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不懂带团队,你就自己累
4240500000018

第18章 高效团队的薪酬设计方法(1)

适当确定固定报酬和浮动报酬的比例

对于员工的薪酬而言,固定薪和浮动薪的比例问题一向很重要。从美国企业的经验来看,浮动薪一般都占到了50%以上,而对于一些持有大量公司股票期权的高层经理而言,这个比例可以达到80%甚至更高。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比例,具体数字应当结合企业和员工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

从员工的种类来看,对于效益较为明显,且工作创造性要求较高的技术类和销售类员工而言,浮动薪的比例应更高,这有利于提高其积极性,化压力为动力。像许多企业就取消了技术人员的基本工资,而销售人员没有底薪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管理类员工则应当适当提高固定薪的比例,毕竟他们工作的绩效更不易衡量,而且贡献的延续性较强。

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在企业处于发展前期时,员工的固定薪应当更高。这是因为,这时员工的工作更具储蓄性。从整个企业组织结构和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到一项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与研制,从销售网点的一个个建立到销售网络的逐步扩张,前期员工的努力是企业可持续性长远发展及日后获得高额利润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努力在开始时是很难在企业的利润表上反映出来的。而在企业处于成熟期后,业务的开拓和企业的发展更需要员工开创性的工作,而不是坐享其成,适当的提高浮动薪的比例就可以引导员工向这个方向努力。

从企业的性质来看,高科技企业的员工薪水中浮动的部分应当更多,而成熟产业或者夕阳产业的员工薪水则应当以固定薪为主。

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性

对内公平合理是薪酬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内部一致性问题。只有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员工,才会保持组织内积极向上的气氛。高薪并不一定能够留住人,企业中拿最高薪水的人离职的现象并不少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对不同的绩效支付的工资差别不够,从而使他们认为与其他人相比自己仍受到了不公的待遇;而对外具有竞争力,则是指公司本身的薪酬水平与市场竞争者的薪酬水平的比较。在目前人才市场情况来看,公司薪酬水平的高低仍是决定公司能否吸引并留住员工最重要因素之一。优秀员工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要得到就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表现在薪酬水平确定方面就是较市场平均水平要更具竞争性。

薪酬的发放形式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少发红包

薪酬的发放方式应当力求公开、透明,应当尽量减少直至不使用私下发红包的方式。公开的薪酬发放方式可以产生很好的示范效应,“看,达到这样的业绩就可以拿到这么多钱,”从而引导员工向公司设定的目标努力。但是许多企业的老板都习惯于给员工私下发放红包,以奖励其对企业作出的突出贡献。私下发红包容易引起员工之间的相互猜疑,破坏企业内部的和谐气氛,而且红包的多少由老板一个人说了算,本身就与现代企业制度所倡导的科学公开的绩效考核体系相背离。特别是很多员工本身就属于企业的高级领导,给他们发红包更容易在企业内部造成不良的影响。

但是公开发放薪酬要建立在拥有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基础之上。否则,完全公开有可能使员工争先钻制度的空子。在实践中,中小企业中很少有能够完全公开发放的。所以从短期看,这种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从长期企业制度的完善来看,则应当逐步废除。

2.适当降低期望值

在给员工调薪时,如何既能控制人力成本的增长又不减少对员工的激励呢?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先降低员工对其薪酬目标的期望值,比如对员工预期的调薪幅度和调薪范围做低调处理。这样当员工发现其事实上的调薪幅度超过其预想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即使没有满足感,与这种方法实施前相比,他对企业的不满程度也会大大降低。

3.适当缩短奖励间隔,保持激励及时性

根据心理学家的有关研究,频繁的小规模的奖励比大规模的奖励更为有效。所以,企业管理者可以把本应一次性发放的薪酬分为几次,从而减少了薪酬发放的时间间隔,保持了对员工激励的及时性。另外,还可以把一部分薪酬变为不定期发放,让员工有更多的惊喜,增加激励的作用。

虚拟股票计划

虚拟股票期权计划最早是在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企业中发展并成熟起来,其初衷是为了缓解创业型企业发放骨干员工高额奖金的现金不足,而把现金奖励折算成企业的股份,如果企业上市成功,则这些骨干员工手中的股份就可以升值为一笔巨大的财富。

具体做法是借鉴股票期权的操作及计算方式,将奖金的给予延期支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票认股权。其操作方式是由控股公司推荐、委派、提名并在公司领薪的总经理等主要负责人实施年收入法。年收入由基薪和加薪奖励两部分组成,基薪以年度为单位,根据企业的资产规模、管理复杂程度以及其他参考因素确定的基本报酬,加薪属于风险收入,与经营者的经营成果,工作业绩及贡献挂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经考核后视经营业绩增发1~5个月的基薪;另一种则是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可以获得和特别奖励等值的股票,但在一定时期内不得兑现,不得流通,但享有分红、转增股本的权利。当获奖者任职超过两年,期股累计超过5万元时,可兑现超过部分的20%。经营者在任期满,正常离职满1年后可以按事先约定的时间兑现股票。

虚拟股票期权采用的是内部结算的办法进行操作,主要操作方法如下:

(1)确定用于虚拟股票期权的资金额度,资金来源于积存的奖励基金。

(2)分配期权时,充分考虑到对主要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的激励作用,重点向这部分员工倾斜。在获得虚拟股票期权的人员中,占总数20%的科技人员获得了总额度的80%,其余人员则获得剩余的20%。

(3)期权授予时,通过一定的程序的考核,最终确定每一位有权获得虚拟股票期权的人员的具体数额。

(4)公司与每一位参与者签订合约,合约中约定虚拟股票期权的数量、兑现时间表、兑现条件等,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5)虚拟股票期权以上海贝岭股票的股数计量,并以签约时的市场价格按一定的比例折扣作为基准价格;期权兑现时也以股数计量,并以兑现时的实际市场价格结算,差价部分为员工实际所得,公司代为缴纳所得税。

