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浩瀚大洋是赌场(下)
45231400000024

第24章 莫把信息当情报(1)

二百二十

正在这时,一架侦察机在诱饵舰队以东180海里的洋面上,发现了正在西航中的8艘航母、7艘战列舰和10来艘巡洋舰。

这个晴天霹雳传到联合舰队司令部是正午时分,人人都傻了:怎么回事,是误报了战果,还是美国又来了新的航母舰队?反正不管是哪种,全是噩耗。这一下日本人可真的没了活路了。草鹿参谋长急了,要拼命了。草鹿的拼命方式也别致:向第二舰队的栗田健男发报,要他带着大和武藏来和美军打炮战。

栗田健男看到电报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第二舰队在哪儿?在林加锚地、新加坡的南边、苏门答腊的北边,到台湾以东光赶路就得个把星期,这丰田长官是不是疯了?(当时不知道这份电报其实是草鹿参谋长发的)不管怎么样,命令总是要服从的,这就准备出发上路。

再说志摩清英带着第五舰队南下打扫战场,但越走越疑心生暗鬼,觉得情况不对头。志摩中将不是船油子出身,是搞通讯工程出身的,船开得不怎样,但监听有一套。他听出美军的电讯方向似乎在往北走,就多了个心眼,先向西。就在这时,两架格鲁门战斗机从头顶飞了过去。“舰载机?这不明明美国航母还在嘛,赶快转头北上”,正在此时联合舰队也来了新的命令,说是不用去追美军了,先到台湾马公去待命。

这边哈尔西发现没人来围观,也就只好气鼓鼓地掉头往菲律宾以东太平洋驶去,准备和麦克阿瑟一起去打莱特岛去了。

因为狡猾的哈尔西在诱饵舰队里混了两艘轻型航母,所以从台南前去“最后一战”的100多架飞机又损失掉了三十几架,加上已经发现了正在航行中的美国航母编队,联合舰队只好重新审核战果,这才得出新的结论:在最好的情况下,大日本帝国也只击沉了4艘美国航母,美国航母舰队大部分还健在。

但是已经发了的捷报怎么办?现在改口有点不好意思,事关海军名声,就将撒谎进行到底,干脆在19日以重新统计战果的名义,把前两天的战果速报再肯定一遍,连陆军带国民一起骗到底。

但是骗人改变不了一个事实:海军的陆基航空兵现在也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陆军知不知道海军在骗人?陆军不知道,但陆军有人猜出来海军又在胡说八道,就是那个参谋本部二部(情报部)欧美课的情报参谋堀荣三少佐。台湾近海海战的时候,堀荣三正好要到菲律宾去讲课,讲他研究出来的美军登陆战法。小少佐出行没人派专机,只好到海军去找顺路机。所以当时他人就在海军鹿屋机场,把情况看了个一清二楚。

堀荣三不是搞航空出身,但是他老爷子堀丈夫中将干过陆军航空总监,是山下奉文和东条英机的前任;而原来在新几内亚岛上当第四航空军司令官,后来是最后一任陆军航空总监的寺本熊市中将是他们家邻居。俗话说木匠的孩子会使斧,堀荣三对航空这行不陌生。

再加上堀荣三进参本后到菲律宾、所罗门、新几内亚岛上全考察过。在新几内亚岛上,他亲眼见过美国军舰的对空炮火是怎么样的,猛烈得像一张天幕,飞机根本就进不去。在维瓦克,寺本熊市中将对他讲过美国航空兵力的先进。在拉包尔,今村均大将更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向他控诉海军谎报战果的“罪行”,害得他把第六师团送到了布干维尔岛那块死地上去,反复警告他千万不要听信海军的什么“战果”。

因此,堀荣三根本就没有相信海军公布的战果,而是拉了两个飞行员问他们的飞行速度、高度、投弹角度、当时的周围能见度、美军炮火、云量等问题,发现没有一个人能满意地回答他提出的问题。于是堀荣三得出这么个结论:“这些飞行员能够挣扎着,活着回来,就已经耗尽了全部能力,他们没有时间瞄准,也没有时间观察战果,他们的话不能相信。”并且向参谋本部情报部部长有未精三少将电告了此事,之后才去菲律宾。

