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
45409000000012

第12章 传教士伯驾鼓动美国侵略中国台湾图谋的流产(1)

陈才俊

台湾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曾被16世纪的葡萄牙殖民者誉为Formosa(音译“福摩萨”,意为“美丽之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之名始见于明末福建莆田人周婴所着《远游篇·东番记》——以闽方言称该地为“台员”。“台员”一语本非汉字,源自最初台南附近西拉雅族人对外来者之称呼——Tayan或Tai-An。荷兰人将该语拼作Taioan,汉移民则发音成Tai-Oan,但外来民均不明其意。继“台员”之后,历史上还先后出现过“大员”、“大圆”、“大湾”、“大冤”、“大宛”等指称安平港以外的沙洲之地,其后又扩展及于台南,并渐次称代全岛。至清朝,台湾岛和澎湖列岛并划归为台湾行政区域,自此,“台湾”便正式成为该地区之统称。

台湾地处中国大陆之东南、东北亚之西南、东南亚之东北,恰居此三大政治经济区域之交通要冲。它位于东海与南海的结合部上,北与舟山群岛互挽,南与南海诸岛相望,构成中国东南沿海的屏障,宛如海上长城,故有“东南锁钥”之谓。它自然气候宜人,战略地位重要,海运四通八达——北接日本、朝鲜;南通巴士海峡,顺航南洋诸国;东跨太平洋,直达美洲。由是观之,台湾自古以来一直处于一个国际化的要塞。该地区史前时代曾经是中国大陆、日本及东南亚诸文化的传播枢纽,亦为某些南岛语族文化的发源之地。可能因地理位置特殊之故,台湾自16世纪始渐趋成为世界强权的角逐、争夺之域,深为东西方各殖民者所垂涎。早先,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者开始染指台湾。18世纪后,美国、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又接踵而至。

美国是历史上图谋占领台湾野心较大的国家之一。自18世纪末起,随着对台湾认识的加深,该国曾发起一系列觊觎台湾的行动,企图掠夺台湾之经济,霸占台湾之领土。传教士出身的伯驾即为强烈主张美国以武力占领台湾的始作俑者与极力推动者之一。他曾以驻华公使的身份,于1856年12月12日、1857年2月12日及3月10日三次致函美国政府,建议占领台湾。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伯驾之所以“突然”主张美国占领台湾,看似缘于偶然——伯驾本人为挽回因对华修约失败而被葬送之仕途,实则属于必然——美国东亚扩张政策发展之大势所趋。

一、伯驾侵台主张出台的背景

美国与亚洲相隔一个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美国对台湾的早期认识始于1784年,一个在台湾东部探险的原匈牙利军官到了美国,把台湾岛的讯息带给了美国人,并推销他的侵台计划,引起了美国人对台湾的兴趣。此后,美国大量出版了介绍台湾的书刊,宣传夺取台湾对美国的巨大利益及其侵略的合法性。适应着这一需要,美国商人开始到台湾从事非法贸易,美国也开始了对台湾的资源勘探和军事与物产的调查,为侵略台湾做准备。

(一)美国对台湾的早期认识与接触

美国人第一次知道台湾岛,归功于一个出身波兰贵族的原匈牙利军官卞由斯基。1771年8月,卞由斯基到了台湾,他与当地的一个部落首领结成了同盟,并得到了一块拥有居民、集市的土地。1784年,美国商船首次抵达广州,从而开始了早期的中美贸易;卞由斯基也于这一年到达美国。卞在台湾曾广泛调查了当地的居民物产,测绘了登陆的地形图,还编制了一份《台湾殖民方案概要》。他描述台湾“是现世界中一个最美丽、最富饶的岛屿”;在台湾实行殖民计划时,“应以优势武力为后盾”,“应先获得良好的港湾,肥美国土地和主要河川”;“应注意土着居民信仰之确立”;“令居民信仰惟一之神,就可使殖民计划顺利施行”。他认为只要有一支1200人组成的队伍,3艘150~450吨的武装船舰,能携带维持18个月的粮食,充足的武器弹药,以及价值120万卢布的商品,便可实施这一殖民计划。卞由斯基对台湾神话般的描写和他企图在台湾建立殖民地的计划,成为美国人关于台湾岛知识的最初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他们对台湾的注意和兴趣。