虚拟股票期权制度是在我国关于股票期权的规定尚不明确的条件下的一种有效尝试,这种方式为贝岭这个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凝聚了人才,留住了员工,并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

“金色降落伞”条款

“金色降落伞”是指按照控制权变动条款而对失去工作的管理人员进行补偿的一种附加条款,一般在与管理人员签订合同时一起签订。这个条款通常要求支付一大笔钱或在某一特定期间按一般补偿金比率的全部或部分进行支付。

“金色降落伞”在美国的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幸福》杂志所列500家大公司的25%就已经在雇用合同中对最高管理者使用了这个条款。1985年,比阿特丽斯公司就依照这个条款为6位高层管理人员一共支付了2350万美元的补偿,其中一位只在公司工作了13个月的经理人拿到了270万美元;而同样在1985年,雷弗伦公司的董事长拿到了包括解雇费和优先认股权在内的3500万美元。这些例子在公众中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金色降落伞”曾经被认为是公司收购防御措施中的一种。对公司原高层管理人员支付的大额补偿金被认为是对收购活动的一种抵御,因为这样会加重收购者在现金流方面的负担。但是,包括上述两个极端例子在内,大多数情况下的金色降落伞的开支都不到全部收购费用的1%。这个比例对于资金实力雄厚或志在必得的收购者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它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收购防御策略。

尽管如此,“金色降落伞”在现实中的应用并没有减少。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兰伯特和拉克的实证研究,在雇用合同中采用“金色降落伞”条款的企业股价平均提高了3%左右。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金色降落伞”的效用更多地体现在对高层管理人员即管理类员工的延迟支付,从而使他们更专注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和股东权益而不是短期效应。一般来说,即期的业绩并不能准确的估计出管理者对公司的真实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得到更多的公司长期赢利的信息,进而可以估算出他们的价值。所以,为了使管理者不偏离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在其雇用合同中就应当包含延期补偿条款。“金色降落伞”的实施,就是防止虽然管理者付出了大量努力,并且公司长期业绩有很大增长潜力,但是由于公司被收购,管理者被解雇,所造成的延期支付无法实现的现象发生。“金色降落伞”把应当在管理者整个合同期内的延期支付提前化了,提前到了管理者被解雇的那一天。

这样,管理者对公司的专门性投资的积极性就能够得到保持。即使由于公司被接管而自己因此失业,也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补偿,管理者在工作时的顾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意料之外的控制权的变动,失去公司的可能性很高,管理者就不会愿意投资于公司专门技术和知识。

“金色降落伞”的另一重要优势就是可以促使管理人员接受可以为股东带来收益的控制权变动,从而减少了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在没有实施“金色降落伞”的时候,管理人员在面对有利于公司发展和股东利益的并购要约时,出于保护自己地位和利益的目的(在收购后往往会更换整个高级管理层),往往会予以拒绝。“金色降落伞”就解决了由管理人员抵制而造成的交易费用过高的问题。但是,“金色降落伞”的问题也同样来源于此。如果这个合同的补偿金额过大,就有可能诱使管理者在面对收购者时以过低的价格将公司售出。所以,在与管理者订立合同时,“金色降落伞”的补偿金额应当慎重考虑。目前来看,在补偿金中加入适量的优先认股权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

福利计划的实施技巧

上海贝尔有限公司总裁谢贝尔曾说:“深得人心的福利,比高薪更能有效地激励员工。”而在调查一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时,很多学生愿意去一些欧美企业或是国有大型企业,除了大公司相对规范的管理制度外,良好的福利待遇是他们所看重的。不妨看看以下两组数字。数据一:跨国大公司在过去的50年里,平均工资增长了40倍,而福利增长了500倍;数据二: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员工的工资与福利已几近达到1∶1的比例。而这些福利大多投在住房福利、养老保险、医疗寿险等长期项目的福利中。可见,福利计划已经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而员工在满足了基本需要后,在福利方面的要求自然与普通员工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在福利计划设计与实施中如何发挥福利的最大作用,满足员工的特殊要求呢?你不妨参考一下下面的几个技巧。

1.自助餐式的福利计划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公司的高层领导为感谢广大员工一年来的辛勤工作,特地准备了一项福利:为每一位员工准备一个公文包。公司高层本以为广大员工会喜欢这一份礼物,没想到却收到了很多抱怨意见,有的高层经理说:“我平时上班根本用不着公文包,发一个只好留在家里。”女性员工更是反对都用一样的公文包,“那样太没个性了”,有人甚至说,“如果能给我一个热水器就好了,我正需要。”

公司发放福利的本意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员工的士气,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然而福利发放不当,却起了相反的作用,伤害了员工的感情。福利只有针对员工需要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因此,如果公司能够让员工自由地选择他们所需要的物品,其效果将是显著的。

而在员工的需要方面,员工因为普遍的待遇较高,基本的需要已经满足,所以在更高的需求层次方面就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多样化。有人想去旅游,有人则可能主张更好地锻炼身体。如果忽视这些需要的不同,千篇一律地设计公司的福利计划,对员工积极性的打击是非常明显的。

在具体操作中,弹性福利制度容易把握不住成本,而且很难找到一个实行标准。在这方面,日本许多企业实施的自助型积分制很有特点。他们只将一年公司福利的30%运用到自助型福利当中,拿来记分,共分为七大类,包括团体分,个人积分等,根据考核后,如一年的分数达100分,能参加一次旅游,达到120分的,可以休假,其中旅游也分A、B、C三个团,不同等级可以到不同的地方。这种制度就是在统一的基础上加上了些弹性的色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