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民族发展史
45409700000057

第57章 吃、穿、住、用——汉民族文化的反映(1)

(第一节汉民族的吃)

吃,是人类求生的本能。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条件不同,汉民族的吃,在世界上形成为独具一格,誉满全球的“中餐”,故人们说:住在西德,穿在法国,玩在美国,而吃在中国。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就说过:“自从罐头问世以来,要想享受饮食文明,只有到中国去。”因此,汉民族的吃,不仅是汉民族风俗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汉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基本吃素”,是汉民族食俗的主要特征。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着名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就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谷、果、菜均为植物性食物,从而形成与畜牧民族和西方民族完全不同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食物结构,即平常日子粗茶淡饭,青菜萝卜;节、假日吃点鱼肉,或曰“改善生活”,或称“打牙祭”。北方以面食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主食占每天食量的五分之三以上。据1980年统计,中国10亿人口,每天吃粮食12亿斤,平均每人1.2斤,而吃猪肉仅6000万斤,平均每人仅0.06斤,相比之下,肉食量微乎其微。所以汉民族习惯称每日三餐为“吃饭”,这既说明了主食在汉民族食谱中的地位,也反映了汉民族“基本吃素”的特征。

于是,蔬菜成为汉民族食物组成不可缺少的部分,因而和类繁多,品种齐全,总数大约有160多种,常见的大约有100种左右。自古以来,汉民族人民就知道蔬菜的重要性,所谓“饥馑”的“馑”,就是指蔬菜歉收而言的。汉民族蔬菜的代表当推萝卜、青菜。萝卜自古盛行栽培,汉民族地区是原产地之一,古称为“莪”、“菜菔”。唐朝苏恭在《新修本草》中说:“江北、河北、秦、晋最多。登菜亦好”。宋时已“南北通有”。目前拥有世界上类型最多的品种。青菜,俗名白菜,原名“菘”。最初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南北朝时品质大大改善,梁陶弘景就说这时“菜中有菘,最为常食。”宋时,白菜已具有结实、肥大、高产、耐寒、滋味鲜美的特点。明朝人更把黄芽白菜誉为蔬菜中之“神品”。至今,萝卜、青菜仍然是汉民族人民的当家菜。

大豆是汉民族的“奶牛”。“基本吃素”的汉族,摄取的多是低脂肪、低蛋白食物,与吃肉、喝牛奶,摄取高脂肪、高蛋白的西方民族完全不同。那么是什么物质力量维持了汉民族,并使之繁荣、发展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人口最多的民族呢?是大豆。大豆,是中国最早栽培的粮食作物之一,《诗经》中称为“菽”。由于大豆兼有粮食、油料二者之长,含有40%左右的蛋白质,出油率达20%左右。这种高脂肪、高蛋白的植物就补充了汉民族对肉类、奶类食用量之不足。几千年来成为汉民族的主要食品之一,为汉民族的繁衍和繁荣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不愧为汉民族的微型“奶牛”,至今仍然是汉民族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

汉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把大豆加工制成各式各样的豆制品:豆腐、豆浆、素鸡、香干、豆腐皮、豆腐渣、腐乳、千张、油豆腐、豆芽菜等等,营养丰富,价廉物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豆腐。据《物理小识》、《渊鉴类涵》等书引朱熹诗“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可知豆腐制作术乃为汉淮南王刘安所创制。但更多的人却认为豆腐最初的发明和制造大约在五代的时候,即公元9世纪到10世纪之间,五代人陶谷的《清异念》中记载:“时戢为青阳丞,洁已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宋人寇宗的《本草衍义》中也记载:“生大豆……又可硙为腐,食之”。此外,宋代诗人苏轼有“煮豆为乳脂为酥”的诗句,注中即说“谓豆腐也。”南宋诗人陆游也有“试盘推进食,洗鬴煮黎祁”一联,他自己就注明说:“蜀人名豆腐为黎祁”。宋以后提到豆腐的书就很多了,元朝的虞集曾专门写过一篇《豆腐赞》的文章。明朝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豆腐的制法就有比较详细的记述。这样,豆腐与粽子、月饼一样,也成了汉民族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之一。

