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家安全
45255100000023

第23章 新军事变革下的军事安全(4)

2015年1月8日,美军将“空海一体战”概念更名为“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并宣布在2015年年底前向外公布这一新的作战概念。新概念是对“空海一体战”理论的深化与拓展,是“空海一体战”理论形成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不是对“空海一体战”的改弦更张。尽管新提出的“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概念在字面上似乎是在弱化对亚太地区和中国的关注,但是,美国近年来在亚太地区渲染威胁的言论和采取遏制的行动却显示,其遏制的本质没有改变。

三、抢险救灾暴露中国军队建设短板

经过8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由一个单一的陆军部队建设成一个拥有陆海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的综合性军队。这支军队为维护共和国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我们也应该客观地认识到,由于历史原因、技术装备和教育训练等因素,中国军队与军事强国的军队确实存在较大差距。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安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军队也没有为战争而出动。长时间无仗可打这本身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战争工具的军队来说却未尝是件好事。因为长时间无仗可打,军队就可能产生惰性,军事素质就可能下降,这一点从近年来中国军队在抢险救灾的表现就可以看出。

(一)“地震暴露出中国军队的不足”

美国《纽约时报》在2008年7月2日载文说,“地震暴露中国军队的不足”。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地震后,中国紧急派出来自陆海空和第二炮兵的13万大军深入山区,这是中国自1979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军队机动。这些中国军人脚穿帆布鞋、肩负背包,风风火火地赶赴国家灾难现场。他们浩浩荡荡开进山里,个个背着铁铲,通过绳子和人力,将受阻道路上屋子般大小的巨石移走。他们爬过砖块和混凝土堆,倾听废墟下是否有人声。他们坚忍不拔地投身于救灾的形象清晰呈现于公众视野和新闻媒体,同时也给分析家们提供了绝佳机会,来评估在中国投入军队数百亿美元以来部队在危机中的表现。中国军队此次在国内公共关系上得分良好,但在一些老资格的观察家眼里印象一般。

情报研究与分析中心的中国军事问题专家詹姆斯·马尔维农表示,地震暴露了中国军队的优点和不足。它动员迅速,但没有做好在分秒必争的头72小时救人的准备,“这帮小伙子徒步翻山越岭,徒手挖出幸存者。这还算不上是一支一流的现代化军队”。一位知名防务分析家表示,像第二炮兵工程部队等专业化部队懂得如何从废墟下救人,而绝大多数军人几乎没有接受过类似训练。美国驻华前武官丹尼斯·布拉斯科说,中国军方投入大约100架直升机,向偏远山区运送食品、补给、医疗队及营救伤者。但布拉斯科和其他专家说,由于军队没有重型直升机,重要设备如挖掘机、起重机不得不通过受山体滑坡阻塞的陆路开进,这延缓了营救行动。中国和西方分析家一致认为,中国军队缺乏重型直升机和运输机是地震初期营救行动的最大瓶颈。他们说,军队通讯条件糟糕,未能迅速获得卫星图像以帮助决策。澳大利亚国防部前官员阿伦·贝姆认为,相比于工程技能,中国军队明显更加重视常规作战。尽管中国军队努力进行现代化,“但其强军思想仍停留在把大部队运送到战场”。