这份电报,被作战部参谋濑岛龙三少佐销毁的事情,在《有一类战犯叫参谋》里面说过,这里不再重复。问题是堀荣三到了菲律宾以后所发生的事情。

这里需要划出点篇幅来侃侃“情报”,因为牵涉到对“情报”的理解,不过也只是简单地列举一些例子。笔者再三强调,“日军轻视情报”,有不少朋友对笔者的这个结论抱怀疑态度。“轻视情报”到底是什么意思?笔者在《有一类战犯叫参谋》中谈了一下日本陆军的情报系统,实际上日本陆军的情报系统比海军的要好,所以在这里说明一下“情报战”。首先,什么是“情报”?被公认的情报战鼻祖,并且还在展开情报战的是英国人,而美国人的情报战能力也是众所周知的。有一个巧合,西方语言里对“情报”有两个不同的单词,比如英语,英语里分别有“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这两个都含有“情报”意思的单词。现在其他语言中对“情报”的区分都是从英语来的,这可能是英美在情报工作上领先的文化原因。

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前者中文译为“信息”,指的是片段的事实和知识,以及获得这些事实和知识的过程;后者才译为“情报”,是指从得到的一个信息中,勾画出对象全貌的过程。对笔者再三强调“日军轻视情报”表示不理解的朋友,实际上没有分清楚“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的区别,把日军对于收集信息的热心和能力,混同于了日军分析信息从而提炼出有用的真正情报这一过程。笔者必须说现代中文能够区分“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这两个词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前几年,日本通产省曾经考虑过从中文里引进“信息”这个词,用来替换现在日语中用来翻译“information”的“情报”。结果后来被人反对,说没有见过这个词,瞎用起来混乱更大,只得作罢,其实这就是一个文化现象。当时的防卫厅和自卫队都坚决支持通产省,说当年把这两个词混为一谈吃过的苦头实在太多了。

中国学生对“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的区别都很清楚,因为一直就是分开来用的。但你很难对日本人说明白,这两个词的区别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到现在“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在日文中还都是“情报”。不少大学里有“情报科学”这个学部,其实这是“信息科学”学部,搞IT的,不是说日本那么多大学生准备去做特务当间谍。在政治军事领域,实在遇到不区分不行的时候,就直接了当地用片假名外来语,既然无法让你搞明白,就干脆把你搞糊涂。

比如说在电影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黑风楼的鬼子出发去扫荡八路军;一个胖翻译在炮楼门口买了盒烟卷,说一句“去高家庄”。卖烟卷的大叔把肩上搭的毛巾一抖,一小屁孩子嗖嗖地爬到树上挥了挥手,顿时一连串的消息树都倒了。后来鬼子在赵家河子就遇上了打埋伏的八路军。

有首歌是这么唱的:“1943年,八路军就拉大栓,瞄了一个准,打死个翻译官。”仔细想想,这瞄得不太准嘛,怎么没打死猪头小队长、毛驴太君或者猫眼司令什么的。

虽然有点搞笑,打鬼子哪有那么容易?但这个过程,其实很直观地说明了情报战的全过程。

“鬼子出了炮楼”——这只是一个信息,有可能去扫荡,也有可能就是去打靶,还有可能是去找花姑娘。就是去扫荡也不一定去高家庄,也可能去马家河对不对?这时胖翻译官给出来的信息就更加精确一些,但是胖翻译说的话到底可靠不可靠?或者有没有可能是猪头小队长有意散布的假情报?比如《平原游击队》里面的松井就打过李向阳一次回马枪。所以八路军一定要根据“鬼子出了炮楼”和“胖翻译说去高家庄”这两个信息,加上平时所掌握鬼子的行动规律和胖翻译的可信度,来判断鬼子是不是来高家庄,最后才能决定是不是能在赵家河子打埋伏。

