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折飞一片天空
45042400000004

第4章 风筝的发展与流传(3)

在河北等地,放风筝也是春天的重要活动之一。这些地区流传的风筝,骨架与北京的颇为接近,画工却比北京的风筝粗犷得多。另外,天津杨柳青的年画作坊生产一种木版印的风筝纸,只要有扎好的架子,糊上风筝纸便可以放飞了。还有用剪纸来装饰的风筝,流传的范围也相当广泛。

天津的风筝,以魏元泰之作为最佳。清代末年,魏元泰随父到一家彩扎铺当学徒,学到了扎彩手艺和扎制风筝的手艺。后来,魏元泰在天津开了一家“长青斋”扎彩铺,以经营风筝为主。由于他博采众家之长,加上独具匠心的创造,形成了自己清新、明快、绚丽的风格,赢得了“风筝魏”的美称。他在风筝制作工艺上运用了打眼、扣榫、锡焊、铜箍等工艺,创造了轻巧的折叠风筝,数尺长的风筝可以装入30厘米左右的盒子里,有的甚至可以装入信封。他的彩绘吸取了年画、剪纸、建筑彩绘的长处,重彩勾勒,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装饰趣味。他的风筝既能作为室内陈设,又能放飞欣赏。魏元泰一生精心制作了100多种具有新意的风筝。1915年,他的风筝曾在巴拿马赛会上获金牌奖。

在四川,春风送暖便是放风筝的好日子。成都的东校场、三校场都是放风筝的人们喜欢去的地方。放飞的风筝有美人、仙佛、鹰雁、蝴蝶、蜻蜓等,并以大为贵。还有一种叫“羊尾巴”的风筝,形制小且无装饰,以3~5个串在一起,放飞时摇摇摆摆,如群羊摆尾,这是别处没有的。成都的柏树林是过去有名的风筝市场,来自崇庆、绵竹等地的民间艺人多在这里出售自己制作的风筝;也有些本地的小贩从风筝市场趸批风筝,挑着在街头巷尾出售的。四川流传的风筝多为半印半画,先在连史纸上印好人物或动物形象的墨线,糊在骨架上,再用红、绿、黄、蓝等水色粗粗地刷上几笔,显得十分潇洒、流畅。

山东的风筝以潍坊产的最为精美。相传始于明代,到清代中叶的乾、嘉年间已相当普及。曾做过7年潍县知县的郑板桥,写过数首描写潍坊地区放风筝习俗的诗。清代的《潍县志》中记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民间年间的《潍县志》又记:“每逢寒食……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

潍坊地处山东半岛,交通四通八达,文化经济繁荣,与外地的往来较多,易于接受外界新鲜事物。当北京、天津和其他地方的风筝一经传入,便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潍坊风筝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巧、色彩鲜明、起飞平稳的独特风格。同时还出现了不少的扎制风筝的名手。在清代的能工巧匠中,以陈哑巴和王福斋最为有名。陈哑巴制作的各式风筝,结构坚固,骨架轻盈,造型优美,放飞高而且稳。他的风筝,是富豪竞相以重金购买的热门货。清代末期的王福斋是一位扎彩艺人,擅长绘画。由于他把民间传统绘画的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从而使潍坊风筝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他制作的人物风筝,画工细腻传神,挂在室内又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传世之作有“仙鹤童子”和“雷震子背文王”。

继陈哑巴和王福斋之后,较有名气的是唐洪飞和唐洪亮兄弟、郭兰村和郭椒林叔侄、裴心泉、胡景珠、牟丹、韩连溪、康万香、杨同科、张延禄和孙永春等人,号称“风筝十大家”。他们扎制的风筝,各有所长,为潍坊风筝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清代,在潍坊东城的城墙下有一风筝市,每逢集日便摆出数百种风筝,有飞禽走兽、花卉人物,供游人选购。大的1.3~1.6米,次之仅30厘米,最小的还没有手掌大,谓“掌中仙”。在当时的潍坊城里有风筝店铺,作坊30余家。售品有粗有精,能够满足顾客的不同要求。到清明节时,来自杨家埠一带的民间艺人在集市上设摊出售风筝。他们多是印年画的艺人,冬天印年画,过了正月便开始扎制风筝,以人物风筝居多,半印半画,色彩对比强烈,风格比较粗犷,因价廉物美,受到儿童们的欢迎。

