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浩瀚大洋是赌场(下)
45231400000007

第7章 这次是真的反攻了(2)

舰炮和空袭都停止了,3个营的陆战队乘坐LVT开始登陆,每个营的登陆正面大约是360米,分别被命名为红一到红三地区。到现在为止,一切都按照美军野战条令的登陆战部分的规定在顺利进行。但是在海岸线前面450米的地方,有一道珊瑚暗礁挡住了登陆部队的去路。

一百九十六

美军在乱哄哄地想办法使两栖牵引车LVT越过珊瑚暗礁,最后找到了一个口子,全部LVT从一个地方上了岛,结果就是3个营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分散在1000米宽的正面,而是挤在了一起,这时岛上的日军突然开火了。美军轰炸了3小时,除了破坏了两门200岸防炮之外,对日军火力几乎没有造成破坏。

这下把正在登陆的3个营钉在了海岸上。朱利安·史密斯师长日后心惊胆战地回忆说:“一个团就要在我的眼前消失了,舰炮和飞机都救不了他们,只要日本人用上迫击炮,这个团就没了。”而上去的第4个营乘坐的是登陆艇,珊瑚暗礁水深只有60到90厘米,而登陆艇需要12米以上的水深。

美军士兵只能跳下登陆艇涉水向海岸冲锋,可是过了珊瑚暗礁又是深水区,这下“鬼畜”们就在水里扑腾了起来,成了日军机枪交叉火力的活靶子。

可是上了岸的美军没有被日本人全歼,连日本陆军都缺乏迫击炮,日本海军就更加没有迫击炮了,没有办法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把3个营的美军全歼在海岸上。反而登陆了的美军在岸上就近指挥舰炮进行高精度射击来打击日军火力点。

日本人不但缺乏迫击炮,还没有通讯工具。日军从日俄战争以后在作战中就一直是使用电话,到太平洋战争还没有普及无线报话机,美军的一阵炮击,对日军的防御工事没有造成多少破坏,但是电话线全被打断了,所以现在日军的抵抗只是按照平时的训练在进行,没有统一的指挥。

也没有人在统一指挥了,最高指挥官的第三特别根据地队司令柴崎惠次少将已经战死了。柴崎少将阵亡这件事其实能够说明不少问题。日本海军没有专业的陆战队,现在的什么“特别陆战队”、“守备队”、“根据地队”这些组织都是些山寨的玩意儿,没有陆战经验,指挥官也没有陆战经验。

海兵43期的柴崎少将一直在船上或者海军机关里混,一直到1941年9月不知怎么回事给封了个“上海特别陆战队参谋长”的官,于是就成了陆战专家,给弄到了塔拉瓦环礁来了。柴崎的指挥部使用了钢板,相当坚固,舰炮就是直接打上去都能扛得住。但是美军舰炮在上岸美军的指挥下进行了第二次精确射击以后日军伤员急剧增加,所以柴崎让出了指挥部作为伤兵急救所,而自己则转移到了更靠前线的一个掩体,这个掩体不久被美军舰炮直接击中,柴崎少将阵亡,岛上日军从此就在没有指挥官的情况下各自为政。

如果是陆军就不会出现这种看起来挺“爱兵”的傻事了,陆军和海军的思维方式不同。海军上阵,将军并不比大头兵有更多的生存机会,海军挂将军就像玩似的,不是什么稀罕事。所以海军将军大多都有点二杆子脾气,真不怕死,特别是玩大舰巨炮的旧式海军,一开打司令官冲在最前面,从不考虑自己死了以后会有什么影响。

而陆军军官从进陆士的第一天开始受到的教育就是:“作为军官,你不能随便去死。”教官们会举大量的例子,告诉他们指挥官死了以后的部队是多么悲惨。从本文中的瓜达卡纳尔岛上围绕着亨德森机场的几次争夺战就可以知道,指挥官一死这支部队就真的完了,指挥官不死这支部队不管怎样还能坚持。所以日本陆军如果指挥官带队去冲锋了,那就是说这次是玉碎冲锋,大家去集体自杀,像阿图岛上的山崎保代大佐,还有诺门罕的高喊着“东中佐本年49岁”,带领17名军官向苏军坦克作最后自杀冲锋的第71联队代理联队长东宗治中佐。

美军在进攻的第一天战死人数居然达到了500,而日本人由于指挥官阵亡,通讯指挥系统瘫痪,没有在夜间发动日本人最擅长的夜袭战,仅仅是在夜间重新进入被美军破坏了的地堡重整防线,最有创意的一个动作是登上了海岸触礁了的一艘运输船“齐田丸”设置机枪火力点,准备着美军天亮以后的进攻。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应该是海军的陆战队没有训练过夜袭战,柴崎上任以后加强了守备队的训练,但也是以早上进攻为主,如果日本人在当晚进行了夜袭的话,很可能美军的损失还会进一步加大。

美军天亮以后似乎从惊魂不定中清醒了一点,投入了刚送上来的原来是准备在占领以后整修机场用的推土机,珊瑚礁的地质条件虽然不适合用大炮轰,但特别方便用推土机推珊瑚砂来堵地堡的枪眼,开始了一寸一寸的前进。

