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孔子的故事
4316700000050

第50章 耳顺之年(2)

孔子说,读书人既然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却对穿不好吃不好感到羞耻,这样的人不足以与他商议大事。古人也有“安贫乐道”的说法,就是把精神的、理想的追求看得比物质追求更重要。孔子曾发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等慨叹,强调的是同一个意思。今天的社会,可追求的物质生活很丰富,如无真理的追求, 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过分强调物质,很容易成为物质享受的俘虏。

二、岂配行礼

孔子和弟子们一行在陈国时,楚国攻占陈国,陈国的西城门被打坏了。楚国叫陈国被俘的人去修筑它。

孔子和弟子们驾着车经过这里。子贡等弟子在穿越城门时从座上站起,两手扒在车子前面的横木上。古人叫这横木为“轼”。按礼的规定,经过城门需要“伏轼”以表示礼敬。

子贡看老师孔子坐在车上一动不动,感到很奇怪:老师怎么连这个礼都不知道?是忘了吗?

于是子贡拉住马缰绳,把车子停了下来,问孔子说:“按礼的规定,城门这儿只要有三个人就当下车,有两个人就要伏轼,现在陈国修城门有这么多人,先生没带我们下车,竟连站也不站,轼也不伏,这是为什么?”

孔子十分难过地说:“国家破亡,这些人好像不知道,这是多么愚蠢啊!他们要是知道,却不与楚国抗争,这对国家多么不忠啊!假如他们抗争了,却不能为国而死,便称不上勇敢。修城门的人虽然多,上面三样他们连一样称不上。对待这样一群人,还值得我伏轼行礼吗?”

【子曰】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

【启示】

孔子说,人活着要正直,不可为侥幸求生而忘记了正直。人生要有追求,有原则。比如做国民就要知荣辱,知荣辱就要有所行动,行动了就要尽力。如果没有做到这些,就不配得到别人的尊敬。孔子在两千多年前的这些话语,放在今天,同样掷地有声。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做人原则都不能坚持,为官的不能受人尊重,为商的不为人所信任。

三、陈蔡之围

不受重用的孔子打算离开陈国,到楚国去看看。正当孔子一行扬鞭奋蹄、车轮滚滚,刚进入陈、蔡边境之时,忽然,擂鼓呐喊,杀出一队人马,将孔子师徒包围得水泄不通。这一队没有文字标记、没有级别之分的兵士,面若冰霜,军容严整,问话不答,不攻,不杀、不放路,令人奇疑不解。

原来,孔子刚离开宛丘,陈君得知楚君欲聘请孔子的消息,为自己没重用孔子而追悔莫及。于是,他与重臣密谋,决定派兵围困,逼孔子一行自返陈国,这样做既不失陈君体面,又能得到孔子师徒这一无价的人才。

遭困的当天夜里,孔子密派一弟子单身溜出包围,去楚国叶地求援。

被围困的第二天,原来带的粮食便吃光了。进入第三四天,孔子师徒就地拾柴,烧点开水充饥,个个饿得面色憔悴,四肢无力。

而孔子却照样为弟于们授《诗》讲礼,抚琴高歌。

围困进入第五天,北面放开一个大口子,但孔子师徒就地拾柴、挖野菜煮着吃,并没重返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