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常识
45171800000011

第11章 社会主义经济知识(1)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经济形式。是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在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在我国全民所有制的范围,包括矿藏、河流、国有森林、山地、草原、荒地、滩涂和其它海陆自然资源,邮电、银行、铁路、公路、国营工厂、国营农场、国营商店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对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社会将来向更高级阶段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归部分劳动群众共同所有的经济形式。是与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在我国集体所有制经济包括两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和城镇集体经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建立的。但是,由于它和农业、手工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状况相适应,从而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具有其他所有制无法代替的优越性。它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在社会主义一定历史阶段里长期并存,共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社会主义再生产

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过程。它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统一。再生产处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循环运动中。从社会主义再生产的规模看,包括社会主义简单再生产和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持续不断的扩大再生产,这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社会主义再生产是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按照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国家通过宏观调控,使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通过社会主义再生产,有助于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方面之间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的数量对比关系。自从有社会分工以来,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再生产各部分之间总是紧密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构成各种错综复杂的比例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比例关系是通过竞争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盲目自发调节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国家计划和利用经济杠杆,自觉地协调国民经济中各种比例关系,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地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比例关系包括生产增长与人口增长的比例关系,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工农业生产与交通运输的比例关系;生产建设与社会文化设施的比例关系等。国民经济比例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供求结构的平衡之间,和社会经济效益、国民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是整个经济机制正常运转的关键。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将随生产力的发展而自觉调整变化。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亦称“国民经济平衡”。从国民经济总体上反映和处理社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与社会需要之间的量的适应关系,从而正确安排社会生产的各部门之间、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综合平衡统计和综合平衡计划来反映具体的经济联系和比例关系,揭示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挖掘扩大再生产的潜在力量,进而统筹兼顾地规划社会再生产,使各种经济、技术联系在时间上前后衔接,空间上相互协调。我国的国民经济平衡是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安排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实物要素和价值要素之间的补偿和替换关系。为了具体表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数量关系,除了编制综合物资平衡表、综合财政平衡表、固定资产平衡表和综合劳动力平衡表等基本表外,还要编制更具体的、同国民经济联系更密切的各种平衡表,构成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通过这些具体方法,检查国民经济计划和总体上的人、财、物与社会需求的比例关系。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社会总产值

社会总产品的货币表现。是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价值。它可以反映整个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了解经济发展状况所经常使用的统计指标。

国民收入

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所创造的价值的总和。从价值形态上看。它等于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减去同期内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从物质形态上看,它等于一国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社会总产品减去同期内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那部分产品。国民收入是由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创造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综合指标。一个国家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量,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标志。国民收入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人数;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生产资料消耗的情况,其中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是决定国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收入主要用于:①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作者的消费基金;②扩大再生产和建立后备的积累基金;③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经费。

国民收入分配

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在社会成员或社会集团之间的分配过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和产品归资本家所有,国民收入分配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反映着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等剥削集团无偿占有和共同瓜分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群众所公有,国民收入的分配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支配。这种分配反映着劳动者的整体利益与人个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以及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同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经过初次分配,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都形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基金和劳动者的个人收入等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这是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出发点。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国家预算、生活服务行业和价格体系来实现。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从用途上看,最终归结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

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社会商品供应总量与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商品供需总额,大类商品和主要商品供需的平衡。商品供需之间存在着平衡和不平衡两种形态,两者总是按照从不平衡到平衡,又从平衡到不平衡的客观规律运动着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取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积累和消费之间比例的是否协调,并且可以综合反映这些比例关系协调的程度。搞好总供给总需求平衡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有利于全面地安排好市场,稳定物价,实现安定团结,有利于贯彻等价交换和按劳分配原则,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规模经济

关于生产规模与经济收益之间关系的概念。指在生产技术水平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所有生产要素同时变动,从而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的经济收益的变动。其间有三种组合情况:①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幅度,为规模收益递增;②收益增加的幅度等于生产规模扩大的幅度,为规模收益不变;③收益增加的幅度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幅度,即规模收益递减,为规模不经济。因此确立合理、适度的生产规模,就可以较好地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劳动密集型产业

单位劳动占用资金少、技术装备程度低、容纳劳动力多的产业。主要指轻纺工业、手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成本中活劳动占的比重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转化为资金密集型产业或知识密集型产业,或在新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形成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更快地取得投资效益,更多地增加社会产品。我国是科学技术比较落后、资金不足的发展中国家,但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发挥我国的优势,逐步改变我国经济面貌,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化。

资金密集型产业

单位劳动占用资金较多的产业。如冶金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工业等重工业。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特点是:技术装备程度高,投资多,容纳劳动力较少,资金周转慢,取得投资效果也慢。资金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其成本中物化劳动消耗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技术装备和资金。我国是人口多、资金少、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的国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不可能用更多的资金大规模地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而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又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在经济上、技术上赶上发达国家水平的任务所必需的。因此,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发挥地方、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使我国资金密集型产业得到有重点、有步骤的发展。

知识密集型产业

运用先进复杂和尖端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手段进行生产的产业。包括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等。这一产业的特点是:设备、生产工艺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科技人员在职工中所占比重较大,劳动生产率高。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劳动手段和各种新型材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改造具有重大作用。我国产业结构,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知识密集型”产业较少。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为了在经济上、技术上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技术、产业结构中,必须努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传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