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实用钓鱼技法
45157300000014

第14章 鱼的生理特征

鱼是在水中生活的脊椎动物。鱼有鼻孔,但不是呼吸用的,是一种嗅觉器官,它的呼吸器官是鳃。鱼的心脏也只有一房一室,其体温也与人不同,是不恒定的体温,随着水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鱼类独有的是它的侧线器官。侧线位于鱼体的两侧,从鳃部后面起至尾鳍的前面。

鱼的侧线器官属于第二听觉器官,主要作用是感觉水中的各种频率的振动音波,测出来自水中的哪个方位。侧线由听觉细胞组成,特别是对低频率的音波极为敏感。钩、饵入水后会产生水的压力波,压力波的振动形成一圈圈的水波纹,这时,鱼的侧线器官就会感受到这种压力波。因此说,钓鱼时要保持安静的环境,投饵料、投钩时尽量使水中的水波振动要小,否则鱼儿会受惊吓逃走。

鱼有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和味觉器官。了解这几种主要器官的构造及功能,对钓鱼人来说尤为重要。

(一)鱼的视觉功能

了解鱼的视觉功能,其目的在于怎么样才能使水中的鱼儿尽快发现鱼饵,而又不使岸上的垂钩者被鱼儿发现,避免惊吓鱼儿。

鱼的眼睛的结构与人的眼睛结构有异同之处。相同的是眼睛的水晶体都是球形结构。不同之处在于:人眼的水晶体是扁圆形,能见的距离比较远;鱼的眼睛的水晶体是圆形的,看到的距离相对来说比较近,多在10米~20米之间,但绝对不是视盲。

不同的鱼种因为生活在不同的水层,它们的视力也是有差别的。生活在水的中上层的鱼,其视力比生活在水底层的鱼的视力要强,鲜亮的颜色容易被水上层鱼儿发现。垂钓者在配制饵料时应尽量使鱼饵的颜色鲜艳一些,钓鱼的效果会好。

鱼儿虽然生活在水中,但是鱼儿可以看到岸上的物体。这是因为光线的折射作用。岸上物体的形态通过光线的折射而反映到鱼眼里。由于折射的作用,鱼儿在水中看到的岸上的物体的距离比实际的距离要近得多。岸上的物体越大、越高,越易于被鱼儿发现。所以,垂钓时钓鱼人的形体应尽量隐蔽一些,服装的颜色不要与自然界周围的植物颜色反差太大,钓鱼时最好坐下,尽量避免来回走动,其目的在于避开鱼的视觉范围,不让鱼儿发现垂钓者。

垂钓者所用的钩、线、坠的颜色尽量不要与水色反差太大。线,不要过粗,其颜色也应近似水色。坠子的体积不要太大,应用纺棰状的窄长形。

鱼能够分辨出光线的强弱。有些鱼有趋光性,见了光亮会游过去。有些鱼有惧光性,怕强光刺激,喜欢聚集在光线较暗的水域。在同一水域,有的地方有强阳光照射,有些地方在大树的阴影下,形成一片阳暗区。而鱼儿多喜欢在阴暗区生活。所以,在选择钓点时应考虑到这一因素,若是夏天、秋天,自然应在有树阴的水域下钓。而在早春、冬天,就应该在有阳光的水域垂钓,因为这里的水温相对较高一些。

多数鱼儿怕强光刺激,所以,喜欢夜钓的人在垂钓时不应用手电及其它灯具照亮水面,以免惊跑鱼儿。

在深水区垂钓,在光线不足时的阴雨天气垂钓,也可以使用“荧光钩”。这种钩的钩柄上有一小团磷,在光线不足时会发出荧光。这种荧光在水中易于被鱼儿发现,可吸引鱼儿聚集过来,垂钓时会有好的收获。

