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轻轻松松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接近完美的12个关键
45438800000019

第19章 做人篇(1)

学会这些,孩子的人生会更加完美

如何做人是一门艺术。从小教会孩子与人沟通和相处,能让孩子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品德宽厚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就非凡的事业孩子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们会有很多伙伴,每天在一起学习、生活、做游戏。可是,他们也会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比如和小伙伴相处的时候,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争得面红耳赤,好朋友之间闹别扭成了陌生人;有的孩子把不顺心的事都闷在心里不肯说,变得怪癖而孤独;有的孩子控制不住情绪,恼羞成怒与伙伴大打出手,险些酿成悲剧等等。要让孩子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就需要让孩子有一个广阔的胸襟。只有学会宽厚谦让,才能让孩子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让孩子与伙伴相处融洽。

宽厚谦让历来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表现。有这样一个故事:解放军战士连续几天几夜坚守阵地,因条件限制,没有办法喝到水,尽管每一位战士都口渴难忍,但是面对通讯员从路上捡来的一个红苹果,战士们都纷纷谦让,让给最需要的人,从班长到话务员到负伤的小兰,苹果转了一圈,又回到班长的手中。在班长的命令下,每位战士只吃了一小口,大半个苹果又回到班长手中,班长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因为他深深地被战士们高尚的品德感动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一定很熟悉,四岁的孔融吃梨的时候上让哥哥,下让弟弟,成为人们的美谈。学会谦让,遇事能把方便和好处让给别人正是我们所提倡的美德,古代年幼的孔融都能做到懂礼谦让,我们的孩子就更应该做到了。

宽厚不仅仅等于礼让,还要在与人交往时讲信用,积极关心别人,勇于承认错误。与同学发生不快和矛盾时,要教会孩子应通过换位思考来冷静处理。同学之间难免会有磨擦,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大可不必轻易动怒,如同学不小心撕坏了自己的本子,或是将墨水撒在了自己的衣服上,都应宽容同学。换位想一想,如果自己出现这样的事情,那又该怎么办呢?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宽容了别人也就宽容了自己。遇到别人由于误会而冤枉自己或无意伤害了自己时,应当予以谅解,不应得理不让人;在指出别人错误时,态度要诚恳、友善,不要尖酸刻薄,更不要抓住人家的错误不放,应做到得理饶人,让别人有台阶下。比如:课问,周蕾发现自己的作业本掉到了地上,本上还有一个脚印,心里很生气。她想到李娟曾经从桌旁跑过,就去问李娟:“是不是你干的?”李娟一听就生气地喊起来:“你调查了吗?你别冤枉好人?谁证明是我干的?”后来,周蕾知道自己错怪了李娟,就主动向李娟道歉。此后,两个人还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如果周蕾小肚鸡肠,不承认错误,或是李娟心胸狭窄,记恨周蕾,那么很可能两人以后就不会再说话或是没完没了地互相攻击,最后谁心里也不痛快。

宽厚谦让能促使人形成胸怀大度的高尚品德。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个妙法:那时候在钢琴演奏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前,当灯一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旋律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现了这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新人深表钦佩。正是李斯特胸怀大度、宽厚待人的品格让肖邦脱颖而出。试想如果李斯特因害怕肖邦的才华超过自己而嫉妒贤才,压制肖邦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就无法听到著名的《幻想曲》了。

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让你的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宽阔的胸怀吧,品德宽厚的孩子长大后才更容易成就非凡的事业。

懂得感恩的孩子才会有更丰富的情感

明明快7岁了,七年前明明的妈妈由于难产非常危险。经过医生们的全力抢救,母子终于平安。因此,每年明明过生日的时候,妈妈总要带着他来看望当年为他接生的妇产科医生,感谢她把明明带到这个世界,是医生们高明的医术才有自己和孩子今天幸福的生活。即使在明明生日那天,妈妈有重要的事情不能带明明去医院,也会让明明给医生打个电话分享他生日的快乐。

