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孔子的故事
4316700000005

第5章 苦难少年(4)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也去世了。维持生计的辛劳,年轻寡妇的凄凉,使得颜征在心力交瘁,三十三岁就离开了人间。熟知礼道的孔子知道,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把他母亲的灵柩与早已下葬十四年的父亲的灵柩合葬在一起。正如《诗》里所说的那样:“死则同穴。”问题是,孔子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到底葬在了哪里!母亲颜征在从没对他说起过。

怎么办呢,孔子想出一个办法,他没有马上将母亲的灵柩下葬,而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借以引人注意,好向人打听父亲墓地所在。毕竟自己的父亲在鲁国是位有声望的英雄,总会有人记得他的坟地。孔子的这一举动,果然吸引了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这时,从驻足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位老婆婆告诉孔子,他父亲葬在曲阜城东南的防山。于是,孔子把母亲也葬在那里了。

在他安葬了母亲后不久,鲁国的执政大夫季孙氏宴请名流,正在居丧的孔子穿着腰间束有麻带的孝服,兴冲冲地跑去了。谁知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呵斥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贵族,并不招待你们这样的人。你走吧!”孔子吃了一个闭门羹,只好退了下来。

经过这件事,孔子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改变现实地位必须依靠自己的加倍努力。现在,无父无母的孔子已经没有任何依靠,他要独自闯世界去了。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启示】

孔子说,子女应该记得父母的岁数。一方面,年复一年,父母依然健康,心中很是喜悦;但另一方面,想到父母逐渐随时间的流逝而衰老,自己侍奉父母的日子就越来越少了,心中十分害怕。孔子的这番话,提示为人子女者要及时尽孝,不要到父母迟暮之年,因没及时尽孝而后悔。

五、成家入仕

青年的孔子,身材高大,脸上透着一种少有的文气,他既继承了勇士父亲的魁梧威风,又比父亲多了一份沉稳秀气。

十九岁时孔子娶了妻子宋人亓官氏,建立了家庭。一年之后,孔子就有了自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