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孔子的故事
4316700000028

第28章 因材施教(5)

曾参回到屋里,仍旧像往常一样弹琴唱歌,他想用琴声和歌声来告诉父亲,自己虽然被打得很重,但身体很好。鲁国人知道了这件事,都称赞曾参是孝子。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却非常生气,他对弟子们说:“曾参再来,不要让他进我的门。”

曾参自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为什么老师不让进门呢?他请同学说情,要面见孔子。曾参恭敬地问道:“先生,弟子做错了吗?”

孔子不满地瞥了他一眼,说道:“你听说过吗?过去,一个瞎眼老头的儿子叫舜,舜非常孝顺父亲,为了让父亲随时叫自己能够听到,无时无刻不在父亲身边;但他父亲想要杀他时,却找不到他。他父亲拿着小棍子打他时,他就站在那里等待父亲惩罚,要是看见父亲拿起大棍子时,他就赶快逃跑,所以瞎眼老头没有犯过不行父道的罪过,舜也没有失去纯厚的爱心。如今你孝顺父亲,却交出自己的身体等着父亲暴怒毒打,甚至被打死了也不躲避。你以为这是孝顺吗?如果你被打死了,就是使父亲陷入了不义的境地,这就是大不孝!你不是天子的百姓吗,杀天子的百姓,是什么罪过呀?”

曾参听罢孔子一席话,茅塞顿开,满面惭愧,他说:“曾参之罪太大了。”

【子曰】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启示】

孔子说,侍奉父母要委婉进言,即使他们的想法与自己的不一致,不想听从,也要尊敬长辈,不可冒犯,为父母所付出的辛劳也不要抱怨。基于孝道,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的父母,当看法不同的时候,更要注意敬重父母。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做得明显不对的时候,甚至是要伤害自己的时候,还任由父母错误下去而不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宰予之言

孔子有个学生叫宰我,又名宰予,字子我,鲁国人。

宰予说起话来,言辞美好,妙语连珠,娓娓动听。起初,孔子很喜欢宰予,认为他将来能有所作为。时隔不久,宰予的毛病暴露了。

一天,上课时间,宰予无故缺课。孔子一向重视课堂纪律,不准随便缺课,便让一学生去找宰予。那弟子回到课堂报告老师:“大白天,人家宰予在房中睡得正香呢!”同学们哄堂大笑。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孔子心怒,伤感地说,“腐烂的木头是不能雕刻的,废土筑的门墙是不可粉刷的,对于宰予,我们还能再批评他什么呢?”孔子又说:“从前,我听了一个人的话,就相信他言行一致;现在,听其言而观其行。我听了一个人的话之后,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个改变,是宰予给我的启发。今后看人,就应听言观行!”

听到严厉批评之后,宰予认为老师的话是在生气的情况下说的,是爱护性的批评,而不是要抛弃自己。于是,主动找老师承认错误,表示请老师对自己“听言观行”。

宰予确实能够正确对待、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从此之后,把老师的批评教育化为力量,刻苦学习,注重德行修养,不断进步,终于成为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