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44986000000029

第29章 给孩子自立的机会

中日两国的教育家曾联合举办了一次夏令营活动,其中有一个项目是5公里徒步。孩子的后面有一辆大客车,如果谁走不下来,可以无条件上后面的大客车。走到中途,突然下起了大雨。有的孩子就坚持不住了,陆陆续续上了后面的大客车。好不容易到了终点,当家长们打开大客车的车门时发现,从车上下来的全都是中国的孩子,没有一个日本孩子。

这是为什么?难道中国孩子有问题吗?恐怕不是,是中国的父母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事后,日本的教育家评论:“中国人,你们这一代不是我们的对手。”中国的教育家也不无忧虑地说:“日本式的教育,是在培养狼;而中国的家庭教育,是在培养性格温善的羊。”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能够自己想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一句话,给孩子创造自立的机会。”生活中,有些孩子年龄虽然不大,却很自觉。例如:早上自己按时起床;自己上学;放学回家,自己抓紧时间做作业……如果向这些家长求教,你一定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主性,给孩子自立的机会。他们的教育经验,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

一、呵护孩子的自立表现

孩子在1.5~2岁时,自立的倾向就表现得很明显。如在喂饭时,他常把饭勺抢在手中,自己试着使用;走路时反对别人拉着走,下楼梯时也会拒绝大人的帮助。以后逐渐会自己试着穿衣、穿鞋。有时他做不好这些动作,当大人要帮他时,他会立即推开大人的手,这就是孩子最初的自立性的体现,说明孩子有自己去完成某些事情的愿望。孩子长到4~5岁,不但行动灵活了,自立性也明显增强,多数都根据自己的主张行动。

家长对孩子的自立性表现,应当给予保护和支持,使其得到早期开发,这有利于将来儿童的智力、社会能力的发展。但是,有许多家长对孩子自主性的最初表现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孩子的这种表现是“淘气”、“任性”,有意耽误大人的时间。这样自然挫伤和压抑了孩子自主性的发展,是非常错误的。

如果家长对孩子一味包办代替,其结果会使孩子什么都不会干,进而形成依赖性。从智力方面讲,自主性差的人遇事依赖别人,拿不定主意,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及创造能力。由于懒惰,他们不愿自己动手做事,思维能力发展受到了限制。在性格上,他们又表现为意志软弱,胆小怕事,缺乏独立克服困难和吃苦耐劳的能力。上学后,他们也会缺少竞争意识和刻苦钻研、努力进取的精神。

二、  以下条件的创造,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自主性。在具体实践中,家长要不断和孩子进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励孩子,评价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务,使他们不断进步。

1.给孩子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一些家长怕孩子选择错误,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可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因此,家长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2.给孩子目标

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性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样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有一个孩子特别爱玩泥,而且能捏出一些花样来。于是家长主动给孩子买了各种各样的泥塑和橡皮泥,对孩子说:“你要玩就好好学、好好捏、好好练,要有新点子。”在家长的鼓励下,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不久就能轻松捏出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3.给孩子空间

幼小的孩子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生活。然而,有的家长却迟迟不愿把孩子放下来。有个孩子上小学二年级了,妈妈送他上学时还要背着他走,直到离学校几十米远的地方,因为怕老师看见,才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来……如此呵护,孩子的自主性从何谈起呢?所以,家长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当主人。

4.给孩子时间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便包办代替。试想,如果大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了。如果每天给孩子一段他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做他愿意做的事。长此以往,孩子便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时间。

5.给孩子问题

孩子提出问题,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想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自主性。

6.给孩子条件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采取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有一位母亲看到5岁的孩子对洗碗感兴趣,就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去洗碗了。

7.给孩子机遇

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机遇就会和你擦肩而过。家长的任务应该是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自己去抓住,培养孩子善于抓住机遇、参与公平竞争的能力。

8.给孩子困难

生活在穷困家庭的孩子,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长应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解决;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也要求他自己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能力和意志。

9.给孩子对手

为了让孩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必须让孩子从小既学会合作,又学会竞争,可以经常在他的身边树立一个友好的竞争对手。有一个学生学习差,某学期在班上竟成了倒数第一名。父母一再鼓励孩子不要灰心,要敢于和别人竞争,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点的孩子比,只要努力,赶上他没问题。在孩子取得胜利之后,父母又启发他寻找新的竞争对手,开始新一轮的暗中较量……

10.给孩子冲突

和成年人一样,孩子在一起也难免有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遇到的诸如人际交往之间的矛盾时,家长应鼓励孩子去面对它,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回避它,更不宜动辄由家长替孩子解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