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轻轻松松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接近完美的12个关键
45438800000038

第38章 心理篇(4)

◆他们习惯于进行内心活动,不擅长表露自己,尤其是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下出头露面,平时缺少社交活动,常常表现出自卑的一面。

其实,一个人的思想是会左右事情的发展的,比如,有一些事情本来不会那样发展,可是,如果一个人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认为必定那么发展,结果可能就真的会那么发展,这就是心理的力量。

为了不让孩子受到自我挫败的影响,父母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帮孩子走出自我挫败的阴影。

1.要孩子学会适当地要求自己

一个人如果有自知之明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父母首先就要让孩子有自知之明,让孩子对自己可以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对自己进行全面地分析。比如,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哪些特长和优点,有哪些不足和缺点,这些问题都应该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父母还要让孩子学会,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可以操之过急,也不要有太高的要求。要知道,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而且,一个人对挫败的感觉和其期望的程度是相关的,如果在事前的期望越高,那么,如果事情不理想的话,他的失望也就越大,挫败感相应也越高。因此,父母让孩子知道,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给自己定一个适宜的标准,这样一来,即使是失败了,孩子也不会太过失望,挫败感也就不会太高,对孩子的伤害也相对减低。

2.不要让孩子害怕面对挫折

如果一个人在行动之前就害怕挫败,总是想象失败,并且会把失败之后的结果想象得太过严重,把自己立于失败之地。那么,这样的人总是会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到自己身上,也就会阻碍其潜能的发挥。比如,一个孩子在考试之前非常紧张,总是害怕考不好,越是害怕越是紧张,一紧张就不能集中精神,不能很好地发挥;如果这个孩子只把考试当成一次非常普通的事情,那么,他就不会害怕失败,不害怕就不紧张,不紧张就更不容易失败。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但是,在希望成功的同时也要对失败做好打算,这样一来,即使真的失败了,也不会因为失败而害怕面对。

3.让孩子接受自己的“不足”

每个人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谁都会有那么一点小缺陷,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有的孩子学习很好,但是,却没有一副好看的相貌,总是被人称为丑小鸭;有的孩子学习不好,但是,却有着超强的毅力,从不害怕失败,一直努力地学习。没有好看的相貌,只要能够好好学习,就会拥有自信,有了自信的人是最美丽的;没有好的学习成绩,但是,毅力超人,这样的孩子,总有一天会取得成功。其实,这些都说明了,不要嫌弃自己的缺点或不足,不要让这些成为自己的心理负担,更不要因为他们而否定自己、不承认自己。

4.让孩子学会鼓励自己

自我鼓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如果孩子觉得有些事情会让自己感到挫败,或是已经让自己感到了失败的时候,可以试着鼓励一下自己,像是“这次的失败预示着下次的成功”,“失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谁没有失败过,说不定我下次就能够成功了”。当然,也可以用一些伟人或是名人的事迹来鼓励自己,像是“爱迪生试验了一万多次才成功研制成了灯泡,我才失败了一次,没什么大不了”,“应该拿出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精神”。这样一来,或许孩子就可以摆脱自我挫败的不良情绪了。

5.让孩子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名胜利者

曾经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为我们立下了一些哲学典范。他曾经在一段颇为漫长的日子里,不停地告诉自己,我是最伟大的人物,每次都会“使自己确实感觉到如此为止”;与此同时,别人也不得不确信“他正是那种唯一的伟大人物”。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当一个人以实际成就使自己确信如此时,其他的人也会因此自动地确信他真是很了不起的伟大人物了。

孩子有孩子的烦恼,教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孩子有孩子的烦恼,情绪也有不好的时候。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怎样调节情绪。

有的孩子,特别是稍大些的孩子,有时心中会有一股无名火,见什么都烦。别人唱歌他烦,别人聊天他烦,自己看书也烦,简直快让“烦恼之火”把他给烧化了。他自己也知道这样下去不得了,可就是无法从中解脱。

对于孩子的不良情绪,父母怎样教孩子调节呢?

1.让孩子客观地看待事物

父母要告诉孩子,客观地看待事物,视野开阔些,情绪就会更稳定。例如,考试没考好,以后再努力就行了。对前途不要担心,行行出状元,干什么不行呢?得不到老师的重视,那有什么,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改变老师对自己的看法……

2.让孩子学会倾诉

告诉孩子,有烦恼放在心里是最不妙的,如果烦恼时找父母、老师或知心朋友谈谈,把自己的烦恼说出去,就会得到帮助。父母或老师阅历深,经验丰富,看问题比较深刻、全面,有时父母和老师的一席话就可以解决你的烦恼。不必把自己圈在自己划定的圈子里,要解脱出来就要主动向家长和老师谈思想,主动地多接触人,多谈多聊。

3.让孩子走进文艺

文艺对人是一种美的享受,人在烦恼时多接触文艺是大有好处的,看一幅美丽的图画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引起美的遐想;听一段美妙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舒畅,进入美的王国;看一场感人至深的电影或激动人心的电视,可以使人心胸开阔,忘掉烦恼。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入文艺的王国。

