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再不理财就晚了
42948500000006

第6章 是时候开始思考养老的问题啦!

当陈嘉璋建议徐中博进行长期人生规划时,遭到徐中博的强烈反对,并视为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蔑视。

事实上,绝大多数年轻人的反应可能与徐中博如出一辙,我们对现在的收入颇为满意,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憧憬,认为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自己最终肯定会“老有所养”。

希望是人世间最美好,却可能也是最残忍的事情。在人口老龄化之风越吹越浓的今天,你能否安然度过老年时光,还是一个未知数。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将达到80岁以上。如果60 岁退休,至少还要度过20 年的无收入生活。以夫妻两人平均每月3000元的生活费计算,20年需要72万元。如果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个数字可能更大。

当然,即使“更大的数字”可能还不是全部数字。退休之后,除了必要的生活支出之外,老年人还不得不面临潜在的医疗费用支出。根据中国卫生部门统计,目前,医疗费用支出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收入的增长速度。由此推断,储备30万元的医疗费用,并不算多。

将生活费和医疗费加在一起,预示着我们至少要储备100万元的养老金,才不至于导致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下滑。

100万元,对于每月手拿数千元的工薪一族来说,可能意味着20年不吃不喝并且不能旷工迟到的结果。也许,这个数字让他们大吃一惊,且为自己的老年生活胆战心惊,却不足以让年薪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中产阶级们,感到丝毫的危机感。

但现实往往比我们的想象要残酷。表面看起来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多集中在收入高、消费也高的一线城市,在这种“呼吸都要花钱”的地方,可想而知,养老费用势必也会水涨船高。

至于“水”涨到哪里,“船”高到何处,现在仍然没有确切的数字。不过,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叫钟伟的教授,却口出惊人之语:“一个在 2027 年退休的职工,将需要300 万~500万元才能度过余生,而类似京沪穗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预备1000万元养老也未必够。”

如同一颗重磅炸弹,“1000 万元不够养老”掀起的浪花和涟漪可想而知。令绝大部分人绝望的天文数字,让正值壮年的白领们忧心忡忡,开始为自己的老年光景担心。

在一个明显感到压力的社会中,人们的情绪更容易因外在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变得不再理性。沉下心来,认真思考,会发现“1000万元不够养老”的说法难免有些偏激,并不具有普适性。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也有一千种养老方式。就连钟伟教授自己也表示:“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我在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 ?这是我给我自己设定和想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同时,一批专家学者也纷纷指责“1000 万元不够养老”之说,认为其缺乏基本的经济学常识。

或许,“1000万元不够养老”之说的确有些言过其实,不过,一个任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是:由于通货膨胀的速度在增加,一个人在青壮年期积攒下的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万元户是一个让人艳羡不已的身份;10年之后的90年代,万元户不再稀缺,10万元也只能算刚刚起步;21 世纪初,百万富翁才能崭露头角,可是时过境迁,将目光转换到现在,100 万元在一线城市连一套房都买不到。

试问,你现在存下的“全部家当”,等到30 年后养老之用时,还会被当成“一盘菜”?

也许,在你对未来的自信受到打击时,又会举起另一张“养老盾牌”———由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

不是存心打击你,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社保体系并不十分健全,社保基金存量更是严重不足。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覆盖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五项的社会保险基金累计节余,约有1畅5 万亿元,不足10%的退休人员25 年的养老所需,即90%的养老金尚无处可寻。

未来,老龄化的步伐会越走越快。可以推断的是,养老金的缺口也会进一步加大,依靠政府保障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愿望,并不靠谱。

看来,要想实现“老有所养”的退休生活,给自己的未来增添更多的安全砝码,无论你是毕业刚刚走入社会的“新鲜人”,还是事业有成的“中坚力量”,都是时候思考自己的养老问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