(二)鱼的嗅觉功能

有些鱼的头部两侧各有两个鼻孔,两个鼻孔为一前一后;而圆口类的鱼在头的背部正中只有一个鼻孔;软骨类的鱼在头的侧面有一对鼻孔。鼻孔内有嗅囊。通常的情况是水流从前鼻孔流进,与鼻孔内的嗅囊接触。嗅囊里由许多多褶的嗅觉上皮组织组成。上皮组织又分化为嗅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细胞基部分布有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能够灵敏地感受水流和食物的化学刺激,有感觉气味的能力。鱼能感受和分辨出不同的气味。科学家通过观测和研究发现,鲑鱼之所以会回到它出生的河流繁殖,是由于它习惯于这条河流的气味,它对该河流的气味有特别的反应。鲢鱼和鳙鱼对酸臭的气味特别敏感和喜好,所以不少垂钓者多在诱饵和食饵中添加酸臭气味,以诱鲢鱼鳙鱼上钩。实际上,鱼的鼻孔不象人的鼻孔是用来呼吸的,鱼的鼻孔是一种嗅觉器官。水流通过鱼鼻的前孔流进,从后鼻孔流出。鱼为什么喜欢逆水而游呢?其原因就是便于在逆水游动时不费力气地让水流通过鼻孔,用嗅囊分辨和寻找自己所喜欢的有气味的食物。这就启发了我们垂钓者,要寻找有水流的地方下钩,这些地方往往鱼儿较多,自然易于钓获。同时,因为有水流的原因,这些水域的氧气较平静的水域的氧气充足。有些鱼儿喜欢在流水里嬉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动鱼动”。我们可以在家里做这样的试验,拧开浴缸边上的水龙头,往浴缸里注水,缸里的小鱼便会游到注水的地方,而且显得十分活泼愉快。

通过对鱼的嗅觉器官的了解,我们就会知道气味对钓鱼者来说是多么重要。多数鱼喜欢有芳香气味的食物,如鲫鱼;有些鱼喜欢有甜味的食物,如鲤鱼;甲鱼喜欢有腐臭味的食物;草鱼则喜欢有酸臭味的食物。有些垂钓者用北京产的玉米和臭豆腐乳拌面团用来钓草鱼效果十分明显。不少垂钓者在制作饵料时,在饵料中加曲酒、香精,加有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粉(如山柰粉、丁香粉)。为了使饵料产生怪味,有的往饵料中加阿魏液(一种中药);有的用烘炒、发酵的方法制作饵料,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饵料的气味,以吸引鱼儿向饵料聚拢过来。

鱼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其敏感度是人的500倍。有人试验:把1克丙氨酸溶于1000吨水中,鱼仍然可以辨别出来。若是某条鱼受了伤,伤口渗出的液体的气味会立即引起周围鱼儿的警觉。它们可能会聚拢过来,也可能会迅速逃窜。

若把鱼的视觉和嗅觉作一比较的话,鱼的嗅觉远比视觉发达,但是二者有互补作用。鱼儿在白天觅食靠的多是视觉,而在夜晚觅食主要靠嗅觉。鱼儿在寻找食物时,首先靠的是嗅觉,闻到自己喜欢的气味后就游过去,然后靠视觉去接近食物。

(三)鱼的味觉功能

鱼是有味觉的,能辨别出各种饵料的味道。人的味觉器官是舌头,鱼的味觉器官是味蕾。味蕾分布很广,除口腔、咽部、鳃部、食道有味蕾外,唇部、须上甚至鳍上都有味蕾。

味蕾是由细胞组成,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由于鱼的表皮也有味蕾,所以,鱼通过身体就能感觉到各种味道,而不必张口品尝。

淡水鱼的味觉功能比海水中的鱼的味觉功能敏感,因此,钓淡水鱼尤其应注意饵料的味道要适合鱼儿的口味。

鱼儿觅食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通过视觉和嗅觉发现食物,然后向食物游去,到了食物附近后,靠身体上的味蕾,口唇、须上的味蕾来辨别食物的味道,若认为符合自己的口味才去吞食物,若是不对口味,就游走。有些鱼很胆小,即使吞了饵料后还会吐出来,然后再吞,再吐,反复数次,确实满意了,合口味了,才吞食饵料。此时,浮漂的反应也很明显,往往是一沉一浮,沉浮反复多次,其浮漂变化的原因就是鱼儿在水中吞吐饵料造成的。

不同的鱼喜好不同的味道。香味,是鱼共同喜欢的味道,所以,钓鱼人应十分注意在配制饵料时想法使其香味浓郁。鲢鱼喜欢酸味,甲鱼(老鳖)喜欢臭味,钓什么鱼用什么气味的钓饵,是配饵的原则,这叫“投其所好”。

(四)鱼是怎样生活的

钓鱼的人应该了解一些关于鱼的生活规律的知识。如:鱼都爱吃些什么食物?鱼多在什么样的水域生活?鱼有没有“窝”?