卞由斯基给美国带去的关于台湾岛的讯息和美国商船首次远航中国成功,给了美国的东方扩张政策和美商寻求东方市场的愿望以新的刺激。适应着这一需要,介绍台湾情况的书刊争先恐后相继问世。最初,美国人是翻译欧洲人的有关着作,继而重版在英国出版的书籍,再而出版来华美国人所撰写的文章、回忆录、航行日记和专着。如1817年,波士顿出版了美国船员戴兰诺的《环球航行记》;1795年费城书商译成英文出版的欧洲人格老赛用法文写的《中国总志》;1796年,费城书商重版发行的原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史地哲学概观》;1833年纽约出版的国传教士郭实腊的《中国沿海两度航行记》;1836年纽约出版的德庇时的《中国总志》;1848年纽约出版的卫三畏的《中国总论》等。也有一些美国人在广州出版报刊,着重介绍台湾的情况。归纳起来,这些书刊是从水文、地理、人口、经济、物产、资源、历史、民族、属地、政务、风土、人情等方面介绍台湾情况的。文章描述台湾平原广袤、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盛产稻米、蔗糖,商务发达,台湾人口约有二三百万,郡城很大,全岛分为东西两部,为福建省的一部分等,使美国人对台湾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这些介绍,是为美国政府侵略台湾的需要服务的:如通过介绍台湾的物产、资源,吸引美国政府和商人到台湾去获取利润;通过介绍台湾的地理、水文,证明在台湾海峡航行并不困难,鼓励到台湾从事冒险事业;通过介绍台湾的历史、风土人情,诬蔑台湾是中国用武力夺来的,管辖权仅是台湾岛的一部分,侵占台湾是合理合法的。这些书刊更极端宣扬侵略思想,鼓吹占领台湾对美国的重要意义。如1832年,美商伍德在广州主办的《中国快报与广州新报》上刊出了一篇题为“福摩萨”的文章,评论台湾对美国的重要性,文章提出:“需要在中国境土上,另行夺取若干较澳门更适于进行贸易的地方,台湾岛实在未可忽视”。鼓吹“一旦台湾与中国脱离关系,变成美国对华贸易的一个站,一定可以得到巨大的利益”,“占领了台湾岛,就可控制介于中国大陆与台湾间的海峡”。德庇时的《中国总志》也写道:“要想在中国近海试行建立一个海岛殖民地,其中尤以台湾岛为最有利和最可取的土地”;“由于台湾全岛的地位,恰对着中国海岸的中部,足可成为促进欧美对华商务的一个最占地利的所在。”充分暴露了美国政府和美商们对台湾的垂涎。

美国对台湾的开始染指主要是通过对台湾的非法勘察、特别是对煤炭资源的勘察和从事非法的贸易活动来进行的。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订,美国取得了在中国的许多侵略特权。此后,美国商船更频繁地航行中国。而在这期间,美国开始了对台湾岛的勘察活动。这种勘察,往往是以寻找失事商船和遇险船员为借口进行的,但却怀着其他目的。如1851年5月,美国驻华代办伯驾给美国东印度舰队指挥官哇克写信,要求派舰赴台勘察,“查明究竟有无美国人民在台沿岸遇难”。伯驾特别指出,“探寻的结果即便不尽如理想,但因此而获得台湾沿岸航路及台湾民性格的情报,今后当必有其用处”,伯驾还拟就了详细的勘察计划,其中强调“除执行探寻美国失踪人员外,对于可能附带获得的任何情报,也都不应忽视。诸如所到地方的人口数目、居民的性格和容态、各处港口的略图、岛上物产的贸易、以至于港口附近煤矿资源等项,都应密切注意,搜集有关资料”,并“必须慎为保密,切勿轻易向外透露”。从1851年到1855年,美国舰队曾多次远征台湾,进行勘察,虽然未能找到任何白人的踪迹,但却获得了大量关于台湾岛的资料,尤其是勘察得到的台湾煤矿的资料,更是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重视。

美国为了实现其太平洋霸权,急需打通太平洋航线,而要开辟这一航线,首先得在远东建立储煤站。当时,在美国政府、军人、商人的眼中,台湾、中国大陆、日本是三个可以取得煤炭的地方,而“三者之中,从时间来说,最早吸引美国在华官员的注意的是台湾”。1848年5月,美国众议院海军事务委员会主席荆妥玛,根据美法院参议班默递交的备忘录,正式向政府和国会提出开辟一条由美国横渡太平洋直达中国的航线,以台北作为航线的储煤站。这一提案使台湾的煤务成为美国政府和国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获取台煤成为当时官方政策之一环。为了配合国会的行动,美驻华代表德威仕一马当先,于1849年初取得了台煤样品,送回美国进行分析化验。他敦促国务院向中国提出开采台湾煤矿的特权,防止英国抢先行动。美国东印度舰队在这一获取台煤的活动中,始终站在最前列。1849年6月,美“海豚”号舰长奥格登在鸡笼(今基隆——引者注)进行各项勘探调查后,向美国政府证实台煤品质确实优良,建议美政府及时与中国进行谈判开采台湾煤矿,在台湾建立储煤站,以供太平洋航线所需煤料。对于此次勘察活动,美《中华丛报》评论道:“既然在这可以往来出入的地点蕴藏有煤产,而且减少对欧洲煤炭供应依赖又最为求之不得,那么各外国当局必会对于这件事情立刻有所行动。”呼吁美国政府立即抢先采取行动。于是,在19世纪50至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股赴台寻找煤矿的热潮。美国舰队多次赴台湾勘查,美商们或其代理人等,纷纷奔赴台湾求取开采煤矿的特权。但是美国独占台湾煤矿业的愿望后因日本势力入侵台湾未能完全实现。