4.让孩子锻炼身体

告诉孩子,锻炼身体也可以振奋精神,调节情绪。心里烦躁时出去打打球、跑跑步是很有必要的。骑车、划船、野游是改变心境的好方法。那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那清新沁肺的空气,都可以使人心情豁然开朗,一切烦恼都会抛在脑后的。

5.让孩子转移注意力

告诉孩子,如果你心烦意乱不再想勾起烦恼的人或事,就要尽量转移注意力。考试成绩不佳就不要想考试的事,可以换一个“话题”,想想自己的生日怎样过,回忆回忆去年春节的同学聚会,整理整理自己的玩具,抱一抱自己的心爱的动物,浇浇花,剪剪枝,到同学家串串门……转移注意力也可以使自己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当自己苦闷、烦恼时,不要再去想引起烦恼的事。可以听听音乐、看看报纸、翻翻画册,看看电影和电视,回忆一下自己最幸福、最高兴的时刻,把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去,冲淡以至忘却烦恼,使情绪逐步好转起来。有了难解的事先不想它,可以让自己的思维长上翅膀,自由畅想,让自己到幻想中的世界去遨游,也可以与人漫无边际地畅谈,这样免得自己为难解的事去钻牛角尖,给自己带来无端的烦恼。

6.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让孩子知道,爱生气、发脾气的人不利于搞好同伴之间的团结,会影响自己在同伴中的威信,所以无论从个人身体上看,还是从人际关系上看,都是不利的。有位名人说:“不会抑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了的机器。”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产生了不满、敌对、嫉妒等强烈情绪时,如果能心理换位,和对方调换一下角色,想一想假如自己是对方该怎么办,就容易理解对方的做法,从而改变一些自己的原有看法,减轻消极情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站到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学会心理换位。对别人不能要求太高,要学会谅解、谦让。这样在遇到问题时就能正确对待。就不会发生那些不该生的气,在非原则问题上就能在心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免于动气。感情表露是人的修养的外在表现。对事物要客观地认识,心胸开阔,不为一点小事而动怒。有修养的人遇到问题,不会火冒三丈,大发雷霆,而是沉着、冷静,心平气和,即使自己有理也能让三分,因为他们心有全局,有他人。而那些修养差的人,患得患失的人,领袖欲强的人,好为人师的人,狂妄自大的人,固执己见的人,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会为妨碍满足个人利益的事而动气,所以提高修养,提高认识水平,是克服爱生气毛病的根本所在。

7.让孩子懂得节制感情,少发脾气

人的感情有时如滚滚波涛,需要用修筑堤坝来防止泛滥。感情虽说是美好的,泛滥就会成灾。感情的堤坝就是理智,理智可以使人爱之有度、乐之有限、怒之有时、悲之有节。告诉孩子,人是要有理智的,要学会“制怒”,节制自己的感情。遇到问题头脑先冷静一下,等心情平静下来再处理,这样也可以避免生气。“冷处理”可以给人一个冷静思考的时间和一个解决问题的平静环境。有些事件不是当时非处理不可的,就过两天再谈,如发生口角,先停下来,过两天双方都心情平静了再解决,就会减少怒气。刚生气时,要立即采取节制措施。如当你觉得你发脾气时,赶快提醒自己,现在我应该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了。当你遭遇到生气不可避免的情景时,不妨试试延缓10秒钟再爆发。应慎重考虑,你将使用的手段会给你确定的目标带来什么后果,要避免冲动行事。不强迫自己去喜欢那些你实在不以为然的事,你可以不喜欢它,但没必要非生气不可。要随时提醒自己,别人有权选择他自己的事,就像你有权坚持自己的选择一样。找一个你信得过的人帮助你,请他在你失去控制时及时提醒你。要对你生气的缘由始末,做一番认真的反省。在你头脑冷静的时候,跟最常挨你骂的人恳切地谈一谈。在生气的最初几秒,首先判断一下你是何种感觉,并预测对方将会是什么感觉。有的人脾气反常是疾病引起的,如肝火太盛或其他疾病使你心烦,这就要从治病方面去解决。说生气不好是讲随意发火不好,并非指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发火。有气总不发,憋在心里,也许会憋出病来,所以适当的时候发火是可以的,但不能总生气发火。

8.让孩子有意识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可以建议孩子在墙上贴上警句、格言,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等以提醒自己随时调节情绪。在电影《林则徐》中,林则徐在墙上挂着“制怒”的条幅,那就是为了提醒自己及时调节情绪。如果自己情绪不稳,可在案头、床边、墙上等比较显眼的地方写有针对性的警句,以提醒自己控制过激的情绪。有理智的人,往往能及时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变化,以及由此变化而产生的后果,因而能迅速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在怒从心头刚起时,马上意识到这样做不对,于是很快冷静下来,用理智减轻自己的怒气,这样就不会使用粗俗的语言侮辱别人,更不会动手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