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城市英雄
44958200000053

第53章 一座城市的百年纪念(3)

57.纪念中山成主题

1925年孙中山去世是一个转折点,武汉对辛亥革命的城市纪念开始由群体集中到领袖,由事件纪念转为人物纪念。

当年3月,武昌各团体追悼孙中山大会筹备处正式成立,办公地点设在国立武昌大学;国民党临时省党部在武汉中学举行公祭孙中山大会,陈潭秋发表了讲话;武汉各团体在武昌烈士祠举行追悼大会,到会者有各团体及70余所学校代表。4月8日,全省追悼孙中山大会在武昌首义公园举行,到会者3万余人。

1926年3月12日武汉各界民众6000余人在首义公园举行纪念孙中山逝世一周年大会。“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与纪念堂两年后在该园内建起。1929年6月1日,武汉各界在首义公园举行孙中山奉安典礼,新建的武汉大学由文学院院长闻一多撰写了260字祭文,“……滔滔江汉,载缵武功,辛亥首义,遐迩夷同……”囊括了孙氏一生的煌煌大业,最后以在首义之地建成武汉大学以告慰总理在天之灵作结。

1927年“4·12”政变之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从此正式开始了其在大陆的统治。为证明自己是中华民国的正统,他从政治上标榜是孙中山的继承者,开始全国范围的“尊孙”。1928年,汉口市第一公园改为汉口中山公园。规划园内建孙中山铜像、国耻纪念亭、纪念图书馆,将人工湖定名为“大同湖”、堆山改名香山及将桥梁、道路分别命名为“民族”、“民权”、“平等”、“博爱”等。后中山公园建起的是蒋介石骑马铜像,这威武的铜像在日寇入侵时被毁,同时被毁的还有总理纪念碑等。另有总理纪念亭和总理纪念堂、五权堂,均不存。同年,湖北省府在武昌为灵柩从利川迎归武汉的蔡济民举行公葬。追悼会后,蔡济民被安葬于武昌卓刀泉伏虎山的右侧。

1931年是辛亥革命20周年,武汉虽然遭遇特大水灾,在那前后政府仍在筹划并进行纪念性建设。最为浩大的工程是修建位于武昌、汉口的孙中山铜像和黄兴铜像。原来,1927年大革命时期,武汉国民政府设在汉口南洋大楼。3月10召开了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会期七天。适逢3月12日为孙中山逝世两周年,大会决定休会一天,由各委员分赴武阳夏三镇参加民众纪念活动,当时与会的国共两党领导人提出在武汉塑造孙中山铜像。1931年8月,孙中山铜像矗立在湖北军政府旧址红楼大门口,它通高6.1米,其中像高2.32米。铜像的基座正面原镌刻着“精神不死”四字,另外3面均刻有“像赞”。

孙中山的另一尊铜像在汉口三民路口。1930年代是武汉“民国建筑”的鼎盛期,那时汉口也在大拆大建,将民族路、民权路与三民路交界处的一座“沧海茶楼”拆除,开辟一个直径60米的大圆圈,定名为“中园”,俗称“六渡桥磨盘”。整个工程完工的1933年6月1日,时任市长吴国桢主持揭幕典礼,上面有其撰稿的二百七十六字《像赞和序》。民族路、民权路和民生路是汉口民国建筑典型街区,孙中山铜像屹立三岔路口,十分突出。从此“铜人像”一词广为民间使用,成为汉口六渡桥繁华地带的代称,也偶尔被民间借用代指那些呆板或站着不动的人。

这两尊孙中山铜像基座上的文字,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皆被磨平,说明那时大陆有一股贬毁中山先生之歪风。后来只在基座正面新刻了“孙中山先生之像”7字包括国民党党徽,那些像赞文字并没有恢复。