《望厦条约》签订后,美国取得了在中国五口通商的特权,但美商们仍然把兴趣集中在尚未开埠的台湾岛,并进行种种试探性贸易。美商对台贸易的货物主要是贩运鸦片到台湾销售,然后从台湾北部运出煤炭和樟脑,从台湾南部运出大米和蔗糖。随着对台贸易的展开,美商在台开拓了北路、南路贸易。这一时期美国对台贸易的主要特征是:美商与美国东方舰队勾结,以武力为后盾;各种贸易均与台湾官商私下勾结进行,非法贸易与政治冒险相结合;通过对台贸易的方式,对台湾进行各种调查,为美国的对华政策服务。如美商威廉士、鲁滨内和奈氏兄弟三家洋行开展的南路贸易,他们为避免冲突决定联合经营。他们购置了“科学”号船只,配备了充分的武装,胁迫台湾地方官员允许他们在打狗港建立贸易基地。他们在打狗港升起美国国旗,不断向当地官府和百姓实行武力威胁,并为在台美商输送武器弹药。从1855年到1857年,这三家洋行从台湾输出的货物原价达50万美元以上。这50万美元的货物的取得,全凭美商们的暴力手段。这正如《美国人在东亚》一书中所揭露的那样,他们对高山族同胞“以强暴手段加以威胁”,他们声言“到现在,我们已须依靠台湾官员来进行贸易,科学号的船队已经从这些统治者及其人民方面获得应有尽有的敬畏了”。

为了保护美商在台湾的非法贸易,美国政府还提出了对台湾开埠通商的侵略要求。在美、英、法三国的一致努力下,清廷被迫于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中,答应开放台湾,后又增加打狗、鸡笼为通商口岸。台湾开埠后,美国商人并不指望通过对台湾的一般贸易来获取利润,他们希望进一步垄断台湾的政治,控制台湾的矿产资源、交通运输和财政贸易,变台湾地方政府的“官办”为美商独办。在台湾进行了一系列的非法和侵略活动,充分暴露了美国政府的侵台野心。

(二)“太平洋帝国论”的确立

1848年初结束的美墨(西哥)战争,标志着美国侵夺北美洲大陆土地历史的完结。该国因此一跃而为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国。于是,一种建立太平洋帝国的梦想在美国政治家中开始滋长。至19世纪50年代,伴随美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勃兴,以其前半个世纪的土地兼并为基础,进入向海外——特别是向太平洋彼岸亚洲大陆夺取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时代。这便是美国“太平洋帝国论”的缘起。所谓“太平洋帝国论”,其本质就是亚洲殖民帝国论,是一种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目标的扩张政策,目的是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变为其亚洲殖民帝国“心脏”部分,变为其太平洋帝国的“生命线”。

为实现用“实力”征服亚洲,镇压亚洲人民的反侵略爱国主义运动,乃至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亚洲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争夺战,美国不但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可以在远洋作战的海军,还需要在太平洋上,特别是在亚洲大陆的海面上建立一系列的军事基地。正缘于此,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朝野加大力度展开对亚洲的扩张,图谋占领中国台湾便是其建立太平洋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驻东印度、中国及日本海舰队司令佩里(MatthewC.Perry)是“太平洋帝国论”主要创始人,他曾阴谋把台湾变为美国的殖民地,作为美国侵略亚洲特别是侵略中国大陆的军事基地。

1852年,佩里奉命率领舰队前往“开放日本”,其目的不仅仅为与日本“通商”,更重要还在于试图变日本为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基地。在日本期间(1852-1854),佩里便暴露出其主张美国占领台湾的构想。他于1854年6月18日致美国海军“马塞多尼”号舰长亚勃特上校的训令言:

只要风向与气候许可,你就指挥你的船舰及辛克莱少校的补给舰“供应”号,一同向台湾的基隆港进发。

你这次访察该岛的目的,乃在执行海军部的命令,调查及搜寻几个失踪人员的有关事项。

除了上述调查及搜寻失踪人员外,重要的是,你必须缜密地勘察台湾的产煤地区,以便确定从该岛取得煤的供应之可能性;你还要缜密地考察煤的采掘和运输条件,煤的产量大小,它的品质,是否适合于烧汽锅之用,它每吨(2240磅)的价格多少,以及运输是否方便和糜费等等。

我派“供应”号和你同去,因为该舰吃水不深,而且可以随时供你调遣;同时,如果你能买到煤的话,就可以装置。

有关本舰队从事科学调查的一般命令,凡你所指挥的人员,在这次航行中,必须缜密遵守;为着帮助你进行这一工作,特派琼士牧师到你的“马塞多尼”号舰上来,在你的指挥下工作。

我这训令,并不把你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台湾的基隆一港;假如你认为方便而又安全的话,你可以率领上述两舰进入该岛的其他港口,这当然是以有没有获致更多调查材料的可能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