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练功要诀及圆能功
45092800000011

第11章 发功治病须知

(一)气功师的手掌发气

用气功外气治疗疾病时,气功师发放外气的部位,多半选择手掌发气法。也就是将手掌劳宫穴对准患者的病灶区,或一定的经络穴位上进行治疗。

手掌劳宫穴,可通过内气运行产生远红外辐射——气的信息。气功师发放的外气只所以能治病,正是由于这种信息在起作用,信息是气的重要内涵。

气功中所谓“手为旗”正是指手的先导作用,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的传出、传入信号,约有三分之一是来自或发于两手的,尤其是手的掌侧。所以,手掌的电磁场较其它部位都强。特异功能者张宝胜常常用手“烧”人,他的手碰在谁的皮肤上,对方不是被过电就是起一串血泡,就是由于他手上具有强磁场(或称高压电)的缘故。手掌的移动位置和手掌的反复动作,都能使手上的电磁场变更方向或移动位置,所以通过手臂的动作,使内气按手上电磁场的移动变化而运行的功法,称之为“形引”或是“形体导引”。形体导引的目的是激发阳气。

关于手掌发功,已测定人的手掌能发出100毫瓦热辐射。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皮肤能在20~80厘米内感知手的热量。反过来,手的热敏性也很高,可在近距离内感知0.3℃左右的温度变化。

苏联医学科学院标准生理学研究所对一位具有特异功能的名叫达维塔什维利的格鲁吉亚妇女进行了实验观测,通过手上发出的微弱的红外线辐射,可以使人体有病器官部位的表面温度升高几度。这位苏联妇女的特异功能可以治疗某些疾病。

用外气治疗病体之法,目前已知有三种照法:手照、目照、心照。三照之中,较容易也是常用的还是手照。手照,即神定气足之后,由丹田运气到达于手掌心(劳宫)。使用“内震法”,真气流出直达病灶,先近后远。

事实上,经手的红外辐射,静电流或粒子流的作用可消除疾患。这正是气功师选用手掌发气为人治病的道理所在。

(二)气功的升降补泻

练气功的人,不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来选择功法,而且还须针对自己的适应症,来选择升降补泻。一般情况下,引气上升为补,领气下降为泻,这是常识。

呼吸的补泻。呼和吸的长短关系有补泻的作用,吸短呼长为补,吸长呼短为泻。呼和吸长短一样为和。初练的人,可以用和法或稍带补法,就是用呼稍长于吸的方法练。随着气功锻炼的深入,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灵活运用呼吸的补泻方法。

气功师发放外气为他人治病时,手掌或单手指的顺转或逆转,也有补泻之分。手掌或手指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为补法;逆时针方向旋转则为泻法。右手指或手掌发功为阳,适于治疗虚寒方面的疾病;左手指或手掌发功为阴,适于治疗实热方面的疾患。顺着人体经络走行方向发放外气为补,甩手掌不接触患者,顺着经络走行,边发气边移动,这样可以加速、加量,加快气在经络中运行,均属补法。

补法适应症:一切虚症、寒症、阴症。

逆着人体经络走行方向为泻,用手掌不接触患者,逆着经络走行方向,边发功边移动,均属泻法。

泻法适应症:一切实症、热症、阳症。

气功施治的原则是,凡属虚寒的病症,当用补法;凡属实热的病症,当用泻法;对于乱气相逆、虚实不明的病症,采取先补后泻即平法。有的气功师已总结出补与泻的经验,概括如下:1.以人体头部为中心,凡引气上行者,均为补法;凡引气下行及向四肢散去者为泻法。

2.引气至病区,或意念病区得气,而后让其自然散去者为补法。

3.引病区之气,或意念病区得气,而后引离去者为泻法。

4.因由病区引气不便,须由病区上部其它穴位引气入病区,再引离去者,为泻法。

5.由病区下部引气至病区后,再引离去者,属先补后泻,为平法。

6.引气至病区,待气满后再引去者,属先补后泻,为手法。

以上所举,仅为说明练功者如何掌握呼吸补泻,以及气功运气法具有补泻之分,以利于练功者或治疗时,应据病症之虚实而作不同选用。关于补泻,严格说来,还有男女之别,这里不再作赘述。久练之人,不妨细心玩味。

(三)有奇效的点穴疗法

点穴疗法是以手指按压某些穴位,用以代针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运用得当,往往可收到手到病除的效果。高级气功师通过单手指发放外气,不必接触他人穴位,也能气到病除。

1.指压少商穴治呃逆

呃逆发作时,指压少商穴即可自制。患者可以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穴,至有酸痛感为度,持续0.5~1分钟,呃逆即止。

2.指压内关穴止呕吐

因小恙引起呕吐,可用中指压内关穴止呕吐。压至有酸胀感即说明已中穴位,约1分钟即止呕吐。指压内关穴还可治疗心绞痛。

3.指压太阳穴止头痛

一般性头痛,患者可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便可减轻。如外出遇到剧烈头痛时,可用一只手的拇指用劲点太阳穴,另一只手拇指点风府穴,用劲点至头痛消失为止。

4.按揉足三里止胃痛

胃痛时,用双手拇指按揉双腿足三里穴。待有酸麻胀感后3~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乃至消失。

5.点人中穴治疗晕蹶

晕厥俗称“昏倒”,是一种暂时性脑缺血、脑缺氧所引起的急性短暂的意识丧失。点人中穴配合谷穴。一般使用拇指或食指,使第一指关节尽量弯曲,将指尖放在选定穴位上,加强指力,必须上下摇动,增强刺激,点至苏醒为止。