由于汉民族长期以来基本吃素,加上佛教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烹制奇巧、素净而清香的素菜菜系。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素·素食》就列举了“瓠羹”、“膏煎紫菜”等11个品种,此为汉民族素菜最早的完整记载。唐朝昝殷的《食医心鉴》又论述了素菜在饮食疗法中的作用。宋朝陈达叟的《本心斋蔬食谱》则记下了江南山林风味素菜20种。清朝是素菜的鼎盛时期,形成了选料严谨,不沾荤腥;刀工精细,以素托荤;注重火工、调味、烹制和装盘,品种繁多,一菜一格;营养丰富,清淡爽口,易于消化,具有医疗效用等特点。并分出了“寺院素菜”、“宫廷素菜”、“民间素菜”3大流派。特别是由于仿制技巧极高,凡是鸡、鸭、鱼、肉;都能模似得惟妙惟肖,真假难分,使其以清丽的风貌和独特的情韵,标新立异,驰誉中外,成为汉民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菜系之一。

汉民族的吃,由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逐渐发展形成为另一个主要特点,即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烹饪技术。郭沫若曾说过:汉族的烹饪“属于文化范畴”,是“一门艺术”。在色、香、味、形俱佳的特色中,形成了京、鲁、川、粤、苏、闽、湘、皖8大菜系,各菜系都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风味。如驰名于世的“川菜”,主要风味是麻辣,仅名菜就有300多种,诸如“熊猫戏竹”、“樟茶鸭子”、“麻婆豆腐”、“开水白菜”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又如“苏菜”,则以讲究刀工、火工着称,选料严格见长,其风味是新鲜、清爽、咸甜适中。除8大菜系外,各地方又依其自然资源不同,也发展形成不同风味的地方菜系,如位于东海之滨的浙江省,依其北部水道成网,素称鱼米之乡;西南丘陵起伏,盛产山珍野味;沿海渔场密布,水产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杭州、宁波、绍兴三个不同风味的地方菜系。杭州菜,制作精细,清鲜爽脆,因时而异,变化较多;宁波菜以烹制海鲜见长,讲究鲜嫩软滑,保持原味;绍兴菜则擅长烹饪河鲜家禽,入口香酥绵糯,汤浓味重。

中餐佳肴,不仅风味各异,营养丰富,脍炙人口,而且造型生动,富有寓意,各种各菜常常因历史悠久而有典故流传民间。如广东名菜龙虎斗,相传创制这一名菜的广东昭关人江孔殷开始时完全用蛇肉和猫肉烹制。一次在宴席上有一位客人笑曰:“龙虎相斗,龙远胜虎,何不请凤来相助?”江孔殷立即明白客人的话意是猫肉不及蛇鲜美,不妨再加进鸡肉来调味。又如已有300多年历史的镇江名菜肴肉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镇江有一夫妻酒店。一天,女的买了一包硝,准备回娘家时给父亲做鞭炮用。男的买了四只猪蹄,打算腌腌作酒菜。可是他误把硝当成盐用了。几天后才发现弄错了,再看蹄仅肉色发红,别无它味,丢掉可惜,吃又不敢,故用清水泡后,用小火焖了一个晚上。天亮时,店里弥漫着一股特别的香味,吸引了众多顾客。有一老头定要买煮好的蹄,女的说:“那是硝肉,不当菜的。”老头说:“不当菜,正好搭菜,我是闻到香味赶来的。”无奈,男的切了一碟姜丝,女的倒了一盘香醋,给老头沾肉吃。老头边吃边赞,一口气吃了三只半才离去。后来人们传说这老头就是八仙中的张果老,本是去赶王母娘娘的蟠桃会的,因闻到硝肉香,连仙桃也不去吃了。老头走后,夫妻俩尝了剩下的半只,果然香、酥、鲜、嫩,美味可口,遂改“硝肉”为“肴肉”。这样,汉族菜谱色、香、味、形俱佳的特色,各具风味的8大菜系和地方菜系,与民间的传说故事汇合在一起,使汉民族的吃升华成为文学和艺术而名闻遐迩,成为汉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而贡献于世界。现在尝中国菜作为“中国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风靡世界。

