个例子则证明了相反的观点。

有两匹长得一模一样的小马。一匹交由一位庄稼人去喂养,但那个庄稼人非常贪得无厌,在这匹小马还没有发育健全时就用它来赚钱。最后,这匹小马变成了无价值的驮马。而另一匹小马托付给了一个聪明人,在他的精心喂养下,最后这匹小马竟成了日行千里的骏马。

以上这两则小故事代表了有关天才与成才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前者强调的是天赋,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其天赋的大小决定的,而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与此相反,后者则几乎视环境的作用为万能,天赋的作用则毫不重要。

自古以来,在关于孩子的成长问题上,很多人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孩子的天赋当然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多一点,有的孩子少一点。

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取决于其禀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有发挥出来。如果对一个智力平平的孩子实施有效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禀赋,也会优于生下来天资聪颖但受到教育不完全的孩子。当然,如果对生下来就非常聪明的孩子施以同样的教育,那么前者肯定是赶不上后者的。

根据上述的理论,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高超禀赋的孩子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他的发展就是不可估量的,但遗憾的是,人们对“天才”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父母对孩子往往过分挑剔,挑剔太多,最终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压抑与怨恨。因父母施加的压力过大而半途而废的“天才”不在少数。

培养孩子需要足够的耐心,更需要有足够的智慧。

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幼儿是成人之母。”此言确实千真万确,我们谁也无法否认,成人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

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得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能成长为接近完美的人。

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让孩子热爱观察

观察是儿童积累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虽说有眼有耳就能看能听,但同时接触同样的事物,有的孩子能在脑子里留下准确、完整、丰富、深刻的印象,有的孩子却只有支离破碎甚至错误的印象。可见,观察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观察不是一种消极的知觉活动,而是知觉与思维结合的积极的活动。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智力开发的重要内容。

三岁的明明和嘉嘉一起去动物园玩,回到家后,明明非常兴奋地描述他见到的金丝猴、大熊猫,而嘉嘉却说不清看到的事物。春游过后,二年级的琪琪写了一首描写大自然的诗,而有些同龄的孩子却写不出一个字。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与家长对孩子早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对儿童的观察中发现,幼儿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是一岁半到四岁。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你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这正是你培养孩子观察能力和认识事物的好时机。

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明确观察内容,如要求孩子去观察小鸟的外形、羽毛的颜色、眼睛的大小、声音的高低等,这样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观察,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另外,要培养孩子学会合理的观察顺序,指导孩子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比如在观看大象时,可边看边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孩子回答:大象的身体大不大,牙长在什么地方,鼻子有什么特点等等。只有经过父母有意识的启发,孩子才能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和习惯。

观察过后,应要求孩子口述观察结果。这一要求会大大促进孩子观察的积极性,并使观察过程变得更仔细、更认真。这个复述的过程也是儿童对所观察的事物再认识的过程。

蒙特梭利在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研究中设计了一整套教具,通过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有时甚至要尝一尝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促使孩子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更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

那么,怎样使孩子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呢?

第一,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开阔视野。家长应抽时间带孩子多走走、多看看,接触外面的世界,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孩子会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引导孩子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孩子探索和发现因果关系。

有一次邻居一家三口到公园去玩,孩子非常高兴。妈妈提议三个人比比看,谁能最先找出春天的三种标志。孩子的兴致非常高,一会儿工夫。孩子说他找到了:(1)春风吹来暖融融的;(2)小河里的冰化了;(3)柳枝上冒出了嫩绿色的小芽。这时妈妈夸赞说:“你真了不起,现在,咱们比比谁会动脑、会思考,谁能听到大自然的音乐,谁能感受到春天美妙的旋律。”这下,孩子眨着眼睛,仔细观察树枝、树皮,侧着脑袋倾听各种声音,每当有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使他感到欣喜。以后,他们每隔一段时间来一次,每次孩子都有新的发现,父母经常从孩子口中听到许多出乎意料的“哲理性”问题。

第二,在游玩中,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家长在领孩子游玩中,要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明确观察目的。一次,一个小孩在观察果园里的梨树后,写道:“绿叶中间挂着一对对的鸭梨,它们肩并着肩,好亲密啊!它们大大的、黄黄的,垂向地面,馋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经常让孩子观察,孩子就会留心周围事物,逐步改掉那种凡事漫不经心、视而不见的习惯。

第三,让孩子写观察日记。这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当看到秋天的落叶后写道:“风儿刮起来,秋叶落下来。我们捡树叶,多呀多喜欢。”孩子仅用20个字,就写出了小朋友喜欢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欢快心情。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吸收进来的。因此,有人说: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力很难达到高水平。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一般人之上。”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的墙上,写着醒目的六个大字:“观察,观察,观察!”

注意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保证——怎样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是指孩子精力的集中和指向的能力。注意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保证,要想让孩子学习技能,必须先培养他的注意力。

儿童的注意力多半是由有趣的事物、节目等刺激引起的。比如大多数的孩子都能一动不动地看动画片,但一学习就坐不住了。所以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以意志控制的有意注意,比如上课认真听讲就属于有意注意。有的儿童上课做小动作,注意力分散,往往是因为注意力的培养不够造成的。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呢?

