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再不理财就晚了
42948500000036

第36章 除了医保外,还要买商保吗?

美国有句谚语:贫与富,只在一场大病之间。

但是,年轻时的我们,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对于身体这台只需要喂饱、适当休息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成本的“机器”频繁使用,且有些不知节制。最终,以后的生活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教训:年轻时用健康去换钞票,年老时用钞票去换健康。

但是,去哪里找换健康的钞票呢?动辄数十万元的医疗费,不是每个人都能支付得起。书中主人公徐中博为妻子郑凯琪治病,甚至去沿街乞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如果当初在为妻子选择医疗保险后,一直延续缴纳保费,到住院治疗时,会收到相关赔付,也不至于如此被动!最终落得个“生死两茫茫”的悲惨境地。

看到此,也许你会急匆匆想要去购买医疗险,不过,走了两三步之后,又马上返回来,发出疑问:“单位为我买医保了,还有必要购买重大疾病险吗?”

可以肯定的是,应该不止一个人有这方面的疑惑。是否有必要,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比喻来回答。

众所周知,每辆车上都会配置刹车,当前面存在危险时,司机可以踩刹车来规避。但有时,明明你踩了刹车,却仍旧没能阻止车祸的发生,可见,刹车不能排除所有的风险。

为最大程度地保障车上人员的安全,很多汽车还配置了保险带或气囊,作为刹车的补充。

在某种程度上,如果将社会医保视作刹车,提供我们必不可少的保障,那么,商业医疗险就是保险带或气囊,为我们的人生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关系也是如此,前者是“刹车”,后者则是“安全带”。一旦遭遇疾病,仅有“刹车”并不足够。

刘太太在一家外企担任部门经理,先生在单位也是技术骨干,他们5 岁的儿子活泼可爱。在夫妻两人的共同努力下,他们以按揭的方式买下了一套百平方米左右的住宅,打算一两年后,再买一辆轿车。

原本,这个三口之家过得幸福美满,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才34岁的刘太太,突然不幸查出患上乳腺癌。诚然,身为外企经理,刘太太收入还算丰厚,公司也为其购买了社会医疗保险。但是,在乳房切除手术之后,她仍要坚持后期治疗。

在后期治疗方面,医生为她提供了两套方案:使用社会医疗保险范畴的基础药物,效果差且副作用大;使用进口药,效果好且副作用小,不过价格高,还要自费。

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冒险,刘太太当然选择了后一种方式。随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花费之高让她大跌眼镜:6次化疗,每次1畅5万元,共计9万元;6次基因治疗,每次2畅5万元,共计15万元。

高达24 万元的医药费,社会医疗保险所能报销的还不到1万元,其余的23万元重担仍然要自己背。为此,不仅花光了刘家的全部积蓄,购买轿车的愿望也化成了泡影。

但治疗仍没有结束,更多的治疗费用还会接踵而至,无奈之下,小两口开始考虑卖房子? ?

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虽然覆盖面广,却是低水平,即“保而不包”,只能提供基本的保障。社会医疗保险也是如此,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能够提供有效的保障,对慢性病以及重大疾病,却无能为力。

以癌症为例,很多化疗药物都被排除在医保目录之外,一些必要的药物和先进疗法,如1998年由国外引进的基因疗法,也没有被归入社会医疗保险之内。这一点,由刘太太的案例就可看出。

社会医疗保险的药物目录过于狭窄,使得很多“救命”的新药、进口药被排除在医保大门之外。中老年人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对其进行治疗,需要放支架。支架的材料是进口的,动辄数万元,而进口材料也是在医疗保险之外。

正是因为社会医疗保险存在太多的“漏洞”,不能将阳光照射到每个角落,才更需要保障范围广、形式多样化的商业保险,作为其补充。

如果你购买了某种商业医疗保险,只要确诊的疾病符合保险条款中的保障对象,就可以一次性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如此一来,既不需要自己垫付医疗费用,减轻了个人医疗支出负担,还增加了用药方面的自由度,方便提高医疗质量。

和社会医疗保险把药品分为甲、乙两类且往往只报销乙类药不同,商业医疗保险将赔付交到你手中,至于使用哪类药物,由保险对象自己决定。

上文的刘太太,如果当初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得到赔付的现金后,既能够补充社会医疗保险中不报销的部分,剩余的赔付还可以充当患者的护理费、营养费等。

要想为自己与家人撑起一把足够大的保护伞,在必要的社会保险之外,不妨再加上个性化的商业保险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