于是,汉民族的吃,也就超越求生本能,而成为汉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饮茶也是汉民族独特的风俗之一。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西汉王褒的《僮约》中就已有“武都买茶,扬氏担荷”,“烹茶尽具,酺已盖藏”的记载。最初茶被当作一种药材,但西汉时茶已从药过渡成为一种饮料;三国时,饮茶的习惯在江南一带开始流行;唐朝时,饮茶之风更为普遍;明、清之时,饮茶已成为汉民族司空见惯的事了。民间俗话说:早晨起来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汉民族日常生活中已占据重要地位。饮茶的方法也逐步改进,最后形成用茶叶泡茶的简便方法,茶也就成了汉民族的传统饮料。喝茶的地方,有的叫“茶楼”,有的叫“茶馆”。广东人有吃早茶的习惯,天刚放亮,茶楼已灯火辉煌,茶客满座了;四川的茶馆除作人们的休憩之所外,还兼具“龙门阵地”、“经济市场”、“信息中心”的多种功能;还有潮洲的“工夫茶”以及品茗和烹茗敬客的习俗,足见饮茶也成了汉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映。

(第二节汉民族的穿)

穿,是人类解决御寒、蔽体问题的手段,也是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风格的穿着:西方各族穿西装,日本民族穿和服,拉阿伯民族穿长袍,朝鲜民族穿朝鲜服,非洲有的民族用布围身,而汉族则穿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中装。因此,穿也就成了反映汉民族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汉民族穿的中装,虽经漫长的历史发展,变化很大,但上衣右衽的特点则始终没有变。河南安阳出土的玉雕和陶塑的商代人像上,就可以看到右衽交领衣的样子,可见古代商民族已形成上衣右衽的特点。后虽胡服传入,出现短衣长裤,但不管是西汉的“深衣”,东汉的“檐褕”,还是唐、宋的“交领袍”,或是清朝的“长袍”,上衣总是以右衽为特点。所以孔子早在《论语·宪问》中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其意就是说假若没有管仲,我们都会象少数民族那样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因此,近代长袍男装和旗袍女装就承继了上衣右衽的特点。

现代汉族的中装,男以中山装为代表,女以旗袍为代表。

中山装是汉民族男子最基本的现代服装之一。因中山装名为“中山”,一些人以为是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的,其实不完全如此,这里有一段历史值得一述。清末,派遗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以及国际交往的扩大,当时汉民族许多有识之士,对长袍、马褂等服装很不满意,但穿西装又不习惯,也太“洋”。这时,孙中山经常到南洋、日本等地宣传和从事革命活动。一次,有一个日本朋友送给他一套日本铁路工人的制服——“铁路装”。孙中山觉得其式样比长袍、马褂大方、方便,又没有西装的“洋气”,而显得庄重。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回到上海,就请当时中国最早的几家西装店之一的“亨利西服店”,按照自己的身材重新做一套。而“亨利西服店”的店主王亨利为了象征辛亥革命成功,发挥了创造性,将日本“铁路装”后背有缝,中间剪断的样子改为独块式,口袋的样子也作了一些修改。制成后,孙中山很满意,特地送匾、题字留念。此后,这种服装大受欢迎,在青年学生中特别流行起来。人们为了纪念孙中山,才把这种服装取名为中山装或中山服。

中山装这种服装是下着长裤,上衣有上小,下大,左右对称的四只口袋的制服,既克服了清朝时汉族男装穿长袍、马褂之不便,又避免了西装敝领口与汉族传统习惯之不合。因此式样优美、整齐、庄重、大方、轻便,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山装,很快淘汰了长袍、马褂,而成为汉民族男装的代表,在国际交往中,已成为中国男式服装的象征,被世界各国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服”。

