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空中武器
45096200000032

第32章 美国国际电信卫星6号

1990年,美国宇航局用“大力神”火箭将国际电信卫星6号发射上空,但是,由于一次小小的失误(火箭内部有一个线头接错了),“大力神”未能将国际电信卫星6号推送到35680千米的轨道上去,这颗卫星只好滞留在地球上空550千米的轨道上运行。为了挽救这颗卫星,有122个国家参加的国际电信卫星组织付给了美国航天局9300万美元的酬金,请美国航天局将国际电信卫星6号回收后再发射到预期的轨道上去。

美国航天局将这一重任交给了首次航天的“奋进号”航天飞机。1992年5月7日,“奋进”号载着7名航天员升空,经过3天的航行,如期追赶上国际电信卫星6号。在距这颗卫星还有15千米处,航天员皮埃尔·索特和理查德·希布先后离开“奋进”号,进入太空。希布一眼就看见了国际电信卫星6号,他兴奋地喊道:“我看见了国际电信卫星6号!”此时,“奋进”号和这颗卫星的高度都是360千米,环绕地球飞行的速度也完全相同(28000千米/小时)。索特走近国际电信卫星6号,试图用一个机械装置抓住它。不料,该装置刚刚触及卫星,卫星立刻快速滚动起来,希布走过来帮忙,尽管两个人绞尽脑汁,操纵机械装置,想要将卫星控制住,但所有的努力适得其反,卫星不但没有被控制住,反而像个陀螺似地在太空中旋转不止。为了节省燃料,“奋进”号只好暂时离开了卫星。5月11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再次靠近国际电信卫星6号,使用的工具是一根45米长的机械捧,两个人打算用“长捧”

将卫星的底部固定住,谁知,卫星旋转得厉害,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用机械装置捉不着它,机长丹尼尔·布兰登斯坦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最后拼搏一次,用手抓住卫星!

美国宇航局的专家们对布兰登斯坦的建议进行了探讨:航天员用手去抓卫星将要冒很大风险,航天员戴的手套是由五层薄纤维制成的,若卫星的锋利边缘将手套和太空服划破,如果裂口的直径小于1/4英寸(0635厘米),赶快返回航天飞机里还可获救,如果裂口的直径大于1/4英寸,人很可能立即毙命。但用人手去抓卫星,要比笨拙的机械装置灵活得多,而且,国际电信卫星6号已由原来550千米的轨道下降到360千米的轨道处了,“摘星”失败就意味着这颗价值157亿美元的卫星永远报废。美国航天局的专家们批准了这一建议。

航天员精心制定计划,在航天飞机的载荷舱里搭起一个支架。5月13日下午5点12分,三名航天员进入太空,埃克斯站在支架上,希布站在有效载荷舱的侧面,索特跨在机械臂上,三人的间隔位置为120°,他们的脚都用脚套系着以固定在那里。在太空中物体虽然没有重量,但仍有质量,能使物体发生相互有力的碰撞。并且,机长时刻要注意,卫星有加速度时与航天飞机出现可能碰撞的危险,要立即将喷气发动机点火,使航天飞机避开。7点59分,机长谨慎地使航天飞机靠近卫星,相距几英尺(1英尺=0305米),此时,卫星每5秒钟旋转一周,3名宇航员看准时机,同时伸出手,牢牢地抓住了卫星,使卫星停止了旋转。机长布兰登斯坦激动地向地面指挥人员报告:“我们抓住了它!”

9点48分,机械臂将卫星移入有效载荷舱,接着卫星便被连接在一台115吨的固体燃料助推发动机上,第二天下午顺利地将发动机和国际电信卫星6号施放回太空,地面控制中心的工程技术人员发出了点火指令,国际电信卫星6号如愿地被推至83265千米的高轨道后再降至35880千米的轨道,开始了为期12年的工作。“奋进”号航天飞机首次飞行就完成了太空“摘星”的壮举,在人类的航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