这就是信息和情报的区别。

日本人在收集各种信息方面是很有能耐的,特别是日本陆军。日本陆军的主要目标是中国和苏联,所以在收集中苏情报方面不遗余力,而且成果也不小。日军在瓜岛被美军蹂躏得死去活来,大家都说是日本人的情报工作太差,没弄明白美军怎么回事,就和美军干了起来。但有一个事实可能会让人们吃惊:瓜岛上的第17军司令官百武晴吉中将,实际上是情报参谋出身,而且是很优秀的情报参谋。他是密码专家,在波兰受过专门训练。1931年,百武晴吉在任哈尔滨特务机关长的时候,就一直在监听破译苏联陆军密码,1934年左右破译苏联红军密码成功,1941年又破译了苏联空军密码。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东军一直能够自由偷看苏联红军的来往电报。这位百武晴吉在关东军当情报参谋的时候,弄出了一个窃听装置,可以通过在一公里的距离上探测苏联军用电话线的微弱电流来窃听苏军电话,你能说他们不重视情报?但这只是“信息”而已,如何运用这些信息,来为战略决策服务才是情报工作的关键。

二百二十一

说来很奇怪,海军是技术军种,在现代科技上应该领先于陆军才对,但日本海军在电子方面就是不如日本陆军。日本陆军的密码从来没有被破译过,日本陆军使用雷达也比海军早。在负责搞无线电侦听的“特情”方面,陆军更是远远走在了海军前面。

到现在还是这样,军事情报的中心就是密码。当时没有计算机,信息流的加密解密过程,比大家现在能够想象的还要复杂困难得多。一般估计,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陆海军、政府部门和密码有关系的人员总数,可能超过8万人,人数超过4个甲级师团。

“鬼子出了炮楼,儿童团放倒了消息树”,这是一个信息的流程。“消息树被放倒了”,就是一个密码,代表的意思就是“鬼子出了炮楼”,但猪头小队长如果已经破译了这个密码怎么办?八路军就打不了埋伏了。更进一步说,如果猪头小队长打一场情报战,抢先放倒消息树的话,那就是“皇军”来打八路军的埋伏了。密码就是这么重要, 太平洋战争情报战的中心也就是双方在玩密码。

战后,美国陆军情报局(Military Intelligence Service,MIS)来日本调查,得出的正式结论是:“日本没有能够破译英美的高强度密码。”以后很长时间内人们都用这句话作为结论。但是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句话引起了人们的怀疑,因为有人在当时防卫厅防卫研究所保管的日军资料内,发现了有类似于破译记录的纸片。经查证以后,这是美国人的外交电报,这件事才提到光天化日之下。

陆军特情部长,陆大41期首席西村敏雄少将,在1945年8月12日集合特情部干部召开全体会议,提出了“解读密码的所有资料不留一张纸片,有关机械全部破坏”的要求。以后3天,东京杉并区高井户的陆军特情本部浓烟滚滚,机器设备的每一颗螺丝钉都被破坏了。陆军特情部这个部门的名字,从陆军编制表上被抹去,主要人员不是从陆军名簿上被抹去,就是被安排了假履历。

全部完成以后,特情部全体人员集合在特情本部大院里,聆听天皇的玉音放送。听完后,西村少将进行了最后训话,接下来就是全体有关人员按照已经安排好的履历转入地下。从此,日本陆军就从来没有存在过这个“特情部”。

解读密码的特情部,又不是731部队,不属于战争犯罪行为,为什么日本人要如此掩盖?笔者能够想象出来的理由,可能是因为日本人到最后失败了,以后才更加清楚地知道了失败的原因:如果还想再次跃起,还想再战的话,他们知道最不可缺乏的战力就是这个特情部。所以他们要尽全力掩盖掉他们在密码战中的表现,他们不想让美国人知道他们曾经有过的能力。因为美国人如果知道了这一点,肯定就会全力以赴地加以破坏,特情部门人员可能不至于会受到人身伤害,但日本肯定不会再次拥有这种能力。

这就是一直到1970年以前,始终没有人提起日本人在密码战中到底达到了什么程度的原因。

但是美国人和英国人知道日本人进行过这类活动,而且大概知道日本工作的进展情况。因为英国人在纳粹德国的档案里,发现了来自日本的英美情报,而除了密码已经泄密之外,无法解释日本人如何能掌握此类情报。战后美国陆军情报局负责调查日本密码战的是一位中校和一位上尉,他们只找出来了陆军次官秘书广濑荣一中佐。但是广濑中佐的反审讯能力让美国人无法得出可靠结论,或者无法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只能先得出以上结论。

美国人真正找到特情本部的人,还是在1949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