旗袍,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汉民族女装。其原来是满族旗人妇女的土着服装。满族入关后,在其200多年的统治中,一方面是其一部分被汉民族同化,另一方面是汉民族吸收了满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女装旗袍的形成就是一个实例。汉民族女装旗袍的形成过程大致是这样的,辛亥革命前后,汉民族妇女大都穿短袄,下着长裙。辛亥革命后,随着政治的改革,服装也不断革新变化,于20年代出现了被称为“旗袍”的仿满族旗女服装的汉族女装。据说最初是上海的女学生穿的宽敞的蓝布旗袍,引起汉族各界妇女的羡慕而纷纷仿效,经过不断创新,30年代时,旗袍已很盛行,其式样的变化主要在领、袖和衣长等方面。到40年代,即趋向于取消袖子、缩短衣长和减低领高,从20年代的曲线变为流线型,使旗袍显得更加轻便、适体。这样,既能作礼服,又可当便服,庄重、大方的旗袍,逐渐淘汰了汉民族女装传统的短袄、长裙,而成为汉民族女装的代表。现在,由于政治的、社会的种种原因,汉民族妇女平常多穿长裤或西式裙,但旗袍仍然是汉族妇女喜爱的民族服装。日本的时装专家就说过:旗袍是最迷人和最富有魂力的一着。可见旗袍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此外,还有不少地方的汉民族妇女至今仍保留了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地方风格的服饰打扮。闻名的有广东海丰县汕尾沿海一带的渔民妇女,穿无领大襟肩连袖上衣,用两种颜色拼接而成的上装。普遍的是浅蓝色衣服,从左肩到左胸、左袖,用海蓝色拼接(也有白衣拼粉红,或白衣拼浅蓝),领口镶织乡七彩花边,沿襟边钉银纽扣,下穿浅蓝或灰色宽脚长裤,加上圆大的后发髻,长长的银钗和耳环、项链、手镯的点缀,构成了一种矫健、洒脱的海上生活风貌。而江苏苏州的农村妇女,虽然也是穿大襟衫,但却是另有一番风姿。她们从上年纪的婆婆年年青的姑娘,都头戴头巾,系腰兜,穿绣花鞋。黑布包头巾滚白布或花布边,用白色或浅蓝色布贴角,角上锈花,或缀挑花绒线流苏。士林蓝或浅蓝大襟衣,滚白边,白纽绊,衣袖接拼一段花布罩袖(夏天用浅蓝衫拼白),称之为“接衫”。深蓝腰兜的背腰,往往是服饰中的精华,是显示个人锈花、挑花才能的地方。年青人穿圆口鞋,鞋头绣彩花;老年人穿翘头“朱公鞋”,绣单色花。还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吴县前戴村的妇女,她们梳盘盘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裤,束襦裙,裹卷绑,穿绣花鞋。尤其是夏秀,前戴村的妇女都在胸部至小腹贴身处挂一个“肚兜”。中、青妇女多用花面具帮成,用红绒线或粗织线编成细带,挂在胸前,有些尚未成年的女孩和老年妇女,上身就只挂这种肚兜而不穿上衣。苏州农村妇女的这些服饰表现了水乡农妇一种文静的俏美。这些渔村或农村妇女的服装其实多为古代汉民族劳动妇女服饰的遗风遗俗。

在穿俗方面,汉民族还有这样一些习惯:逢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要给小孩做一套新衣服。新婚夫妇,特别是新娘要穿红色衣服。办丧事时,子女均穿白色孝衣。另外,千层底布鞋,轻便、透气、舒适,也是汉民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穿着之一。还有民间的虎头帽、虎头鞋、麒麟帽、莲花帽,以及各式绣花童帽、童鞋,大多取意吉祥,寓意吉利,如西安的布贴绣“五毒”小帽,在帽圈前方,用细铜丝顶着“五毒”形象,其实是将“五毒”题材的香包缀于帽上,两鬓下垂口组彩色流苏,既风趣,又活泼。用表现毒虫的形象,反衬出辟除毒虫危害的心愿,寄托了长辈对孩子的祝福。所有这些无一不反映了汉民族文化的传统。

(第三节汉民族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