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民族发展史
45409700000041

第41章 汉民族共同地域的特征(1)

(第一节黄河和长江是汉民族的摇篮)

滚滚黄河,悠悠长江,从远古时代开始,就哺育着汉民族的先民,而成为汉民族童年的两个摇篮。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喇山北麓,曲折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自治区,成一巨大的“几”字形,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黄河古称“河”,《尔雅·释水·河曲》即称:“河出昆仑”。因父“河水最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所以《水经注·河水》云;“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盍浊之也”,“是黄河兼浊何之名矣。”宋代才被人们普遍称之为“黄河”,简称“黄”。

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本来是一个大海湾,是由监河冲积而成。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杂志》云:“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有,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漫耳。尧鲧於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今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正是滚滚黄河千百万年以来造地运动的结果,给汉民族造就了一个童年的摇篮。

大量的考古发掘证明:汉民族发祥于黄河中游,包括汾河、渭河、泾河、洛河、沁河等大支流在内的黄土河谷地带。由于这些河谷的河坎高出洪水线,既可避免水害,又利于穴居。加之黄土疏松易碎,土壤肥沃,既适宜原始农耕,又为制造陶器提供了好原料。所以在黄河流域发掘出了一系列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有蓝田人、南召人、大荔人、丁村人、许家窑人、峙峪人、河套人、新泰人等。又发掘出了磁山·裴李冈文化。与此同时,据历史记载的传说时代,汉民族的两大主题:炎黄和东夷就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及至文明时代的到来,支源之一的戎狄就活动在黄河上中游。中国最早的夏民族就发祥于河、洛流域,沿黄河边从西向东发展;商民族则发祥于黄河下游,自东向西发展;周民族也自西向东发展,纵横于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进入春秋战国时代,黄河流域又成了民族溶合的大熔炉,铸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部分。西汉以来汉民族形成后,汉民族发展史上两次规模宏大的民族大同化运动,又是以黄河流域为主要舞台开始的。《黄河颂》唱得好: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周围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象一个飞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做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治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劈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保育下发扬滋长!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发源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的西南侧的挖论河,婉蜒东南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十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诲,全长6300公里,它有18条大的支流,串联了4太湖泊,流域地区还包容了甘肃、贵州、陕西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08500平方公里,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居住着全国1/3的人口。长江古称“江”,《尚书·禹贡》即称:“江、汉朝宗于海。”后人们又因其长而称之为“长江”、“大江”。另外,长江之各段又有别名,佑论河以下称通天河;四川宜宾以上为金沙江,宜宾以下姑称长江,但宜宾至湖北宜昌之间又惯称川江;扬州以下称扬子江。

在长江的滋润和哺育之下,大江上下,与黄河流域一样遍布了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其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甚至显示出了比黄河流域更为久远的历史,列表如下: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含有人化石的仅有文化遗物的含有人化石的仅有文化遗物的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鄂西南猿(?)

元谋人芮城西侯度

郧县人蓝田人(公王岭)

郧西人南召人

南如云阳人黔西观音洞蓝田人(陈家窝子)芮城河

和县龙潭人大冶石龙头三门峡兴会

房县莲花湾兔子洼陕县张家湾

南召小空山垣曲南海峪河南村

潼关张家湾

呼和浩特大窑南山

中期文化旧石器时代桐梓人大荔人交城范家庄

曲沃里村西沟

镇原张家湾

长阳人丁村人

水城人许家窑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丽江人元谋人四家村峙峪人沁水下川

清水河喇嘛湾

灵武水洞沟

环县楼房子

安阳小南海

呼和浩特大窑村

镇原黑土梁

庄阳巨家塬

铜梁人汉源富林河套人

漂水人小院区鳃鱼桥新泰人

下草湾人青海霍霍西里

资阳人(?)房县兔子洼

而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则显示出了比黄河流域更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其下游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诸文化序列,在中游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第三期文化序列等等。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土生土长纵横于江汉的楚民族,与

崛起于江南的越民族登上了长江流域的历史舞台。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那就是史前文化比黄河流域显得更悠久、更丰富多彩的长江流域,为什么开发得比较晚·众所周知,原始氏族公社时代是一个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社会,当原始人的生活来源还必须完全依靠大自然的赐予之时,长江流域湿热的气候、丰富的植被、稠密的水网就特别有利于原始人进行采集和狩猎。马克思在《资本论》策1卷中说过:

“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力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美: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美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多的发展阶段,第二美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比之下,长江流域的“第一类富源”比黄河流域丰富,为原始人的采集和狩猎提供了丰厚的自然富源,所以相对来说,长江流域的开化就比黄河流域早,而且表现得要丰富多彩一些。