从小培养孩子感恩与分享,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在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不应是单向的,而应是双向互动的。孩子不应只接受来自父母的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只有学会分享,将来在学校里、社会上,才能更好地与周围人相处和合作。因为将来的社会不仅是竞争的社会,更是合作的社会。

今天,在大多数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生活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得到所要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有的家庭吃饭时最好的菜让孩子一人独吃;看电视遥控器由孩子主宰;家里来了小客人,孩子竟不容许妈妈把零食分给小客人吃。这样就难以培养孩子“分享的观念”和“感恩的心”。

教育孩子感恩,要从教育他感谢父母开始。虽然,我国有“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但是也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

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是要用一生来回报的。可以给孩子讲讲乌鸦长大后,还返回来喂自己的父母,就像当初父母从外面寻找食物喂自己一样。鸟都能做到这一点,更何况是人。

教育孩子感恩,不要好高骛远,要教孩子从小事做起,比如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着力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使他“吃水不忘打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是表面上做做样子,更不能忘恩负义。

其次,培养家庭责任也是很重要的。可根据孩子年龄,指导孩子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也可让孩子参与社区服务,如访问敬老院,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或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劳,使其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要想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的榜样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在生活中,父亲与母亲既应各自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应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父母要“在乎”家中每一个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爱他人的需求。如父母应常说:“行”、“谢谢”、“麻烦你”。孩子会在对父母的模仿中体会到一种感恩的思想。

当然感恩不能仅仅局限在对父母的感激上,感恩应该是更广泛的一种情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需要让孩子真心地去感谢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

只有懂得感恩,孩子才会乐于助人。关爱他人,不管是家人团聚,伙伴交往,不称王称霸,不以“我”为中心。要让孩子经常说出自己需要感谢的人或事,学会赞美人与微笑,这样也就会自然地缩短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感恩在一定程度上包括分享,周围的人给了我们良好的生活环境,那么我们也就应该回报周围的人。感恩不是口号,而应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比如不随地抛纸屑,夜深人静不要把电视声音开得太响等,这也都是对周围人的一种回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所以,教会孩子感恩吧,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有更丰富的情感,才会更有人情味。

宽容,让你的孩子从小就心胸宽广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能帮助孩子们相互尊敬人格,摒弃差异。宽容的孩子即使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和信仰,也有维持这种尊重的能力。因为具有这种能力,孩子们就不会容忍残忍、偏执和种族主义。因此,孩子们长大成人以后会有办法使得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更加人道的地方,也就不足为奇了。孩子们与时俱增的宽容能帮助他们排除歧视、偏见、陈规和仇恨,学会更多地尊重别人的品格和态度。

宽容了别人,等于善待了自己。宽容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化解矛盾的良药,利己利人的法宝。

有一次,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在街上看到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在吵架,买布的大声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上前劝架,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别吵了。”

那人指着颜回的鼻子说:“你算老几?我就听孔夫子的,咱们找他评理去!”

颜回问:“如果你错了怎么办?”

那人回答:“我把脑袋给你。如果你错了怎么办?”

颜回说:“我就把帽子输给你。”

于是,两人一起去找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后,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

颜回心想,老师一定是老糊涂了。虽然不情愿,颜回还是把帽子递给了那人,那人拿了帽子高兴地走了。

接着,孔子对颜回说: “说你输了,只是输了一顶帽子;说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是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

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恭敬地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非,学生惭愧万分!”

孔子淡淡地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的这种精神就是宽容他人的典型。事实上,这种宽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明知是对方无理,或者是对方错了,却不争不斗反而认输,虽然自己吃点小亏,但使别人不受大损。这种宽容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作为父母,应该充分认识到,宽容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一种待人准则,而且是一种保护心理健康的习惯。现代科学揭示,宽容有利于一个人的健康长寿。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当人们想要报复他人时,血压会明显上升;而在宽容他人时,血压则会显著下降。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宽容的习惯。那么,怎样让孩子养成宽容别人的习惯呢?