从前,在江浙的许多地方,待正月的灯节一“落灯”(一般正月十五上灯,正月十八落灯),风筝就陆续放飞了,清明节前是高潮,过了清明节才逐渐收场。到了立夏时,所有的风筝都收了起来。因为到了清明以后,田里的生活忙了起来,而且风力、风向也不再适合放风筝了。

江浙一带流传的风筝有大有小,玩大型风筝要兴师动众,是大人们的事,儿童们限于财力和体力,多放一些小型的风筝。最常见、最简单的一种是“瓦片”(与北方的“屁帘儿”相似),有些地区又叫“二百五”,大概是因为它在空中总是摇摆不定,显得憨头憨脑而得名的。这种风筝的制作非常简单,取尺把长的三根竹篾,扎成“干”字型,糊上方形的白油光纸后,用黑墨或彩色抹上几笔,再在两个下角粘上两条约1.6厘米宽、1.3~1.7米长的尾巴,穿好中线,但可以放飞了。

江浙一带流传的小型风筝,常见的有鹰、燕、蜈蚣、蝴蝶、金鱼、仙佛、美人等。这类风筝以苏北如皋的出品最为有名。清代《如皋志》载:“风鸢出如皋,自草、虫、鱼、鸟以及仙佛无巧不具,有一排九雁十三雁者,可折叠藏之。”以此观之,当年如皋风筝不但形式多样,而且独具特色。其主要特点为结构精巧、色彩明快、应物象形。这些风筝,多出自“扎库匠”(指专门从事彩扎绘事的民间艺人)之手。清末民初有一位叫石紫寿的艺人,专门扎制各种造型灯和风筝。他的风筝在市面上不易买到,多被外地人定购去了,即使有卖的,售价也要比其他艺人的高。他扎制的老鹰风筝,只要在鹰嘴上牵一根绳子便能上天盘旋,像活鹰似的,使观者真假难辨;他扎的人物风筝,如“孙悟空”、“天女散花”、“美人打伞”、“金刚力士”等,上天后能稳稳地“站”住。已故艺人钱挂亭,对于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无不精通,制作独线风筝更是他的绝招。

大型风筝最常见的有“六角”、“八角”、“大蝴蝶”、“大金鱼”、“蜈蚣”等等。在苏州、常熟、昆山、东台、大丰、南通一带的农村中,人们爱放一种载有葫芦的风筝,而以南通农村最为普遍。他们扎制的大型风筝富有特色,其中“六角”、“八角”风筝因其造型像一块板子,因此在当地又叫“板鹞”。这种风筝一般长2~3米,大者有4米的,用细竹竿和布扎制而成。一只约2.6米的板鹞,加上装饰物,总重量只有9千克。板鹞风筝的装饰多采用工笔重彩技法、喜用红、黑、青、紫色,以造成强烈的对比,图案内容有“八仙”、“凤戏牡丹”、“三国故事”等。这类图案的绘制多出自库匠之手。风筝上还装上了大小不一的哨子,数量可多达数千。哨子的材料有栗壳、桂圆壳、白果壳、鹅毛管、葫芦、竹子等。一般以葫芦哨和竹哨为多。葫芦哨又叫“嗡声”、“得子”,在同一只风筝上,“得子”总是略小于“嗡声”,通常是一只“嗡声”配上两只“得子”算一组,作为低音部配置在风筝上。最大的“嗡声”有笆斗那么大,可盛放20~25千克的大米,两侧的“得子”也比腰鼓大出许多。由于天然的葫芦不容易长得很大,所以“嗡声”越大越珍贵。解放前,有两个地主为一个名叫“黑叫驴”的“嗡声”大打出手。后来,得到“黑叫驴”的地主拿出40担大米才算平息了这场风波。竹哨多采用苏北如东县的“潮桥口”,这种哨口分量轻,音量大,音色纯,规格全。制作这种哨口要选上好的青竹,锯成一段段的,将竹肉掏出,直到手能捏动而又不裂为止,然后将用硬木制成的“口”用松香粘上。可单只使用,也可数只配成一组。