我们这里主要介绍一些淡水鱼的生活规律。

1.鱼的食性特点

鱼像人及其它动物一样,需要从它生存的环境中获取食物,以维持其生命。

由于鱼的种类不同,生活的水层不同,其生长的器官也有差异,所以食性也不完全相同,但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食性:

肉食性:有些鱼以获取水中的小昆虫、小鱼、小虾、螺蛳肉、蚬肉、蚌肉为主要食物。这些肉食性的鱼大多是较为凶猛的鱼。淡水中的此类鱼有乌鳢、鲶鱼、甲鱼、狗鱼、青鱼等。

草食性:以水中的草叶、草茎及落入水中的植物、藻类物质为主要食物。如草鱼。

浮游物食物性:以水中上层漂浮的小虫、藻类物质、植物的碎片、农作物的颗料种子为主要食物的鱼类,如翘嘴鱼白、白鱼条、鲢鱼、鳙鱼等。它们在游动时张开嘴吧,让水从口中流进,从鳃后流出,把这些浮游生物用鳃耙滤取。

杂食性:许多鱼绝非单一的食性,既食肉类食物,也食植物类食物,所以叫杂食性。淡水中的大部分鱼是杂食性鱼。如鲫鱼、草鱼、青鱼,它们既食动物类的蚯蚓,面包虫等软体类食物,也食各种粉类制作的面团,还食水中的各种小微生物、藻类、植物残屑。

水底层生物食性:有些鱼长期生活在水的底层,它们的食物自然是水底层的水生植物及幼小软体类昆虫幼虫、蚬类、蚌类。如鲶鱼、鲤鱼、甲鱼等。

鱼有食欲吗?鱼在什么时间进食呢?有没有规律呢?是否是像人一样定时进餐呢?

钓鱼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钓饵投入水后,有时几个小时都无动静,无鱼咬钩;而有时鱼频频咬钩,短时间内会钓获许多鱼。排除有些钓位鱼少的因素,说明鱼是有食欲的,鱼的食欲会有时差、有时好。为什么会出现差异呢?这说明鱼的食欲受多个方面的影响,尤其受水温的影响。例如,属于温带性的鱼,生活的最佳温度是15摄氏度至25摄氏度,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它们活跃,食欲自然旺盛。若水温低于10摄氏度或高于32摄氏度,鱼就感到十分的不适,活动量减少,食欲自然降低。大自然的气象变化是频繁的,一会儿是万里晴空,一会儿可能是乌云压顶,一会儿又是电闪雷呜,狂风大作。气象的变化使鱼的生存环境条件起了变化,气温高,燥热时鱼儿食欲不佳;若气温下降,有了风,有了雨,水的溶氧量增大,鱼儿会立即活跃,这时钓鱼效果自然好。

鱼也有疲劳、累的时候,当游弋了一段时间,也会停下来休息,这时食欲就没有了,鱼并非全天24小时都活跃,都觅食。有资料介绍,鱼静止休息1小时,可恢复三分之一的体力,2个小时恢复百分之四十五,3个小时可以恢复其体力的三分之二。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因地域不同,温度差异也比较大,长期生活在这些地域的鱼对环境、气温逐渐有了适应性。如,罗非鱼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热带性鱼类,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也能存活,它的适应温度是10摄氏度以上,当温度降到8摄氏度以下时,则会死亡。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温带性鱼类较多,如鲫鱼、草鱼、鲤鱼、鲢鱼、鳙鱼等。

东北地区气温相对较低,但有些鱼在这样的寒冷地区也能生活,这些鱼我们叫它为冷水性鱼。如黑龙江的哲罗鱼、狗鱼等。

随着季节的变化,以及鱼的自身生理的需要,鱼对食物的欲望和摄取量也有所差异。

春天,鱼儿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天的“静息”,贮存的养分已经不多了,急需补助营养,还要产卵、繁殖,又加上水温日渐变暖,因此变得十分活跃,食量大增,甚至是饥不择食。所以春天是钓鱼的最佳时间,是“黄金季节”。

夏天,气温升高,尤其是中午和午后,气温高达37摄氏度以上,鱼儿也怕热,便游到有树阴的水域和深水区“午休”,活动量减少,食欲减退,所以钓鱼者若在中午钓鱼应将钓饵投到深水区和蔽荫的水域。