1.想要孩子宽容,先要宽容孩子

在生活中,父母要有宽容的态度,不仅是对他人,尤其是对待孩子。父母的宽容能让孩子效仿。印度民族英雄甘地在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时说过:“是父亲那崇高的宽容态度挽救了我。”

甘地出生在一个小藩王国的宰相之家,从小就爱撒娇,性格也不开朗。他对父母十分顺从,对周围的事物也特别敏感,自尊心很强,一旦被人奚落,马上就会哭鼻子。在学校一挨老师批评,就难过得受不了。

少年时期,由于好奇,他染上了烟瘾,后来发展到偷兄长和家里的钱买烟抽,而且越陷越深。渐渐地,他觉察到自己偷别人的钱、背着父母抽烟的行为太可耻了。一想起来,就觉得无脸见人,内心十分痛苦,甚至还想过自杀。

当他终于忍受不了痛苦的折磨时,便把自己的整个堕落过程写在了笔记本上,并鼓足勇气交给了父亲。甘地以为,父亲会狠狠地批评他,甚至惩罚他,但是,事实却出乎他意料。父亲看后,心情十分沉重,他不但没有责备甘地,反而自己流下了伤心的眼泪。甘地是个上进的孩子,他看到父亲痛心的样子,觉得自己太对不起父亲了。从此,他痛下决心,彻底改正了错误,走上了正道。

正是父亲的宽容,给了甘地改正的机会,并从中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帮助其他人也改正了不良行为。

2.父母要注意自身的修养

父母本身具备的品德,一般在孩子身上都能找到。因此,父母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整天吵闹不休的家庭,是很难造就出一个具有和蔼品质的孩子的。父母对他人热情、平等、谦虚等处事原则和行为是对孩子最好的,也是最直观而生动的教训,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尊重别人,爱护别人,从而拥有一颗宽容之心。

3.教孩子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这个时候,父母需要教会孩子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让孩子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孩子往往会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从而产生宽容的品格。

4.教孩子善待他人

有一个孩子,他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笨蛋!”立刻又从山上传来“你是笨蛋”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

孩子气冲冲地回家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恭恭敬敬地对它说话,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孩子说:“那我明天再去那里说些好话。”“应该这样,”他的母亲说,“在生活里,不论男女老幼,你对人好,人便对你好;如果我们自己粗鲁,是绝不会得到人家友善相待的。”

这位聪明的母亲恰到好处地教会了孩子怎样待人,让孩子知道了即便是别人错了,如果能够容忍别人的错误,宽容他人,同样可以获得信任和支持,得到别人的友善相待。

让孩子慢慢习惯并乐意分享

父母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不但能使孩子得到快乐,还能使孩子的胸怀变得宽广。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什么也不缺,可是却越来越小气、越来越“独”、越来越自私,不和别人一起分享,不会有福同享,别人的就是自己的,而自己的决不给别人。这种“小气”虽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家长不及时地进行纠正,孩子将会成为一个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的人。那么,他就很难与别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学会和别人进行合作,注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被淘汰。所以,从小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很重要。

1.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

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家长应该理解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让他明白自己对别人关心帮助后,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2.父母要创造机会,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们把小林、小冬请来和你一起过生日,一起切蛋糕、吃蛋糕,好不?”“为了庆祝你的生日,把你的玩具拿出来和大家一起玩儿吧!”

扩大孩子的同伴交往范围,确保孩子有较多的玩伴。同伴交往对孩子的社会发展和个性成长至关重要。同伴范围有限,孩子就很难学会与人分享,也体验不到合作和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成长。因此,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与其他朋友们一起玩儿,减少孩子在交往中的不安全感。可以让孩子邀请小伙伴到家里一起玩儿,让孩子在同伴游戏交往中,变得大方得体,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养成孩子关爱他人、谦让友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孩子不娇宠不溺爱

“这是大家的,懂吗?”“想想这样做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