板鹞的放飞要选择风力、风向,有时地面的风不好,但高空风很好也可放飞。10几名年轻力壮、腿脚灵巧的小伙子逆着风向,间隔10~15米远排一个人。风筝放飞时要在有经验的老者指挥下,拉第1把的人使劲奔跑,把风筝拉到杨树顶高时,力气已经几乎用尽,应赶快脱手;拉第2把的人必须接着奋力奔跑,才能把风筝拉到3~4层楼高,然后是第3把、第4把……直到把几百米胳膊粗的麻绳放完。这时,风筝在强大均匀的高空风的吹动下,两条草绳编成的尾巴像剪刀一样伸得笔直,一动不动,上千只葫芦、竹哨迎风发出雄浑和谐的声音。这时人们把麻绳系在一棵大树上,尽情观赏。这种风筝的竞赛是比试风筝飞行时的稳定程度和哨音响亮程度的。

扬州的风筝多出自泥水匠之手。每年冬季,是建房的淡季,泥水匠们便去杂货店趸批些纸张,然后开始扎制彩灯;到灯节过后,再扎制风筝出售。这些风筝制作简单,风格粗犷,蒙面多用五颜六色的色纸,放飞在空中时十分好看。在南京六合等地,到清明时,也是“踏青郊外,小儿放纸鸢”,盛况空前。

在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点——徐州,放风筝也是一项极为普及的娱乐活动。城乡的各行各业,都有扎、放风筝的高手。如杨鹤鸣,自幼随祖父和父亲扎、放风筝,学会了扎制风筝的技艺,后来他又自学了工笔绘画的技法,因此他扎的风筝甚为精妙。风筝的骨架均用青篾,绑扎严实,用棉纸裱贴,做工精细,色彩艳丽而不失雅致。放时“起”得高,“站”得稳,一般放1000多米高不成问题。在他的影响下,3个儿子和儿媳也都喜爱扎制风筝,可以说是风筝之家了。

上海自清代末年成为商埠以来,经济和城市建设大为发展,城里房屋密集,放风筝的人们,除兴致高的到郊外放飞,许多人都就近在城里的花园、公园等空地上放飞。清末著名画家吴友如《海国丛谈图》第6集上册中的一幅“风筝会”,即描绘了上海张园春日放风筝的情形。该画题记曰:“纸鸢俗谓之风筝,虽属戏具,而实有测量里道、传递信息之用。按《观诚斋杂记》韩信约陈豨从中起,乃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穿地入宫中。宋·李元《独异志》梁太清三年,侯景围台城,远不通,问简文,乃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侯景谋臣王伟曰,此纸鸢所至,即以事达外射之,及堕地化为鸟飞入空中。方今国家承平剪纸裁筠只供儿童嬉戏之用,每当艳阳天气,清风习习,平原芳草间,三五成群,竞相征逐洵足乐也。乃阅申报,忽载有风筝肇衅一则,而前鼓曰先有风筝雅会一则,盖沪上张氏味莼园中多隙地,时有孩童入放风筝,故园主人拟设一风筝会,藉以招徕裙履逐队遨游也。”当年在张园举办的风筝会也许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风筝会了。

在温州地区,素有放风筝的传统。近年来,这种活动尤盛。在许多风筝中,以民间艺人刘永生扎制的风筝最为引人注目。刘永生是当地的扎风筝的好手,小时候,在父亲的影响和指导下,对风筝艺术产生了浑厚的兴趣。由于他心灵手巧,刻苦钻研,很快就掌握了制作象征风筝的工艺。他扎制的蝴蝶、鲤鱼、蜻蜓、蜈蚣等10多个品类的风筝,受到众人的好评,很快就成为当地扎制风筝的名手。1984年,他在他儿子的帮助下,扎制了一条长龙风筝,放飞时能够摇首摆尾,生动地表现了龙的神态。