到了下午3时~4时,气温逐渐下降,水中的温度也有下降,所以鱼儿比中午时活跃,又开始觅食,因此夏季下午4时以后也是一天中钓鱼的“黄金”时间。

鱼是怎么咬钩的呢?鱼儿摄取食饵时,形体的角度产生了变化。我们钓鱼大多采用的是底钓法,钩、饵接近水底的泥土。鱼发现食饵后,是头朝下,尾斜着方向翘起,当鱼咬往钓饵时,身体就处于水平状态,它此时才感到口中怎么有了异物,若钩已刺入鱼唇,鱼会因疼痛而将头上扬。鱼线有拉力,鱼头上扬是为了减少因线的拉力而产生的疼痛。鱼头上扬会带动鱼线、鱼钩的上升,相应地自然引起水面浮漂的上浮,呈倾斜状或呈平卧状,钓鱼人称此现象为“鱼送漂”。浮漂的这种状态,使钓鱼人明白:好!鱼上钩了,就立即提竿,鱼被钓起了。但是,有些鱼(尤其是生性凶猛一些的鲤鱼、鲶鱼)当它们的嘴被钩挂住后会不顾一切地挣扎,向别处窜游,并不向上扬头。它们的窜游使得鱼线随鱼而去,带动浮漂斜着沉没水中,这也是鱼上钩的信号,也是提竿的好时机。

明白了鱼类的这些摄食状态,自然就明白了为什么浮漂上浮或沉没时要扬竿,否则就会错过扬竿时机。

垂钓高手会在鱼刚开始接触钓饵时抢时机主动使钩挂住鱼嘴,而不是等待鱼儿自己咬钩,这样就争取了时间,钓鱼效果自然好于前者。

2.鱼生活在水中的哪些区域

鱼都在水中的哪些区域生活呢?只有了解了鱼的生活环境,钓鱼才有针对性,也就少了盲目性。

我们把水从水底到水面分为底层、中层、上层三个层面。鱼因为生理的原因,生活在水的不同层面。

生活在水底层的鱼最多,如鲫鱼、鲤鱼、鲶鱼、鳊鱼、青鱼。它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水底层的小软体动物、昆虫及植物的碎屑和叶草等。它们有时也游在水的中层,主要是因为气温的关系。如由寒冬转为春天,水的中上层因太阳光照射温度上升,较水底暖和,自然游到水的中上层。春天,也因为产卵的原因,常常游到有水草、树枝的地方产卵,让卵附着在草茎、树枝上。

生活在水的中层的鱼主要是鲢鱼、鳙鱼、草鱼,翘嘴鱼白有时也生活在中层水域。尤其是鲢鱼、鳙鱼,基本上不到水的底层,因此要钓鲢鱼、鳙鱼只能用浮钓法。

小条、白鱼以生活在水的上层为主。因为它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浮游生物、藻类植物及被风吹进水中的各种植物的种子、果实及小虫等。若钓这些鱼自然也应用浮钓法。

鱼不会绝对生存在某个水层。如:生活在水底层的鲫鱼在春天也会到水的中、上层生活,因为这时水的中上层温度较水底层高。若是炎热的夏天,生活在水的中层的鲢鱼、鳙鱼、草鱼也会到水的底层(尤其到深水的底层)“避暑”。

这些情况对垂钓者来说十分重要。在什么季节钓什么鱼,应考虑到这时鱼会在哪个水层中生活。

3.鱼有没有“窝”

鱼有没有固定的“窝”呢?

准确地讲,大多数鱼是没有固定的“窝”的,但也有些鱼较为固定地生活在水中的某些地方。如:鲤鱼。由于鲤鱼喜肥沃的泥层,喜有乱石、烂树枝树叶沉积的地方,有时也多在水下的树根丛中,洞穴边生活,其生活地较为固定。草鱼喜草,若水中有成片的草,草鱼也很少到无草的地方栖息,有草的地方就成了草鱼的“窝”。同一个水域,若一边靠近道路,人来车往,不安静,鱼自先避而远之,到较为安静的地方生活。有些桥墩下、涵洞附近、畜禽经常下水的地方(较肥沃),也是鱼喜欢栖息的地方。