家长应当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如孩子的屋内应尽量少布置一些图画或照片,少给孩子呈现与学习无关的刺激,以免孩子被无关的刺激所吸引。在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应关上屋子的窗帘,不可开电视或收音机,以免打扰孩子。在孩子学习之前,应先花一点时间,把他学习的环境好好地整理一下。在刚外始的时候,孩子的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可以先让他短时间地学习一会儿,然后让他休息10分钟,再让他学习,采用这样反复的形式。

人的需要、兴趣和经验,直接影响其注意力。如果让孩子学习的内容与他的需要无关,或是教的内容太深,超出他的经验范围,孩子不能理解,就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如果内容太浅,也不能引起他的注意。只有那些“跳一跳能够到”的内容,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善于选择孩子尚未掌握、但经过努力能理解的内容教给他,这样其注意力自然会集中。还有,孩子坐下来刚学习时,家长和老师可以让他们学习最感兴趣且较容易的东西,待集中精力后,再学习其他东西,这样效果会更好。

要尽可能少训斥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做错的地方很多,但家长一定要在“训斥”和“表扬”两个方面保持平衡,要经常称赞孩子。对于孩子犯下的一些小小的错误,可以装作没有看见,不加过问。等他们犯下较大的错误的时候,再去训斥也不迟。只有这样做,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才能得到很好的维持。不得不训斥孩子的时候,不能简单、粗暴地骂他一顿完事,而是要注意方法。同时,还要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应该怎么去做。

一般来说,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遇事不愿意多加思考,因此当他犯错误的时候,你要乘机给他提供一些进行思考的机会,并提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必须明白,孩子做错事往往不是有意的,不要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注意力也将得到提高。两三岁的孩子基本都是无意注意;三四岁的孩子有意注意可保持10分钟;7~10岁的孩子可保持20分钟;11~15岁的孩子可保持25~30分钟。家长可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帮助其提高注意力,为学习打好基础。

问,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最好方式——保护好孩子爱问的天性“人为什么要睡觉呢?”“兔子为什么跑得那么快呢?”幼儿总会不停地问问题,他们无休止的“问”,经常把大人们搞得很尴尬;他们离奇的“问”,也常把大人弄得瞠目结舌。

孩子是世界的新客,他们对世界从一无所知到逐步认识。问,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开始;问,是他们探究世界的内在动力;问,是他们观察发现世界的最好方式;问,是他们好奇心得到满足的突破口。

古人云:“学贵多疑。”不疑不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多疑好问,通过思考解决了问题就获得了知识,就更有学问。

面对这些无休止的发问,父母应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找到比较满意的答案。培养孩子爱问的习惯,家长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多思多问。当孩子向我们提出问题时,应尽量给孩子以较圆满、正确的答案,并不失时机地肯定、表扬孩子爱动脑筋的习惯。答案和表扬一方面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另一方面更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较深奥,家长自己也弄不明白,或者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健康,或不便于直接告诉孩子,遇到这种情况,也要正确处理,而不能打击孩子爱问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谦虚地告诉孩子:“你提的问题真好,但这个问题我也不懂,等我查完书再回答你,或者你自己查书找答案,好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对他抱怨说,她的儿子非常淘气,把好好的一块贵重金表给拆坏了,她把儿子打了一顿。陶行知先生当即说:“可惜呀,中国的爱迪生让你给枪毙了。”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确实道出了目前在家庭教育中,一些父母是怎样在无意中扼杀了孩子可贵的好奇心。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形成。

保持孩子好奇心的诀窍是大人要有童心,要会换位思考。大人对孩子的好奇心不能理解,甚至不耐烦,是因为孩子问的问题,大人早就知道了,站在大人的角度,没什么可问的。正如作家桑姆·金丽所说:“我们的眼睛变得只盯着追求的目标,以至于对眼前的玫瑰花也不感觉惊奇。”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允许他提问。

其次,不要敷衍孩子,要给孩子的提问以满意的回答,如果自己不懂,就带孩子一起去找答案。另外,家长要学会说这样一句话:“我真喜欢你爱提问题。”有时对孩子的提问,还可以不马上提供答案,而是进一步提出一个疑问和悬念,激起他更强的好奇心。

最后,允许孩子探索,比如拆东西。家中如果有贵重东西,尽量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如果他看到给拆了,就千万不要责备他,否则对孩子的好奇心是致命的打击。

如果孩子问了超出他的年龄应知道的事,怎么办呢?家长也不要责备他,因为孩子并不知道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有个家长的做法很好,每逢孩子问了无法给他说清的问题,他就告诉孩子:“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了,到了你15岁的时候,我就会回答你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也许以后用不着父母回答,他自己慢慢也明白了,但是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感到他的提问受到了尊重和鼓励。

记忆力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提高记忆力让孩子的大脑越来越聪明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早期教育可以使记忆力发展的时间大大提前。尤其是婴儿时期,每天重复输入相同的词,不断地刺激孩子的大脑,可以促使孩子的记忆力迅速发展。

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有很多方法:

◆选用形象鲜明、幼儿感兴趣并富有强烈情绪色彩的事物和形式进行训练。幼儿的无意识记忆占优势,他们的大部分知识经验来自无意识记忆。因此,要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发展他们的记忆能力,必须注意选择幼儿喜欢的富有强烈情绪色彩的事物和形式,以引起幼儿高度的注意力,使其获得深刻印象,从而丰富幼儿对表象的理解,发展其记忆力。

◆积极发展幼儿的有意识记忆。有意识记忆的形成和发展是幼儿记忆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记忆的目的性直接影响着记忆的效果,因此。必须注意对幼儿有意识记忆的培养。

◆尽量帮助幼儿理解识记的事物。实验已经证明,幼儿有意识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因此,成人应该帮助和指导幼儿在记忆过程中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逐步学会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上去记忆,尽量避免幼儿单纯的机械记忆。

◆使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记忆过程中,使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大脑皮层上就会形成多方面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