但是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具的改进,粗笨的石器过渡到了弓箭,狩猎生活过渡到驯养动物和原始畜牧,石器过渡到金属工具,采集生活过渡到种植植物和原始农业。因此,随着社会劳动大分工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人们对自然赐予的依赖也逐步减小,“第二类自然富源”的决定作用也就越

来越大。而这时,相比之下,黄河流域所提供的自然条件都更适

合于原始人类的居住。当时的华北太平原,由于黄河的冲积,草

原土质松软,养分丰富,特别易于耕作,又比较便于穴居。这一点,对于当时交要使用石、骨、木制工具,少量使用金属工具的原始入类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于是黄河流线后来居上,旧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开化虽熬铰晚于长江流域,但经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充分发展,夏王朝的建立,揭开了汉民族文明史的第一页。

相比之中,在人们对大自然的赐予逐步缩小的条件下,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虽然优于黄河流域,但在生产工具相对来说又还是比较落后的原始社会,甚至是奴隶社会,它并不适宜人类的生存。因为当时的长江流域森林茂密,沼泽遍地,湖泊星罗,气候湿热,不仅土质粘性强,难于开星,而且毒蛇猛兽多,不利居住,直到战国之时,《禹贡》把全国的土地分为九等,其中陕西黄土地带的地最好,为上上等,河北、河南、山东一带黄河中下游为中上、中中和上中、上下等,而长江中游和下游的“荆州”和“扬州”地区,则为下中和下下等。所以长江流域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未开发的穷荒、险恶之地。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即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西汉时的大文学家贾。谊被任命为长沙王太傅,他也认为“长江卑湿,以为寿不得长”。这里所指的越、楚之地,就是今天自然条件最好的西朋和江浙地区,而当时长期被人们视如畏达。其实,想一想今天的海南岛虽然一年三熟,自然条件比西湖、江浙更好,但海南岛却是未开发的地区,这就不难理解长江流域为什么比黄河流域开发得晚的原因了。

尽管长江流域比黄河流域开发得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本来给发展社会生产力带来困难的上述种种不利的自然条件,也逐步向有利方面转变,于是充沛的雨水、热湿的气候、星罗棋市的湖泊、纵横交错的水网,都成了发展水田的有利条件,于是汉民族经济、文化的重心便逐步南移,如发展编中所述,在魏晋南北朝和两宋时期,长江流域也成了汉民族大发展的历史舞台。《长江,中国的龙》写得好:

长江:你是飞腾的

中国的龙

你,金鳞闪闪

湍急咆哮,排山例海

改壳于冰塔玉柱的格拉丹冬

你,吞云吐雾

背负青天,气贯九霄

归宿在瑰丽的海洋迷宫

一万二千里彩色的土地

一千几百亿绚丽的山河

和你情意纬综,伴随始终

一沟一宴,一山一脉

展现若你一幅鳞峋傲骨

和一个水火凝铸的传统

几亿亩被开拓的土地

几亿顷被哺育着的森林

每一丝筋脉和你息息相通

蜿蜒千万载的艰辛琉程

刻写下卷帙治繁的江史

记录着无数水系的皈依顾从

你带着巴颜喀喇的深深祝福

带着通天河的赞颂

冲断那横断山脉的陡峭峡谷

告别那昆仑山的莽莽冰川

哪一步不势吞霄汉气贯长虹

多少回急剧的河岳升迁

多少回天地的频频重造

多少回山崩地裂的板块挫动

万物都纷纷改变着自己

只有你恪守着一个信念

始终不渝地奔腾向东

源头那晶莹饱满的一滴

是你灵魂交响的第一个音待

基因里早把自豪和骄傲包容

人海口那腾起的二百里细浪

是你不屈历程的浩茫扉页

每一页都记录着你战胜命运的光荣

长江,你是飞腾的

中国的龙

汉民族就是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个摇篮中,经历了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春秋战国民族大溶合到秦统一华夏民族;西汉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民族的“三部曲”,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一个伟大的民族。从此以后,她又以黄河和长江为中心,向周边,主要向南和向东北方向移动发展。在南方,经魏晋南北朝和宋辽夏金元两个时期波浪式地推移,使汉民族在南方的共同地域从点线延伸扩展,它以长江为纽带,把汉水、淮水、湘水、赣水、郁水以及珠江等流域联成一片。在东北方,主要经辽、金、元、清,大批汉民族被掳,或流入为佃、垦户,或经商,或为驿站、离宫仆人,或罪徒等原因,不断进入东北地区,加上契丹、女真以及部分满族被汉民族同化,使中国东北地区也成了汉民族共同地域的一个重要部分。

现在,汉民族虽然分布于全中国,但其主要居住的地区仍然牢固地稳定在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4大流域,以及台湾岛和云贵高原。汉民族的根是深深地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中的。

(第二节“编户齐民”的纽带作用)

汉民族在共同地域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在人与地域的关系上,是以“编户齐民”制度作为联系两者之间的纽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