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空中武器
45096200000020

第20章 美国“发现者”13号间谍卫星

美国人经过多次失败才成功地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回收照相侦察卫星。1959年1月21日,美国加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戒备森严,一枚巨型火箭带着“日冕”间谍卫星升空,但火箭上段几个小火箭发生技术故障,居然提前点火,导致整个发射失败!查找故障原因后,于2月28日又发射一颗“日冕”(“发现者”1号)卫星。为了减少损失,这颗卫星没有放置相机和回收舱,卫星飞到了150千米高的轨道上。4月13日,间谍卫星的第三次发射,因回收舱放错了位置而无法执行任务。6月和8月又分别连续进行了两次发射,全都失败。第10次试射更为悲惨,火箭刚点火升空,便猛地发生爆炸,整个卫星系统被炸得粉碎。直到1960年4月15日,“日冕”间谍卫星第11次发射,卫星进入了太空轨道,星上的新型柯达胶卷开始发挥作用,但回收舱返回地球时出了问题,回收失败。

1960年8月10日,“发现者”13号卫星在正常运行一天后,在轨道上接收地面指令控制,弹射出一个再人大气层的密封舱,回收舱也成功地返回了地球,降到了太平洋夏威夷西北330海里的洋面上,成为人类航天史上第一个回收成功的侦察卫星。回收式(也叫返回式)照相侦察卫星,是按地面指令或者按程序自动在预定目标区上空拍摄照片,把胶卷保存在回收舱内,等卫星飞回到回收区,回收舱与星体分开,降落到空中、地面或者海上,进行回收。但这次没有带照相机和胶卷,只带了美国国旗。1960年8月18号发射的“发现者”14号卫星,回收胶片舱成功。一次飞行拍摄的前苏联国土总面积相当于侦察飞机U-2飞行24次获得的总和。1995年2月24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中央情报局公布的间谍卫星4幅绝密照片,其中一幅就是1960年8月18号回收的、分辨率为15米的前苏联远东地区一军用机场跑道。

这种回收间谍卫星在军事方面非常有用。它拍摄到前苏联导弹武器照片,表明前苏联的洲际导弹尚没有实战能力,消除了美国因“导弹差距”的恐慌心理。

后来,回收间谍卫星发展很快,应用很广,回收间谍卫星的胶片舱发展成多个,并且可分次回收。但这种直接回收胶片舱的回收方式获取情报慢(卫星在轨道工作几天或几十天后才能够获得全部情报),所以在间接回收(特别是实时传输型)侦察卫星发展起来之后,回收胶片舱侦察卫星的应用就逐渐减少了。间接回收侦察卫星是在卫星上将照片转换成无线电信号发送回地面,地面接收站再将它转换成图像;或者在卫星上用诸如电视摄相机遥感器拍摄图像,变成无线电信号传送回地面。

“日冕”间谍卫星计划也就是“科罗纳”计划,“科罗纳”侦察卫星包括KHl~KH4间谍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