鱼的“窝”也会变化,也就是说,多数鱼没有十分固定的“窝”,这主要由于气温的原因、气象的原因、水量大小变化的原因,而使鱼为了求得较为适应的舒适的地方。如水库、湖泊中的鱼常在靠边岸庄稼地的水域栖息,因为这些地方有它们的食物来源。若是水涨了,淹没了库区边的庄稼,鱼便会到这些地方觅食。

钓鱼的人总想找到鱼多的地方下钩,也就是找“鱼窝”,只有综合分析,从多个方面观察判断,才能得出“鱼可能在这里,而不在那里”的结论。

4.鱼的生活与氧气的密切关系

鱼同人一样,靠氧气维持生命,氧气,是鱼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

家庭养观赏鱼,要用微型增氧设备往鱼缸里输送氧气;鱼市场上卖鱼人也要用增氧设备往水箱里输送氧气;养鱼场里更是少不了增气机,不定时地开动机器,以增加水中的氧气。

钓鱼的人常常把钓获的鱼放到家庭里的水盆里、浴盆里养着。人们会发现,在夏天,是很难养活的,有时不到一天鱼就死了;而在秋天冬天,鱼儿会在浴盆里生活很长时间,甚至可以越冬直到第二年的春天。另一个现象是:水多,养的鱼活的时间长,水少则鱼活不了多久。还有个现象是:小鱼,易养活,如50克至100多克的鲫鱼好养;大鱼,超过500克的鱼难养。

这些现象说明几个问题:夏天,气温高,水中的氧气损耗快,氧气渐少;冬天,气温低,水中的氧气消耗量小,溶氧量较大;鱼小,需求的氧气少;鱼大,需氧量大。水中的含氧量与水的多少成正比,水量多,含氧量多;水少,其中的氧气少。

水中的溶氧量比空气中的含氧量少得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约为18%,水中的氧气含量仅有百万分之六。当气温在20摄氏度时,每升水的含氧量约298毫克。

鱼的生活与气温,与水中的含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气温高时,鱼的耗氧量增加。如当气温在15摄氏度时,鱼的每昼夜的耗氧量是70至80毫升;气温在10摄氏度时,鱼的每昼夜的耗氧量为10至20毫升。

有时,人们会发现鱼池中的鱼会全部浮到水的表层,张着嘴大口大口地吸水吐水,这种现象叫“鱼浮头”,也有人叫“鱼翻塘”。这是由于气温的原因或水质的原因,水中的含氧量减少,使鱼难以生活,于是浮到水的表层,借助吸水吐水,使之吸收到较多的氧气。此时若不及时往水中输送氧气,或者往水中增加水量,鱼就会翻肚死亡。

水中的含氧量还与水中植物有着关系。水中植物会释放出氧气,增加了水的含氧量。这个问题,将在后文中专作介绍。

我们了解了鱼与氧气的关系后,对钓鱼会有很大帮助,水中的含氧量高,鱼生活得舒适,就显得活跃,食欲也旺盛,人们自然好钓鱼。若是因为多种因素,使水中的含氧量低,鱼儿自己的生命就难以保障,像人有了病一样,呼吸就发生了困难,哪还有心思去觅食呢?

我们怎么样判断某个水域是含氧量高,还是含氧量低呢?这要从当时的气温、风力、水质、水生植物、水面的大小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例如,某个水域水面不大(仅有百余平方米),水色是黑绿色,当时又无风,气温又在30摄氏度以上,这样的水面不好钓鱼。因为水面小,水中的含氧量本来就少;水色呈黑绿色,说明水中腐植质多,水中腐烂物质在腐烂中会消耗大量氧气;无风,无波浪,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的就少;气温在30摄氏度以上,水因为气温的问题也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因此说,这样的水域不好钓鱼。若是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下,有风,有雨,水中有了波浪,水中的氧气会大大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许可以钓到鱼。

钓鱼的人都有体会,若是在肥水塘,就是像上面说的这种塘,在夏天不好钓鱼,而在深秋或初冬,遇有了风雨,钓鱼效果会意外的好,其原因就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变化使水中增加了氧气,鱼儿才活跃,才觅食,钓鱼人才有收获。

水的含氧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垂钓者每到一个垂钓处不要急于投饵下钩,应先仔细观察、分析,看此处是不是可以下钩,应在何处下钩,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才好。