与孙中山比肩的黄兴,其铜像也于1933年落成于蛇山奥略楼的东边。1955年因修长江大桥该铜像被移到了“辛亥首义纪念坊”后面的蛇山半坡上。1985年10月,有关方面按黄兴之婿薛君度的提议,将黄兴铜像迁移到了汉阳龟山。黄兴铜像正面花环中央的大理石上原来镌刻着“先烈黄公克强之像”,被改成了“黄兴先生之像”。基座另外3面刻着《黄克强先生像赞并叙》,前两面记述了黄兴的历史功绩,以及为什么在他“讲业视师之地”建立铜像的原因与经过。第三面文尾落款却不知何时全被磨平,留下一块不为人知的空白。据从历史图片悉知,这是一个包括蒋中正、何应钦、张群在内的73人大名单,集中了一时精英和盖世英雄,不知是否创下了世界纪念碑署名之最,足见时人对黄兴追怀之隆重。

八年抗战期间有关辛亥革命纪念活动较少见诸资料。惟有武汉沦陷前的1938年7月,日知会丙午之狱的幸存者张难先、梁钟汉、殷子衡和陪同欧几罗来演讲过的吴昆,结伴来寻故地,在日知会旧址崇福山文华书院(后三十三中)作撤离前的最后凭吊。欧阳瑞骅撰文:“……顾吾党不以此稍挫其志,立会结社,赓续不绝,浸淫漫衍,推而弥广,其蒂愈固。逮辛亥八月,乃蒇全功。故曰日知会者,武昌革命之源泉也……”由张难先事书法,此碑后来不知去向,仅存拓片。

居正1944年在《中央日报》发表双十纪念文章,“胪列事实”,备述武昌起义前因后果。他1946年更谱写《国庆·齐天乐》六章刊载于《申报》,以文学笔法记载武昌首义关节地点抱冰堂、起义门、昙华林、黄土坡、黄鹤楼、楚望台的史事。同年《申报》访问两位首义人物,武昌首义历史在喻育之、李春萱的口中娓娓道出。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着租界的全部收回,汉口出现了一轮改名高潮,一些街名换成了抗战将领英名。胜利街经岳飞街至中山大道的原巴黎街更名为黄兴路;黄陂路改为黎黄陂路。

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双十节”十分隆重。据台湾的资料介绍:民国三十五年国庆,在武昌阅马厂举行抗战胜利后之第二次庆祝大会。到会者全市大中小学生、各机关团体民众将近十万人,广大阅马厂已无隙地。阅马厂成为中华民国第一广场,各校社团之旗帜,随风飘扬,五光十色。主席台依国父铜像架设,俨若国父立于正中。辛亥首义同志五百余人,左胸佩戴双十节纪念章及黄色绫质“缔造中华”襟章,英勇之态,不减当年。大会由省政府万耀煌主席任总主席,行礼后,赠辛亥首义同志会“功在党国”匾额一方,旋致开会词,勉全省同胞,本辛亥首义精神,一致努力,来建设新湖北、新中国,以完成国民革命。继由万主席亲自破土举行辛亥首义拜将台之奠基典礼。继是十万人列队大游行,自阅马厂出发,经武昌路出胡林翼路,转中正路至中正桥解散。万主席率队徒步进行,并以主席汽车让予年高同志孔先生等乘坐,武汉政治领袖率队游行者,此为第一次。沿街爆竹之声震耳,市民欢呼若狂。游行之队首,由省党部绘制一丈二尺高一丈宽之国父总裁两像前导,继为辛亥首义同志、各校学生、军警民众团队,后为各机关彩车十余辆徐徐随行,先行队伍虽已抵达中正桥畔,而阅马厂之队伍尚有未出发者。沿途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其情况之热烈,为元年以后最盛大之国庆集会。

好事成双,汉口这边同样热闹。上午八时,武汉行辕程潜主任、各机关法团首长,按时趋赴六大堆,祭奠辛亥首义阵亡同志。上午九时在中山公园大操场举行庆祝大会,共约五六万人。下午二时,辛亥首义同志会理事监事在慈善会后西方堆举行先烈公祭。“晚上省会与汉市分别举行提灯大会并放焰火,热烈情形,视昼间有加。于此足征武汉对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已有显著之进步矣。”

58.首义文化再彰显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武汉首义文化建设少有建树。

武汉修建长江大桥给龟蛇二山及周边带来很大的变化。当时的设计方案中,决定保护阅马场的红楼,把位于蛇山南麓的首义公园迁到东头,把位于汉阳龟山西南麓的补乾亭的“辛亥铁血将士公墓”迁至汉阳扁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