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实用演讲技法大全
4242500000051

第51章 更好地调动听众的情绪(1)

使用兴奋语言满足听众的心理需求,找到听众的兴奋点,提高演讲刺激的强度,加大演讲语言的力度,并且敢于标新立异,这样的演讲一定是成功的演讲。找出听众的兴奋点是演讲成功进行的重要保证。

巧妙使用兴奋语言,满足听众心理需求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日本投降时发表的广播演说中,首先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接着又回顾了四年前的珍珠港事件,让所有美国人的心都为之跳动,在缅怀亲人的同时,阐明这是自由对暴政的胜利,并认定“胜利后的明天将是全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希望”。整篇演讲起伏有致,既肯定了民族的精神与意志,又让人民对明天充满必胜的信心。

上面的事例就是兴奋点设置的范畴。兴奋点的范畴包括所有能够引起听众兴趣和热切关注的事例、名言、佳句和精辟独到的见解等。在演讲稿中,按照演讲内容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取一些兴奋语言,绵延不断地“埋设”在演讲稿中,让它们像星星一样闪烁,像眼睛一样放射出睿智的光芒,会拉近演讲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满足听众的心理需要,但要讲求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千万不能不顾对象,故弄玄虚,刻意求工。

提高演讲刺激强度,加大演讲语言力度

泰戈尔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开头就说:“我的年轻的朋友.我眼看着你们年轻的面目,闪亮着聪明与诚恳的志趣,但是我们的中间却是隔着年岁的距离。我已经到了黄昏的海边,你们远远地站在那日出的家乡。”相对陌生而又清新雅致的诗句从诗人的口中缓缓流出,哪一个青年能不为之动情动容,继而为他的妙语连珠所吸引,他由此升华上去的保持纯净灵魂和自由精神的演讲自然就异常深入人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最容易记住对自己有重大影响、对自己有利的、自己主观愿意记住的或给予自己重大刺激的信息。听众对演讲反应强弱,或者说演讲对听众兴奋程度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演讲语言的强度。演讲语言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演讲者对演讲内容的熟悉程度、对事物的感悟程度、对问题分析的透彻程度和现实立场的鲜明程度。演讲要尽最大努力把问题看得透彻、准确、鲜明,始终给听众一种压力感和责任感。

敢于标新立异

外交场合的演讲大多平稳有度,但1972年尼克松来华时,在一次演讲中却说“长城已不再是一道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隔开的城墙。但是,它使人们想起,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许多把各个国家和人民隔开的城墙。长城还使人们想起,在几乎一代人的岁月里,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着一道城墙”。听到这里人们不知来意是善是恶,自然细心聆听下文:“四天以来,我们已经开始了拆除我们之间这座城墙的长期过程。”一句话让人轻轻放下提起来的心。

人都有好奇心,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身就具有兴奋作用。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是设置兴奋点的很好方法。为了使演讲吸引听众,在尊重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的基础上,要对演讲稿进行必要的创新,打破思维定势,要敢于创造,善于借鉴,造清新之气,树时代新风。

酝酿感情,给听众留下掌声空间

例如,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的:“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一种是寓情感于情理之中,发掌声于妙语之外。例如,朱镕基总理在就任伊始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铿锵的话语赢得了满堂的掌声。

掌声能够活跃会场气氛,给演讲者以“感情回报”,使之心情更加愉快,思维更加敏捷,也能使之更加认真投入。掌声的调剂会使演讲产生强烈的现场感染力。因此起草演讲稿时应有意识地给掌声留出一定的空间。这就需要在演讲稿中主动运用那些带有浓厚感情色彩、充满激情的语言,那些立场鲜明、见解独到、能够给听众以深刻启迪的语言和那些热情歌颂真善美、无情鞭挞假恶丑的语言。这些语言能让听众受到激励、鼓舞和启发,从而自发地鼓掌。

只有打动听众,能走进听众内心的演讲才是真正的深入人心的演讲。这样的演讲一定能让听众更好地接受。要使演讲深入人心,我们应该从自身背景出发,用心去演讲,使自己的演讲条理化,然后还要尽量和听众融为一体。

从自身背景出发

好奇心是听众的普遍心理。听众对演讲者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对待困境、如何战胜困境一般都非常感兴趣。在演讲中,演讲者最好能从自己的背景中寻找话题。

女作家张洁早年生活十分贫困。在一次演讲中,她十分动情地向听众讲述自己早年生活的情况:

“我的母亲是一个很要强的人,我们最穷困的时候,有过把三顿饭变成两顿或一顿的时候,但她从来没有向人借过一分钱。她靠自己的勤劳,供养我上了大学,我没有申请过一分钱助学金。每天下班以后,我要给手套工厂加工机器不能完成的部分,每副三分钱。……有一次,我带女儿到商店里买东西,她那时可能是6岁,我看到她站在一盒盒巧克力面前,眼睛里满是渴望。但是她不对我说,妈妈,给我买一块巧克力吧。她不说,因为她从小就知道,我们家每一分钱,都是计划好的,什么样额外的支出,都会使我们月底没有米下锅。那一次女儿的眼神,给我的刺激非常之大。”

张洁把早年生活的贫困声情并茂、栩栩如生地烙印在听众心上,她的那种与命运不屈不挠抗争的精神,在逆境中对文学事业的执著追求,打动了在场的听众。

用心去演讲

把你的心灵投入你的演讲中,你所表现出来的诚实、热情和真挚会使你的演讲动人心弦、感人肺腑。那么怎样表现自己的诚实、热情、真挚呢?

首先我们要讲实话。演讲者若能开诚布公、实话实说,演讲的效果就会格外好。

一位当代作家在谈及自己执笔从文的最初动机时,说:“母亲年纪越来越大,日日劳作在风吹日晒下,为贴补我们的生活叫卖冰棍,让我非常痛心。而我这个顶门立户的人,却没有能力给她们一个比较安定、更不要说有质量的生活,还让她们跟我一起在贫困线上挣扎。我开始想出路。我没有钱做生意,也不会走上层路线。我面前只有一支笔和一张纸,还有我自己的智力。而我又不是学文学的,起步又晚,相当艰难。”

这样坦诚真挚,推心置腹的演讲,演讲者与听众怎么能不心心相通呢?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展示自己的个性风采。任何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演讲者,决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们的话总是富有个性而且充满魅力。

在一次演讲中,一个当红女影星这样评价自己的演艺路程:

“在商品社会中,什么都可以用来交换,包括声誉和所谓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我也可以走一条比较容易的路。比如,以‘女’字做卖点。虽然很多人都说,在男性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待遇是不公正的,但这是一柄双刃剑。一些妇女觉得不公正的同时,另一些妇女也可以用‘女’字做卖点,轻而易举地得到她们想要的东西。那么,这对一个具有同等竞争条件的男性对手,公正还是不公正呢?”

“我曾经为爱情冒天下之大不韪,但绝不会用‘女’字做卖点。如果把演艺比做‘金字塔’,那么我的‘金字塔’是我自己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垒起来的,从未借助过其他手段。我一生做过很多错事,但这一点,是我一生中最为自豪,也是可告慰自己的事。”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演员直面人生的勇气,她的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人格魅力。女演员掷地有声的话令人肃然起敬,她的洁身自好也为听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把你的想法明细条理分明

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让观众听清楚你的演讲内容,是让听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有效手段。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演讲的题目就是《每天四问》,整篇演讲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在演讲中,演讲者先摆总问题,再分四大层次论证,最后以一小段总结,这样就使得观点集中而明晰,内容安排有条不紊,结构开合有度,所提的四个问题不仅给听众留下鲜明印象,且引人深思,至今读来还有现实意义。

和听众融为一体

惯于卖弄、喜欢炫耀、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演讲者一定得不到听众的喜欢。要想博取听众的好感,再有名望的人也不能居高临下、趾高气扬。只有这样,才能与听众融为一体。

比如,作家老舍在一次演讲中是这样说的:“听了同志们发言,得到很大好处,可惜前两次没来,损失不小。……今天来的都是专家,我很怕说话,只好乱谈吧。”

如此“抑己扬人”的开场白,如此谦逊坦诚的口吻,一下子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听众对一位名人可能产生的敬畏心理。另外,老舍说自己是“乱谈”,也就表明自己不是居高临下作演讲,而是平等地和大家交流意见罢了,这样平易近人的演讲,自然能获取听众的好感。

引起听众的共鸣,让听众感同身受,这样一来演讲者的观点、意见自然会被听众接受。怎么才能唤起听众的共鸣呢?我们可以采用巧妙使用对比法,善于唤起听众的情感,找到和听众利益的结合点,使用反问,适当使用演讲手法等方法。

对比法的使用

在演讲中,用对比的方式来唤起听众的心理共鸣,可以突出演讲主旨的倾向性,引起听众对演讲信息的高度重视,从而与演讲者产生心理的交融。

某大学邀请一位老教授作关于演讲技巧的报告,当时校园里正同时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老教授走上讲台,发现台下虽有空位,但走廊上却站着不少学生,可见这是心中犹豫不决的听众,他决定要争取这部分人。他放弃了原来的开场白,这样讲道:

同学们,今天首先是你们鼓舞了我,你们放弃了青年歌手大奖赛,来这里听我演讲,这说明你们严肃地做了选择。在说的与唱的之间,一般人选择唱的,而你们却选择了说的;在年轻小伙子、姑娘和老头子之间,一般人选择小伙子和姑娘,而你们却选择了我这半老头子。这说明你们认定说的比唱的好听,老头子比年轻人更有魅力,这使我产生了一种返老还童之感。

开场白后报告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走廊里的人挤进了座位,后面的人又挤进了走廊。老教授先把说与唱、年轻人与老头子对比,再把一般人与听众在二者之间的选择作对比,既褒扬了听众,又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睿智,引起了听众的重视,使双方心理相容,产生共鸣。

善于唤起听众的情感

演讲只有用真情实感的流动、跳跃和燃烧才能感动听众,演讲者只有用血、用泪、用自己生命的激情去呼喊、去敲击才能叩开听众的心扉,震撼听众的灵魂,才能有效地唤起听众的心理共鸣。

例如,一次余秋雨先生在四川大学做演讲,述及他的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朋友之死的情景,他深情地讲道:他的两个学生正在国外,听说老师病危,中止合同,飞回上海,为老师临终演出。那一天,有着许多毛病的上海人,正如我曾多次写过的一样,都激动起来、崇高起来,好多不懂音乐的人也买票去听。小学生们的家长对记者说:“带他们来,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什么叫音乐,什么叫老师……”几天后,这位教授死了,龙华附近花店的花一售而空。病房里堆满了鲜花,楼梯上一层一层地叠满了鲜花……

这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感人的一幕,使听众分明感受到,那曾经在上海的带了几分悲怆和崇高的气氛,此刻弥漫在演讲会场。听众的灵魂在演讲者动情的讲述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振。

找到和听众利益的共同点

演讲者与听众之间共同的地位、经历、愿望、志趣、信仰、理想等,都具有趋同性;演讲者可以从趋同的角度入手,去寻找和听众的共同语言,渲染与听众的共同体验,缩短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唤起听众的心理共鸣。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做的圣诞演讲:

我今天虽然远离家庭和祖国,在这里过节,但我一点也没有异乡的感觉。我不知道,这是由于本人的母亲血统和你们相同,抑或是由于本人多年来在此所得的友谊,抑或是由于这两个文字相同、信仰相同、理想相同的国家,在共同奋斗中所产生出来的同志感觉,抑或是由于上述三种关系的综合。总之,我在美国的政治中心——华盛顿过节,完全不感到自己是一个异乡之客。我和各位之间,本来就有手足之情,再加上各位欢迎的盛意,我觉得很应该和各位共坐炉边,同享这圣诞之乐。

在圣诞之夜的特定氛围中,演讲者娓娓述说共同的血缘、文字、信仰、理想,以及共同的奋斗结下的同志般的情谊。这些共同的体验把彼此的心连在了一起,实现了双向交流,唤起听众温馨亲切的心理感受。

使用反问法

演讲中的反问句并不需要听众来回答,而是一种表达强烈情感、进行双向沟通的手段,以反问的方式来唤起听众的心理共鸣,能激起听众心中的波澜,把演讲推向高潮,增强演讲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某青年的演讲《我不愿做这样的飞鸽》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怎能嫌弃脚下的土地,难道她不是960万平方公里的组成部分?我们怎能嫌弃大别山贫穷,难道她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模样?难道祖国的儿女只有躲开的理由,而没有建设的义务?难道一个新时代的人,一个有血气的青年能做这样的‘飞鸽’”?

可以看出这一连串的反问,寓答于问,反复激发,句句扣人心弦,字字催人猛醒,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总之,演讲者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形式、语境、对象等,选择恰当的手法,叩击听众的心扉,震撼听众的心灵,唤起听众的共鸣。当然,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手法,对听众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心理激发,打动听众、征服听众,取得最佳的演讲效果。

适当使用想象手法

人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想象。在演讲中,运用想象激发听众的心理共鸣,变演讲者的有意想象为听众的无意想象,变演讲者的创造想象为听众的再造想象。通过演讲者绘声绘色的描述和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听众在内心再现演讲者描述的艺术境界,从而心驰神往,深受感染。

使用想象手法更容易唤起听众共鸣,接受自己的演讲。

演讲需要演讲者表达自己的思想,它是一种口语表达的艺术活动,口语化是使演讲产生魅力的诀窍。如果演讲者不顾口语表达的实际需要,不顾时代进步的需要,一味咬文嚼字,堆砌词藻,很容易使演讲变得枯燥无味,倒人胃口。为了实现演讲口语化,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运用适合口语表达的句式

现代汉语句式多样,为句子选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从句子的长短来说,在通常情况下,形体简短、修饰成分和连带成分少的短句比长句更适于口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