在我国南方的广东、福建一带,由于季节风的关系,放风筝的活动多是在秋高气爽的时节进行的。清代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事语》载广州农历九月:“九月载花糕萸酒,登五层楼、双塔,放响弓鹞。”由此看来,放风筝又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一项内容了。平时也有在五六月间放风筝的,主要视风力而定。广东的风筝在造型和结构上以简洁见长,蒙在骨架上的多是白楚纸(一种含棉料较多的纸),装饰纯朴大方。一般的风筝,基本上都是两翼一竿一弓,羽广33厘米,竿长100厘米,弓长66厘米,弓弦为竹根片或薄铜片,放飞时,发出一种清和之声。在广东的阳江地区,农历九月九日实际上是当地民间的风筝节。到这一天,在近郊的北顶山上,人们穿着新衣服,手执各色风筝,迎着和风放飞,除了常见的蝴蝶、飞燕、蜻蜓等外,还有当地独有的墨鱼、对虾风筝,也有放飞人物风筝的。

放风筝在广东极为普及,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广东粤剧《搜书院》中的男女主人公便是因拾风筝才认识的。在民间风行着风筝游戏,是将风筝放上天后,用自己的风筝线去割断别人的风筝线,使别人的风筝坠地。因此在放风筝的季节里,几乎每一处放风筝的地方都有一些风筝大王在天上摆擂台,每天总有许多风筝从天上掉下来,在这种场合,再漂亮的风筝也不堪一击。为胜利者所夸耀的就不再是风筝,而是风筝线了。这种风筝线,又叫玻璃线,即在普通线上涂上天然树脂,粘上玻璃屑而成。玻璃线是很锋利的,因此在放飞时要多加小心。风筝大战的游戏,激烈紧张,令观者激动不已。据说一些放飞精美风筝的香港人一看到广东人来放飞,便赶紧收拾好自己的风筝另找地方去了。

在福建,也有重阳日放风筝的习惯,吴友如“纸鸢遣兴”一题曰:“闽中风俗,重阳日都人士女,每在乌异山、于山、屏山上,竞放风筝以为乐”。而在海边,放风筝则多在春秋二季进行,风筝的题材多以水族生物为主。

20世纪60年代,海边的渔民还利用风筝向海峡对面的同胞发送宣传品、慰问品和节日礼品。

“九月九,风筝满天哮。”在台湾,每到秋季,青少年们成群结队地在野外放风筝,极富诗情画意。

19世纪,在台湾传教的外国传教士马偕称赞说,台湾的纸鸢比在西洋所见的更为精巧。台湾风筝相传是明代时由福建等沿海地区传过去的。最常见的风筝是小孩子自己以纸糊的“放屎纸”。

在店铺中,还有一种制作简单的轻便风筝——“王仔风筝”,价廉物美,玩后可丢弃。对放风筝有兴趣者,一般都自己制作风筝,有飞机、鸟禽、鱼类、蝴蝶、蚱蜢、几何形、八仙、蜈蚣等。风筝的放飞,多在晴天而有风的傍晚,有个人放的,也有组成风筝赛会的。

最有趣味、最吸引人的是“风筝相咬”的游戏。风筝相咬即斗风筝。大风筝为了独占天空,常欲压小风筝,而小风筝也不甘示弱,趁大风筝不备时,以突然袭击的方法截断大风筝的尾巴,或死死缠住大风筝,要掉就一齐掉下来。更有甚者,在自己的风筝上装上刀片,趁着强风冲到大风筝的拉绳上,将线割断,断线风筝便很快落地。落地风筝常被小孩们抢夺得稀烂,因有的是花了大本钱制作的,所以俗语说:“风筝断了线,家财去一半。”

在云南、西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有风筝流传。在云南的傣族地区,常在四五月份放风筝。风筝多扎成鸟禽形状,装饰简洁,艳而不俗。西藏的风筝则多为几何型风筝,形状不大,造型、结构、装饰也极为简单,据说是跟随文成公主进藏的工匠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