四川地震震出解放军弱点。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分析说,这次四川地震,震出****军事上的诸多弱点,也震出中国与美、俄等国在军事上的明显差距。根据汉和评论,下列数项都是****必须从地震中深切体认的严酷现实。一是军工产业沿袭苏联体制,采用集中制,这次饱尝苦果。例如绵阳一个地区就有战机高性能雷达、核弹头起爆装置、风洞、军用计算机、自动化指挥系统、军用通讯等多项高科技产业,等于把鸡蛋置于一个篮子里,不符合风险分散的原理。二是直升机队能力贫弱,全军运输直升机的数量只有美军一个机械化步兵师加上一个团的水平,其他类型直升机实力也不足。这次解放军出动大量的米—171、米—17V5直升机发挥了救灾效果,但是其他方面,诸如战场监控能力、三军C4ISR整合能力、空降部队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的全天候作战能力等,都与先进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三是情报搜集,诸如太空全天时图像侦察、情报汇总、全球定位系统等,与美、俄的实力差距甚远。四是一如军事演习时的各自为政,救灾是各自为政。北约国家的救灾是一个词——Joint(联合);解放军救灾是一个字——乱。原因之一是信息化程度不足。阿富汗战争或伊拉克战争,美国时时借由观测直升机以充分掌握战区态势。救灾与战争一样,战争是杀人、救灾是救人,都要知道人在哪里,才能指挥若定;而且指挥部要设在空中,不是设在地面。

德军声称:中国军队仍停留在二战时期水准。针对中国军队在抗震救灾的行动,德国军事杂志发表文章声称,中国军队在中国四川地震中表现出来的现代战争素养让人失望,仍停留在二战时期水准。文章首先赞扬了中国军队几十年不变的高昂士气和勇敢决心,仍给中国普通民众带来极大的信心和保障。但深究背后,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战争素养反而不如韩战时期,虽然其庞大的军队数目众多,但实际能投入真正实战的军队寥寥无几。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富裕,科技增强,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增强他的现代化军事能力,虽然他有核武器和导弹。分析家从这次中国大地震中窥探到中国军队的现代化一直止步不前,让人大失所望,仍停留在二战时期水准。二战时期,德国海陆空所表现出的联合作战和调动效率,现今的中国军队虽然拥有更为先进的武器硬件,却仍然无法达到二战时期德国军队的联合作战水准。文章提到是什么缘故造成这一尴尬局面。日新月异的新科技,虽然中国民间公司可以积极跟进,但庞大的中国军队却视而不见,其人员训练水准与二战时期欧美国家持平,甚至更差,其指挥领导阶层观念的陈旧,无法将中国每年增长的军费和新科技融入。根据最近情况来看,中国军队的联合作战和沟通水准相当原始,部队之间无法进行高效率沟通和信息交换,在这次救灾中表现得相当混乱。其最强大的陆军部队尚且如此,薄弱的空军和海军更是落后。

(二)“中国海上投送难敌日韩,远程空运不如印度”

美国《防务新闻》2008年5月24日对中国军方的远程投送能力发表评论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从原来的那支靠双腿机动的军队转化为一支现代化的能够快速部署的军事力量。”该报道称,中国近几年极力发展远程投送力量,在海空方面的努力引人关注,甚至打算购买A400M运输机和建造航母。有专家认为,和军事强国相比,解放军目前的远程力量投送能力还比较薄弱,不能完全满足保卫中国海外利益,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的需求,侧重发展力量投送能力是一种发展的必然。

《防务新闻》的报道称,远程投送能力已经成为中国最优先发展的能力之一,“中国为此对一些工业项目非常感兴趣——无论是飞机还是海军装备,无论是美国的、英国的或者欧洲联合制造的,只要它们能提供远程投送”。报道称,作为远程力量投送的重要手段,中国军队的空运力量主要由从俄罗斯进口的伊尔—76运输机构成,但是由于解放军装备的该机数量并不多,与俄罗斯关于进口34架伊尔—76运输机的谈判也陷入僵局,因此中国计划自己发展一种替代伊尔—76的运输机,但“没人知道进展如何”。对中国而言,由EADS公司的子公司空中客车公司军事分部研制的A400M先进运输机更有吸引力。报道援引一名欧洲官员的话说,“中国对A400M发生兴趣是很自然的,因为存在购买的可能性”。一名法国官员解释说:“尽管能运送军事装备,并拥有自卫装置,但是没有武装的A400M可被视为是一种民用飞机。”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和欧盟一直禁止向中国出口武器装备。不过该官员承认,“尽管如此,将它卖给中国仍将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决定,需要每一个投资国同意,包括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和土耳其”。2010年5月号的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也认为,中国国产军用运输机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发展工作,其研制进度必然落后于C919大型客机,因为后者使用了大量国外厂商提供的设备。因此,C919可以用于改装为预警机,这将有利于提高中国部队的远程投送和预警能力。

