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服从:优秀员工必备的职业精神
44970000000026

第26章 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

当你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的时候,你就会自觉地把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工作联系起来,你就会感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并且从中可以感受到使命感和成就感,从而彻底改变浑浑噩噩的工作态度。而且,热忱还具有感染力。当一个热情的人出现时,其他人就很难再无动于衷保持冷漠。一群热忱的人组成的团队的能量将是无穷的。

皮尔·卡丹曾经对他的员工说:“如果你能真正地钉好一枚纽扣,这应该比你缝制出一件粗制的衣服更有价值。”更深一层地理解这句话应该是:行使自己的工作职能,无论自己的工作是什么,重要的是你是否做好了你的工作。

对于员工来说,如果没有敬业精神,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这也阻碍他们潜力的发挥。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职能,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生存的机会,就等于在可以自由通行的路上自设路障,摔跤绊倒的也只能是自己。

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想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出色,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但遗憾的是,很多员工的想法恰恰与此相反,他们认为公司是老板的,自己只是一个打工人员,没必要累死累活地替别人工作。

有些人不把工作当回事,不但表现不积极,连犯错也不在乎,他心里总是想反正混一口饭吃,总是采取一种应变的态度——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这种人让人看不惯,可是他每天准时上下班,对人又客气得要命,让人抓不到他的小辫子。这种人自己好像过得很舒服,其实别人早在心底把他看轻了。

比利时有一部著名的基督受难舞台剧,演员辛齐格几年如一日在剧中扮演受难的耶稣,他高超的演技与忘我的境界常常让观众不觉得是在看演出,而似乎像真的看到了台上再生的耶稣。

一天,一对远道而来的夫妇在演出结束之后来到后台,他们想见见扮演耶稣的演员辛齐格,并合影留念。合完影后丈夫一回头看见了靠在旁边的巨大的木头十字架,这正是辛齐格在舞台上背负的那个道具。丈夫一时兴起,对一旁的妻子说:“你帮我照一张我背负十字架的相吧。”于是,他走过去想把十字架拿起来放到自己的背上,但他费尽了全力十字架仍纹丝未动,这时他才发现那个十字架根本不是道具,而是一个真正橡木做成的沉重的十字架。在使尽了全力之后,他不得不气喘吁吁地放弃了。他站起身,一边抹去额头的汗水,一边对辛齐格说:“道具不是假的吗?你为什么要每天都扛着这么重的东西演出呢?”辛齐格说:“如果感觉不到十字架的重量,我就演不好这个角色。在舞台上扮演耶稣是我的职业,和道具没有关系。”

这个故事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职场中没有道具,你要做好你的工作,就必须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做事就一定做到位,负责就要负到底!

每个职员都应该做到:做事做到位,负责负到底。无论你充当什么角色,只要能把自己的岗位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就是到位。作为职员,无论你其他方面如何,工作业绩是首要的。只有把工作做好,个人才能有所发展。

如果公司的每个员工都能主动分担责任,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公司?公司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生命体,如同人体需要全身的每一个器官正常运转一样,公司也需要每个职员都把责任固定在自己身上,而不是遇到麻烦就一推了之。

工作不到位自然就是缺位,这里就有一个对缺位现象进行描述的案例。

一位实习生到一家钢铁公司工作还不到一个月,就发现很多炼铁的矿石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冶炼,一些矿石中还残留没有被冶炼好的铁。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公司会有很大的损失。于是他找到了负责技术的工程师,对工程师说了他看到的问题。工程师很自信地说:“我们的技术是世界上一流的,不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

实习生拿着没有冶炼好的矿石找到了公司负责技术的总工程师,反映了他看到的事实。总工程师认真地听过后,出于职业的敏感说道:“看来是出问题了,怎么没有人向我反映?”总工程师召集负责技术的工程师来到车间,果然发现了一些冶炼并不充分的矿石。经过检查发现,原来是监测机器的某个零件出现了问题,导致了冶炼的不充分。其实,这件事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有员工做事不到位。

公司的总经理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不但奖励了实习生,还晋升他为负责技术监督的工程师。总经理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公司并不缺少工程师,但缺少的是工作到位的工程师。这么多工程师就没有一个人发现问题,而当有人提出了问题,他们还不以为然!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人才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真正工作到位的人才。”

一个人一时的尽职尽责很容易做到,要做到在工作中始终如一,能将尽职尽责当做一种习惯却是难能可贵的。《纽约时报》上有一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在欧洲手工业时代,一个专打铜锣的铺子里的工匠师傅已近七十岁了,还每天坚持掌锤。每到打锣心的时候,老工匠就会使足力气打下最后的一锤。原来,锣心的一锤与周边的锤法都不一样,锣心以外的每一锤都只是准备,最后的一锤才是定音的,或清脆悠扬,或雄浑洪亮,都因这一锤而定。这一锤要打得不轻不重,恰到好处,打好了,就是好锣,否则,这只锣就报废了。不论多么优质的铜材,不论剪裁的尺寸多么合理,也不论一开始打了多少锤,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恰到好处的最后一锤才是一只锣制造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