5.鱼的生活与气温的关系

鱼类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会随着气温和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它的体温几乎接近水的温度,误差不会超过1摄氏度。因此,气温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鱼的生活,使它的摄食、繁殖都受到影响。大多数淡水鱼,最适宜生活的水温是15摄氏度~25摄氏度,按季节算,是春季和秋末,这个温度范围内,鱼的食欲最旺盛,游弋也最活跃;若水温低于10摄氏度或高于32摄氏度时,鱼就不活跃,食欲大大减退。这样的水温在中原应该是夏季和冬季。食欲旺盛时鱼的消化速度是气温在0摄氏度~5摄氏度时消化速度的2~3倍。鲫鱼在15摄氏度的温度时才开始产卵,罗非鱼在8摄氏度以上的水温中才能存活,若水温低于7摄氏度时,就会死亡。草鱼、鲤鱼、鲢鱼、鳙鱼、青鱼属温水性鱼类,最适宜生长的水温是18摄氏度~25摄氏度之间,此时食欲高、活跃,繁殖力也强。如鲤鱼,在水温10摄氏度时,耗氧量1公斤/24小时为10~20毫升;当水温上升到15摄氏度时,同一条件下的耗氧量是10摄氏度时的4~5倍。

为什么气温高时鱼儿不活跃呢?这是因为空气的温度影响到水的温度,水的温度又影响到水中的氧气含量。水中的氧气含量本来就比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要少。在20摄氏度时,每升水的含氧量约298毫克。当空气温度升高引起水的温度上升时,水中动物和鱼的新陈代谢加快,需要的氧气增多,使水中的含氧量相应减少。特别是闷热的夏天,无风、水无波浪,水中氧气不足,鱼儿缺少氧气,自然活动量减少。这时,它们多栖息于深水区、阴凉水域不动。若氧气减少到一定程度,鱼儿会浮到水面,张嘴呼吸,显得十分难受。若长时间氧气不足,鱼儿会翻肚、死亡。

但是,鱼本身也有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水的温度变化比空气温度的变化慢,鱼儿可以通过在不同的水层生活来适应气温的变化。一年四季,我国的许多地方气温变化十分明显。在江淮流域,过了农历正月就可以钓鱼了。人们常说:“惊蛰鱼开口。”就是说到了3月份,也就是农历正月底,鱼儿就可以开口吃食了。仲春的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正是鱼儿食欲旺盛、生理机能旺盛的时候,鱼儿要产卵,要繁殖幼鱼,常常是“饥不择食”。所以这时是江淮流域钓鱼的最好季节。夏季,中原地区气温高达37摄氏度以上,鱼儿也怕热,食欲也差,常在蔽荫处、深水区栖息,只有在上午9时前和下午4时后才较为活跃,开始觅食。

冬天气温低于0摄氏度以后,鱼儿在深水区的水底或钻入泥中栖息,很少游动。只有天气晴朗,气温回升较高时,鱼儿才到水温相对较高的浅水区“晒太阳”。为什么说冬钓阳、冬钓浅,原因就在这里。

钓鱼人常说“春钓滩,夏钓潭,秋钓凉,冬钓浅”,其根据就是气温决定了鱼儿活动、觅食的规律。

6.风向和风力对鱼的生活的影响

风向、风力对鱼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先从水的含氧说起。氧气是动物生活的重要条件,也是鱼类生活的重要条件。水的含氧量低于空气中含氧量。影响水的含氧量变化的因素有水温、水生植物和水的波动等。水温高,水的含氧量相对就低;反之,水的含氧量相对就高。水生植物多,会多吸收二氧化碳而放出大量的氧气。水面越大,水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就大,溶于水中的氧气就多。风力,引起水的波浪,增加了水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所以水的溶氧量增高。大水面比小水面的含氧量高,流动的水要比静止的水的含氧量高。钓鱼人常常可以看到,若水面起风,水中有波纹,鱼儿就十分活跃,这是因为它“心情舒畅”,这时钓鱼效果就好。太“肥”的水质,水色似铁锈样的池塘,水色发绿、水面有气泡的池塘,含氧量较低,甚至缺氧,不适合垂钓。俗话说“风动水动,水动鱼动”,是有道理的。

由于风力的作用,水面的浮游生物会被风吹向一边,浮游物多的地方自然是鱼儿觅食的地方。钓鱼要钓下风口,道理也在于此。

常刮的风有东风、西风、南风、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西北风。每一种风向对鱼的活动都有影响。