《防务新闻》称,除寻求加强空中远程运输能力的硬件外,中国还在努力拓展海上力量的远程化发展。报道称,自2008年中国海军一直保持在亚丁湾海域的持续军事存在,“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远离本土数千千米的海域派遣舰艇,完成了训练和准备工作,这表明了中国海外投送能力获得极大提高”。报道认为,这种海上力量投送任务将帮助中国保卫海上利益的安全,并且保卫驱动其经济发展的对外贸易顺利进行。文章还援引中国国防部官员的话说,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在海军和空军投入更多资金(相对陆军而言),这两个军种已经成为国防基石。报道分析,下一步可能出现在购买清单上的将是航母。文章援引这名国防部官员的话说,中国正在研究拥有一艘航母的可能性和条件,“因为除中国外,世界其他主要强国都有航母”。报道还称,中国海军期望同欧洲和其他国家海军合作一起打击索马里海盗,以增强中国海军的远海作战经验。近几年中国海军与西方海军越来越多的接触,无疑在客观上增强中国海军的力量投送能力。有国外专家认为,中国军方的远程空运能力尚不及印度。此外,中国海军也缺乏类似法国“西北风”级那样的两栖登陆舰,海上力量投送大受影响。相比之下,东亚地区的韩国、日本海军均装备类似的全通甲板两栖攻击舰。解放军这种投送能力的欠缺,很难满足保卫目前中国日益增加的海外利益的需求。实际上,不要说向国外投送力量,在国内进行远程快速机动都受到很大限制,在中国发生的玉树地震中,解放军只有伊尔—76运输机才能在高原机场玉树起降。近几年,中国数量不多的伊尔—76频频出现在各种救灾场合,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远程空运装备的缺乏。

(三)中国海军“全面弱于日本”

美国战略新闻网2009年12月9日对中日海空力量进行了一番详细对比,并得出中国海军实力“全面弱于日本”的结论。报道宣称,目前日本海上力量位居太平洋第二,仅次于美国,共有32艘驱逐舰、9艘导弹巡洋舰、9艘护卫舰和16艘现代化柴电潜艇。在水面舰艇方面,中国海军仅拥有25艘驱逐舰及45艘护卫舰,且多数驱逐舰是与日本同级别相比较差的“旅大”级,多数护卫舰仍是濒临淘汰的“江湖”级。中国柴电潜艇多为老旧型号,“汉”级核攻击潜艇也属于旧式潜艇,安静性较差。就现代舰艇而言,中国不仅在数量上占劣势,而且在出海时间和人员训练方面都不及日本。此外,该报道还认为中国海军航空兵也处于“不利地位”。虽然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歼—11和苏—30MKK战机数量上与日本先进战机持平,但是日本飞行员却更有经验。另据美国环球战略网2009年12月14日报道,虽然俄制军用发动机耗油量高,维护成本也偏高,但中国军用发动机技术甚至比俄罗斯还要落后十年。

外军或外媒的上述言论和评论,尽管不乏叵测之居心,贬损诋毁的用意,但也不可否认,中国军队建设之中确实存在某些弱项和不足,值得我们军队建设领导人的深思和反省,全面加强以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为中心的军队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军队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实战能力。

此外,在与外军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过程中,也暴露出中国军队的某些不足。最明显的事例:2005年8月,中俄军队举行“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俄军观察员抱怨解放军缺乏“联合”,特别是通讯不畅、坦克推进速度较慢。俄军事专家评估认为,“解放军的联合作战能力较低,地面和空中部队作战行动缺乏配合,现阶段联合作战能力难以与美军、俄军相提并论。中国军方高层应该很清楚联合作战的重要性,但各军种仍在竭力维护各自的独立性,这种理念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