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
42891700000033

第33章 (二)发展道路

中国的发展道路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时期,并在以后的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邓小平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建国初期,中国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选择苏联模式成为一种必然,这是由于:二战后形成了分别以美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和遏制,新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的突出成就也显示了苏联模式的威力;苏联模式适应了我国在工业化初期发展重工业的需要,再加上我国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及苏联对新中国的援助等等。但是,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等等,同时,它也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毛泽东及时觉察到了这些问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只能基本上照搬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1955年底,他在党内首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个重大问题。1956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十个方面的关系问题,成了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在工业化问题上,他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不能照搬苏联片面地发展重工业的模式,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种情况出发,正确处理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地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关系问题”。此外,走一条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还应该处理好其他一些关系,搞好一系列同时并举,包括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综合平衡,认为所有这些同时并举中,以工农业同时并举最为重要。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为此后的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这个问题上,保持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强调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表明中国在发展道路上摆脱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又坚决地拒绝走西方式的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主张,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须从具体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他指出:“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照搬英、美、法的模式是办不到的。”此外,“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中国的事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并据此提出一系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方针、政策,的确具有真知灼见,在实践中已取得了巨大成效。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经受了政治风波、经济风险及复杂的国际形势等严峻考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十六大以来,站在新世纪新起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也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