6.点委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是一种常见病,多在劳动中突然“闪”,“扭”所致,有时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弯腰或转身也可引起。点委中穴有疗效。点法,让病人俯卧,下腿伸直,术者用右手拇指尖端(指甲剪平)在委中穴用力点转一圈,患者大叫一声为好,连点两次,腰痛多可消失,活动灵便。

7.点会阴穴治疗遗精

遗精可分为梦遗和滑精两种。用右手中指点会阴穴,有麻、胀、酸痛的复合感觉。每次点1~2分钟,采取卧式,下腿屈曲,两腿分开,使会阴穴充分露出来便于点穴。

8.点压天枢穴治便秘

便秘者在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上,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就有便意,然后屏气,增加腹内压,即可排便。

以上几种点穴疗法,堪称是中医的一种绝招。在未发病前,可以自己点穴防止发病。如病已发作,则必须由别人用重手法治疗,运用得当,手到病除。这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宝贝之一,方法虽简,疗效喜人,练气功者不妨一试。

(四)通晓经穴方为师

气功疗法是以疏通经络为主,散开病气为辅的治疗法。人是一个有机运动的整体,一处有病,其他部位、经络、脏腑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一处生病或受伤后,用外气的方法调动引导其他部位、经络、脏腑等机能来协助排除病气,这就需用整体治疗的方法来完成这一治疗程序。欲达到良好的治疗效应,要求气功师应当通晓人体经络穴位,以及如何通经活络等这样一些基本知识,否则,纵有一身功夫,也无从下手;纵有一片好心,也无法解除病人的疾苦。

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可知:十二经脉在体内各属于一定的一脏腑,阴经属脏而络腑,阳经属腑而络脏,组成表(阳)里(阴)相合的联系;各经之间又互相衔接,成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各条经脉还分布有一定的穴位,这是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穴位又分为俞、募、郄穴。

俞穴。十二经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脏腑的俞穴都分布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上,是督脉之气通于足太阳膀胱经,并输注于内脏的部位。

募穴。十二经募穴,是脏腑之气聚集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与背俞相对应,其分布一前一后,其属性一阴一阳。募在前胸腹部属阴,命在后背部属阳。

郄穴。十二经部郄穴是脏腑经络之气,曲折汇聚的孔隙,其穴大多分布在肘、腕、膝、踝关节附近。一般用来作经络诊断的要穴和治疗急性病。

在治疗上还分为井穴、荥穴、合穴、原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再配合天干地支,辩证补泻。如阳经按阳时补穴,印子补井,寅补荥、辰补俞、午补经、申补合、戌补原;阴经按阴时补穴,即丑补井、卯补荥、巳补俞,未补经、酉补合,亥纳原。亦即阳干注腑,阴干注脏。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以经穴为主体的俞穴主要具有三大作用,即在生理方面,它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在病理方面,它又是内在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在治疗方面,它更是施展针灸操作同时也是气功点穴的具体部位。即辩证施治方法,取原穴固其本,取络穴通其经,取经穴疏其血,取井穴开其窍,取郄穴活其络,以求强化机体,协调气血。只有通晓人体经络以及气血运行规律,才能按时循经取穴,手到病除。

如果说作为一个为他人治病的气功师,一不知人体经络走向,二不知穴位所在,三不知泻实补虚,是不能称其为气功师的。以我之见,对一个气功师的评定,首先也要看他具不具备医学知识,否则,那将是名实难符,显然也不秘于气功师队伍的建设。

(五)气功治疗与人体充电

从大脑到神经末梢,人体内布满了神经,构成了一个精密而复杂的“电气网络”。从大脑(中枢神经)发出的电信号经末梢神经传导至手足,手足获得的感觉信息也变成电信号传导至中枢神经。神经系统的最小单位是神经元。据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S·汉森说,整个人体是一个充满着盐溶液的导电介质,并随着电流而搏动。大脑尤其是这样。在大脑中,电信号是在叫做神经元的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的。

气功锻炼者往往会觉得体内有电麻样的东西在流动,有时向四肢放射,与偶然、轻微的触电极为相似,这实质上是生物电流。气功可以大脑深层的脑神经细胞兴奋,产生的脑电流作用于身体的意守部位以后,那个部位的细胞活跃,又形成强的电流,于是全身的生物电加强。有人认为,气功之所以能祛病健身,可能是通过大脑皮层的意念活动使体内的生物电流得到调整,而起到自我电疗的作用。

科学家们认为,人体内脏器官正常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特征和一定量的生物电流。那么,可以以此为根据,对于心脏虚弱的人,人工地补充一定的电流。便能使阳肌强化,从而促使心脏恢复正常工作。

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人体经络系统的左右和上下经之间的导电性、磁性等一系列物理性能,都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一旦人体某部分组织内生物电子的运动规律被破坏,它们在相应经络中的运动就会局部受阻或不很畅通。此时,这些经络的就阻抗会增大,导电量减弱,使这部分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也发生变化,从而就会影响细胞内的化学反应进程,继而影响DNA的活性,使细胞发生病理改变,在体表也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果机体内生物电子自行恢复正常运动状态的功能不足,人体又不能产生用来完成调整生物电子运动趋于平衡的足够电能时,就需要从体外向体内给予“充电”,来协助体内生物电子的运动趋于平衡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气功外气治疗过程,就是一个向人体充电的过程。业已发现,体表穴位大多数是经络线上的电流“良导点”。

人体充电的路线,依据中医学经络理论可知,在人体内,有12条主要经络运行全身,它们的开端都分布在手指和足趾上,上肢和下肢各有12个,而且左右各半,这些开端称为井穴,犹如水井口。井穴是经络之气与经络之外的气内外出入的重要穴道。至于如何充电,本文不作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