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新技术·如何生态养殖泥鳅
44848300000027

第27章 人工繁殖泥鳅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在进行人工繁殖泥鳅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种鳅选择时,雌鳅最好选择体重为80~150克,体长20~25厘米;雄鳅最好体重为40~80克,体长15~20厘米的个体,而且均应为体质健壮、发育良好的亲本。若条件有限,亲本体长也应在12厘米以上,体重在15克以上。选择时从泥鳅的背部向下观察,看见腹部是白色的,即是发育良好的标志。但腹部两侧出现了白斑点的是已产完卵的鱼,不能选用。泥鳅的体长和怀卵量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体长8厘米的怀卵量约2000粒,体长10厘米的怀卵量约7000粒,20厘米的卵量可达24000粒。

(2)泥鳅人工繁殖用的雌雄种鳅最好为产卵期捕获不久的天然泥鳅,亲本均不宜长期蓄养。若需长期使用种鳅必须蓄养,则需经过一定的处理。

(3)采用人工催产繁殖,以4月中旬至5月中旬、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卵质最好。在晴天水温较高时,按第一点所述的标准选择人工繁殖用的亲鳅。

(4)注射部位以背部肌肉注射为好,若采用腹腔注射,亲鳅成活率会降低。

(5)在人工授精前,应准备好用棕片或杨柳根做成的鱼巢和其他受精所需的用具。预先把授精用的工具清洗干净,放在阴凉处。授精操作不要在太阳底下进行,以免杀伤卵子和精子。

(6)泥鳅的卵,黏着力不强,受振动就会分离,然后互相黏着或成块,因此如在室外使用孵化水槽,要防止因风而引起水面波动致使卵掉落。为了能顺利地孵化出雏鱼,重要的是孵化用水不受污染,因此需将不好的卵及时用虹吸管除去。不好的卵在受精8~20小时而变白逐渐发霉。这些不好的卵如果黏在受精卵上,有时会使受精卵因缺氧而死亡。

(7)换水时不要出现急剧的水温变化,预先准备好装满水的水槽,可使孵化更顺利和安全。

(8)流水式水槽有时出现水霉,损害发育中的卵。可用亚甲蓝10克与10升水配成溶液滴在孵化槽中,使其浓度在l/(20万~50万)的范围,以防止水霉发生。

(9)孵化适宜水温是20℃~28℃,最适宜的温度是23℃左右。在泥鳅卵的孵化中,如果温度太高,孵化所需的时间会缩短,但孵化率会降低。在夏季受阳光直射的孵化槽,水温会超过28℃,因而需遮挡日光。孵化水温会影响孵化出来的雏鱼的大小,在20℃左右水温孵化的雏鱼肌节数多,体长亦大。

过高或过低的水温,会使孵化出来的雏鱼体形小。受精到孵化的温差大,也会使雏鱼体形变小。孵化率最高时的水温是25℃,孵化雏鱼体型最大时的水温是20℃。因此最适宜的孵化水温是2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