最后到了23日美军总算解决了塔拉瓦环礁,4600名日本军人和朝鲜劳工中最后被美军俘虏的只有14名军人和132名朝鲜劳工,其余全部战死或自杀。

而进攻的美军呢?战死1009名,伤2101名,这是个令人震惊的数字。瓜岛的美军面对着两个多师团的日军打了半年也不过就死了千把人,这个塔拉瓦三天不到就出了这个数字,所以尼米兹在听到伤亡数字后飞赴塔拉瓦视察。

霍拉德·史密斯就是这个时候得罪了尼米兹,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塔拉瓦战役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是参谋长联合会议的错误,美军完全可以依靠贝克岛上的空军基地像困死拉包尔一样地困死塔拉瓦,联合舰队没有解救塔拉瓦的能力。在整个塔拉瓦作战期间,联合舰队除了从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环礁出动过航空兵支援外,没有采取任何动作来解救塔拉瓦就是证明,而这种空中支援除了损失了20多架宝贵的飞机之外,所得到的战果就是一枚鱼雷击中了轻型航母独立号,但没有造成损失。

当然大本营的发表是:“击沉航空母舰8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一艘。”

霍拉德·史密斯的看法是:强攻塔拉瓦没有任何战略上的意义。

但是塔拉瓦战斗是有很大的战术意义的,美国人通过塔拉瓦战斗知道了珊瑚环礁战斗的特殊性,也知道了和日本人作战的残酷性,不是所有情况都像瓜岛、新几内亚岛或者布干维尔岛那样,甚至具有喜剧色彩。没有在塔拉瓦付出的牺牲,就没有硫磺岛和冲绳的胜利,虽然牺牲大了点,但进攻塔拉瓦还是有必要的。

对于日本人来说,就算是干得不错,吉尔伯特群岛也是交出去了。接收了吉尔伯特群岛的尼米兹马上大兴土木,马金岛、阿帕马马岛和塔拉瓦环礁的贝蒂欧岛上都建起了2000多米长跑道的机场,特别是阿帕马马岛上的机场跑道长达2600米,可以起降重型轰炸机。依靠这些机场和四处游荡的航空母舰,从1944年2月开始,尼米兹开始向马绍尔群岛发功进攻了,接受了吉尔伯特的教训,把登陆之前的轰炸量增加了3倍,大量使用穿甲弹,把LVT和登陆艇换成水陆两用坦克,所以马绍尔群岛没打出什么悬念,所见之处,到处都是玉碎,玉碎,接下来的还是玉碎。

古贺峰一司令长官的预言和要求的“玉碎”战术成为了现实,或者不如说现实就只能是各处守军的玉碎,古贺长官心情很乱。

一百九十七

尼米兹在步步紧逼,毫不放松,在逼着8000名日本陆海军守军全军玉碎后,占领了夸贾林环礁,之后又把手伸向了后来的核武器试验场埃尼威托克环礁和比基尼环礁,开始压迫加罗林群岛,直逼联合舰队司令部所在地。

马绍尔群岛的战斗虽然对美国人来说没有什么大的悬念,可是对日本人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从1895年甲午战争以来一直是在人家家里横冲直撞,随心所欲为非作歹的日本人这是头一次被人抄了家。

因为马绍尔群岛当时是日本的。

准确地说马绍尔群岛是日本的委任统治地(Nations Mandate)。一次大战以后,英国、法国和日本趁火打劫,瓜分了奥斯曼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在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大量殖民地,这些殖民地的变迁史有点复杂,反正基本上就是现在的叙利亚、伊拉克、约旦、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卢旺达、坦桑尼亚、喀麦隆、多哥、加纳、纳米比亚、瑙鲁、新几内亚、萨摩亚等。

实际情况还要复杂,比如日本弄来的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这些“南洋诸岛”,原来仅仅是“德属几内亚”的一部分而已,顺便说一句以上列出来的地名中位于非洲和大洋洲的全部是德国殖民地。现在知道了德皇威廉二世的那句名言,“别人在瓜分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只能仰望着蓝色的天空”,是在胡说八道了吧?

跑出来给“分田分地真忙”的英法日泼冷水的是美国人,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从大战开始就一直在叫嚷“尊重民族自决”,不同意像原来胜者把败者的殖民地再瓜分的做法。当然英国法国日本不肯干,再三扯淡以后,弄出了一个由国联来“委托统治”的花样。英法日认为这种方法实质上就是殖民地,也就同意了这种方法,美国人的主张也算被人家收了,于是见好就收,这就是“委托统治”的由来。纵观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野蛮血腥的旧殖民主义消亡史,原因很多很多,但是一个年轻,富有朝气和理想的美国的存在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虽然名义上是“委托统治”,但是在当时实质上还是殖民地,起码日本人就是把南洋群岛看成殖民地的。所以美军到马绍尔群岛撒野的消息传到日本国内,顿时群情激愤,“鬼畜”的侵略行为“极大地伤害了日本人民的民族感情”。看起来日本人民的感情承受能力不太强,东南西北地侵略了50年,偶尔反串一下角色怎么就这么受不了了呢?

“鬼畜”就是“鬼畜”,他才不管古贺长官为“绝对国防圈”而苦恼呢。1944年2月4日,联合舰队司令部所在的特鲁克环礁上空飞来了两架B-24轰炸机,悠然自在地在日军高射炮火达不到的6000米高空飞行。特鲁克的陆基航空兵的零战立即起飞驱逐。一般来说零战的20mm小口径机关炮打不穿B-24的装甲,在瓜岛和新几内亚,经常发生零战只能往B-24上撞的事例,所以这次起飞的零战们也就是想把B-24赶走,没什么别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