东风。民间有句谚语:“刮东风,雨祖宗。”意思是刮东风天要下雨,这时空气的湿度增加,鱼儿不活跃,伏在水底不动,食欲也自然不好。有经验的钓鱼者常说:“刮东风,要扑空。”如果只刮东风不下雨,或者东风初起,雨过天晴,钓鱼也会有收获。

西风。西风暴烈,空气干燥,鱼也烦躁,常浮到水面。刮西风时外出钓鱼多数要扑空。

南风、北风都是适合钓鱼的天气。夏季刮南风,降低气温,天气凉爽,水中碧波荡漾,氧气充足,鱼儿活跃,特别是3~4级的风最适宜钓鱼。秋、冬季多北风,有些肥水塘的鱼最喜欢刮北风的天气,鱼儿也显得活跃。特别是多年未干涸的水质较肥的塘,若有较强烈的北风,钓鱼会有意外的惊喜。这些塘口的鱼平日很少游到近岸处,常常在塘的中央深水区生活,因有了异常的气候才格外活跃,游到浅水区。

当然,风力太大,也不合适垂钓。风过大过猛烈,波浪拍打水岸,冲得泥土入水,水色浑浊;微生物、浮游物也随着波浪分散不集中,水流力量大,鱼儿游动吃力,觅食困难,这种天气钓鱼效果会受影响。由于风大浪大,浮漂一沉一浮,垂钓者难以分辨是鱼儿咬钩的作用还是水的波浪冲击的作用,也影响浮漂的功能。

7.水质对鱼的生活的影响

鱼儿离不开水,但是,不是任何有水的地方鱼儿都生活得很“幸福”,水质的好坏对鱼的生长起决定作用。

常见的内陆的江、河、湖、水库、塘、堰等处的水质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有的无进出水口,靠天下雨积水,空气蒸发,是一潭死水,必然无鱼。有的受周围居民生活、工厂生产的影响,大量污水、有毒废水排入水中,水质变坏,鱼儿根本无法生存。有的长满浮萍,使水接触不了空气,水中严重缺氧,也不适合鱼儿生活。有的清澈见底,水中缺乏微生物和藻类植物,鱼儿在其中生活会缺乏营养,鱼也瘦,长不大。有的处在深山峡谷中,阳光照射时间少,水的温度太低,也影响鱼儿生活。有的水质太“肥”,颜色发绿,水中禽畜粪便多,水面会布满水泡,这样的水中也缺氧,不利鱼儿生长。

好的适合钓鱼的水域应该是:

从所处地形上看:水域开阔,四周无高山遮挡,阳光照射时间长,有风拂及水面,水进有水源,水出有出口,离人们的居所不远,家禽、家畜经常进入的水域。

从水质颜色上看:水呈灰白色或粉白色,感到水有“肥力”,手伸进水时里,能见度在30厘米左右。水若是带绿色,表明水中草鱼多,因为草鱼吃青草后排出的粪便是绿色的。

从水中植物上看:有一片片水草,但不能覆盖全部水面。有浮萍、藻类物质,但也不能布满水面。

从周边环境看:岸边附近有庄稼地或者菜园,水边有些灌木或大树。

水的深度对鱼的生活也有关系。因为水过浅(50厘米以下),夏天太阳晒透,冬天结冰,自然不利于鱼生活,水浅,水量小,水中溶氧量小,缺乏氧气,不利于鱼的生活。水过深,3米~4米以上,水温较低,光线暗,常钓的小型鱼如鲫鱼、鲤鱼也不宜生活,只有大鱼生活在深水中,这样的深水区也不好垂钓。

最适宜垂钓的小型鱼的生活水深应在1米~3米之间,在这样的水域,鱼成长快,活跃,因此说,这样的水域是垂钓的最佳水深。

8.水草与鱼的生活的关系

水草、浮萍、藻类都是鱼类喜欢吃的饲料,尤其是以食植物性饲料为主的青鱼、草鱼等更喜欢生活在有水草的水域。

水草在光合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水草多的地方自然氧气充足。而氧气是动物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水草可以遮阳,水草丛中夏天的水温较没有水草的地方略低,鱼儿为了“避暑”,常常在水草丛中歇息。

