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44986000000045

第45章 培养孩子交往能力

§§6 如何培养会交往的孩子

还在萍萍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定期约她的小朋友来家做客;有时,妈妈也带萍萍到小朋友家里玩。每次家里来了小客人,妈妈都要精心策划玩的内容,不但准备了孩子们爱吃的水果和点心,还和他们精心编排文艺小节目,每人轮流当节目主持人和小演员,每人表演一个节目就会得到自己喜欢的食品。开始表演时,有的小朋友还有点怯场,妈妈就鼓励萍萍带头先表演,看到萍萍一首歌唱下来引起大家的热烈鼓掌时,怯场的小朋友也来了精神。有时,还来一场画画比赛,妈妈先出一个题目,每人画一张,等他们画完以后,妈妈再指出谁画得好,好在哪里,然后让他们合作画一张最好的。这样的活动让萍萍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她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进了中学,萍萍更是注重和同学们的团结合作。这时,萍萍已是一班之长,她带领全班同学把班内的元旦文艺晚会、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搞得有声有色。寒暑假,萍萍又会组织几个要好的同学去拜访老师,和老师畅谈学习、人生,这又让萍萍学会了和老师交朋友。如今,上高中的萍萍不仅学习优秀,更是学校各项活动的积极分子。

交往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从出生开始,孩子就有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最初,他是与父母、亲人交往,通过与亲人的爱抚,眼神、手势的交流,使他开始认识并喜欢上周围的世界与人,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交流天空,于是就有了与同伴及其他成人的交往。

然而,现在有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交往能力差,见到一位熟人,总要家长提醒了,才会打个招呼,分别时,也要家长提醒了,才会说声再见,不那么懂事、合群,嘴也不“甜”。还有些孩子,他们入园、入学后,难以适应群体生活,别的小朋友都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呼朋引伴地玩,可这些孩子却孤零零地一个人,不知怎么才能进入这个群体;或者,已经结交了一些玩伴,却由于交往方式的失误,不是与其他人打架、争吵,就是畏缩、惧怕,最终被这个群体所抛弃。

这样的孩子,适应能力普遍发展较缓慢。如果不及时辅导,会逐渐养成孤僻、内向、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没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泼气息。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做事非常认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钻进“牛角尖”的性格。而这些都对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中的发展不利。

一、孩子不擅交往的原因

孩子之所以不擅长与人交往,除了个性原因,更多是家长的原因。

1.交往失败的经历

有些孩子由于有过负面的交往经历,比如被同伴欺负过,而不愿意再与同伴交往。他们采取回避的方法,目的在于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2.孩子个性原因

有些孩子由于受遗传或自身个性特点影响,比较内向,不愿与人打交道,而只喜欢与物打交道。

3.家长过于严厉

一些家长缺少教子经验,表现得过于严格,希望孩子尽快进步。在这种压力下,孩子的表现已是一种畸形。孩子每天惊恐于自己如何做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性格自然会趋于内向,不擅言谈。

4.家庭过度关心

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过度,事事代为安排,也是孩子不擅交往的重要原因之一。孩子有什么事时,家长事无巨细,什么都预先为孩子想到。往往是孩子想到的事情,没等他开口,就已经为他送到手边、嘴边,根本无须开口请求。在这种呵护下,孩子自然不愿与人交流。

5.父母一味代劳

例如,家长带孩子出门时,遇到熟人,家长往往会抢先一步催促孩子:“这是小王阿姨,快向王阿姨问好。”“这是张叔叔,问张叔叔好。”这种情形多了,孩子会感到难堪并产生依赖心理,认为一切都有家长安排,自己当然也就无需思考,像吊线木偶一样无法真正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二、怎样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为了保证孩子具有良好的素质,家庭应重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在以下方面多做工作:

1.正确认识孩子的交往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一起玩是毫无意义的消磨时间,于是阻止孩子出去找朋友玩,减少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们一起游戏的重要意义,应该知道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学习合作、互助,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因此,家长要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闲暇时,要多带孩子到公园、小区的绿地或亲戚朋友家去玩,鼓励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多与他人交往,可以让孩子邀请伙伴来作客,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到别人家作客,为孩子的交往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自主自由的环境。

2.消除孩子的交往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个体的归属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则会造成“归属焦虑”,致使个体情绪低落、焦躁不安,久而久之会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严重的还会造成“自闭症”的产生。而这种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的通常是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家庭社会背景不太好的学生,他们往往性格内向、孤僻、偏执、暴躁,在班级人际交往中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对于那些具有“交往障碍”的孩子,若是能够得到同伴的认同、集体的接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其归属需要,改善其交往状况。因此,家长要配合老师使这些具有“交往障碍”的孩子树立起人际交往的信心,消除他们的顾虑,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的长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中去,使他们拥有更多热情活泼的小伙伴。

3.及时对孩子“心理断乳”

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各种需要几乎是无条件满足,而且总有人陪孩子游戏。当孩子总有人陪伴在身边时,他们难以产生找同伴游戏的动机。还有些孩子只愿意与成人交往,是因为成人总让着他,与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协调、商量,甚至还要想办法解决冲突,为了“省事”,他宁可与成人交往。对于这类孩子,家长应及早对其进行“心理断乳”。也就是说,家庭不应以孩子为中心,而应“人人平等”。当孩子长到3岁左右,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就应给他一个简单的时间表,让他明白,家庭成员有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各自工作、休闲的时候,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干扰。孩子“心理断乳”的及早进行,不仅有助于他们产生同伴交往的动机,而且是促进其独立性发展的“关键策略”。实践证明,及早进行“心理断乳”,也有助于缩短孩子刚入幼儿园时产生的“分离焦虑”时间。

4.克服孩子“自我中心”行为

“自我中心”是孩子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自我中心”的影响,孩子的行为大多从“利己”的观点出发,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的,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有些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不愿意把自己喜欢的玩具给同伴,总希望别人都听他的,好拔尖,总要独占“好事”……这种孩子由于其行为不符合“游戏规则”而常常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其实,对这类孩子的教育使用“自然结果法”就很好。即:当孩子由于自己的行为而不受欢迎时,家长再及时介入,在孩子感到最“痛”的时候帮助他找出原因及对策。孩子的“乐群性”使他们这时很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轮流、分享、协商等都是孩子应该学习的重要的社交技能,或曰“游戏规则”。在交往过程中,要让孩子逐渐习得这些技能从而逐渐成为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