水草的茎叶上常常有小昆虫生活,这些也是鱼儿的食物来源。波浪会把水面浮游物送到水草丛边,因水草的阻挡,这些浮游物不会再飘到别处,对鱼儿来说,食物来源自然较其他无水草的水域丰富。

鱼儿产卵时往往要依靠水中的树枝、草梗来摩擦自己的身子,刺激自己的身子使卵子排出体外,所以鱼儿喜欢在有树枝、水草的地方生活。钓鱼人常说:“钓鱼不钓草,等于瞎白跑。”其道理就是因为水草与鱼儿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垂钓者每到一个地方,总是找有水草的地方或有树枝倒入水中的地方下钩。

但是,水草并不是越多越多。我们常常见到有些塘口,整个水面全被水草覆盖,被浮萍遮盖,这样的水面并不好。一方面是因为水草太多,无处下钩,鱼上钩后会游到水草丛中,难以提竿;更重要的是水草太多,影响空气与水面接触,水的含氧量少,不适宜鱼儿生存。若是水草成片,但未满塘,垂钓者可以用扎钩或其他工具在水草中打个“洞”,空出一片无水草的水域,在这样的地方下钩,钓鱼效果肯定会好。

9.雨水与鱼的生活的关系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一词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雨中垂钓图。可见,古人就有雨中钓鱼的习惯。事实上,若是季节合适,气温适宜,在雨天钓鱼比晴天钓鱼效果更好。这是为什么呢?

若是在春、夏、秋三季,雨天比晴天的气温要低,而且是由热到凉的降温。下雨时,空气新鲜,水中的溶氧量增加,鱼儿就格外活跃,食欲大增。钓鱼人常常有这样的体验:有些塘口,平时很少钓到鱼,尤其是多年未干涸过的塘口。若是在下雨天来这里垂钓,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农村,人们也多是在雨天钓鱼,这不光是因为雨天不能干农活,更主要的是雨天比晴天钓鱼效果好。

雨水,有大雨、暴雨、中雨、小雨、细雨之分。钓鱼,也并不是所有的雨天效果都好。雨量的不同、季节的不同、下雨前后情况的不同,其钓鱼的收获也不同。春天,雨水充沛,而且多半是中雨、小雨、细雨,气温多半在15摄氏度~20摄氏度之间,春天又是鱼儿繁殖的季节,春雨中钓鱼效果好,甚至好过晴朗天。夏季,气温高,水的蒸发量大,水中的氧气相应减少,若是下中小雨,温度下降了,空气中湿度增加了,水中的溶氧量也增加了,雨天钓鱼明显比晴天钓鱼效果好。

若是初秋,情况和夏天差不多,小雨、细雨钓鱼效果也好。

若是深秋,气温下降了许多,若再遇下雨天,“一场秋雨一场寒”,下一次雨,气温下降一些,鱼儿就会因水温度低而减少了活动量,钓鱼效果反而比晴天差。

无论什么季节,若是大雨、暴雨,钓鱼会遇到许多困难,人也受罪,不划算,不如不出外钓鱼。特别是有雷雨闪电,更不安全。此时若已在外边钓鱼,也应及时收竿,以防出现雷击的事故。钓鱼毕竟是一种“享受”型的娱乐活动,没必要冒着各种危险在大雨中垂钓。

若是久雨不晴,或梅雨季节,塘口里水位上涨,周围的雨水流入塘中,使水色变混浊,鱼儿对刚下雨时的喜悦和兴趣已经没有了,不会贪食的。况且,由于水色混浊,鱼对投下的钓饵也看不清,不易上钩,钓鱼效果也不会太好。

雨后初晴,气温回升,又是钓鱼的好时机。

夏天降雨前,气压低,会出现闷热。此时,鱼儿常浮到水面张嘴呼吸,钓鱼效果最差。

鱼饵是钓鱼的媒介物质。钓鱼人与鱼的接触首先是钓鱼人投放入水中的鱼饵。鱼饵使用得当与否决定着钓鱼的成效。即使你有很丰富的钓鱼经验,即使你有十分精良的渔具,若使用饵料不得当,你也钓不到鱼。常常有这种情况:两人同在一个水域钓鱼,甚至两人的钓竿相距很近,很可能一人的钓竿连连起鱼,而另一个人的钓竿纹丝不动,说明后者的主要问题是饵料不对鱼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