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中外名人传记大全集
4217800000044

第44章 文学大师(7)

然而,《基督山伯爵》毕竟是全世界通俗小说的扛鼎之作,大仲马也因此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这本历史传奇的通俗小说给大仲马带来的巨额稿酬,也是巴尔扎克、雨果们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使原本就豪爽大方、挥霍成性的大仲马生活更加奢侈。有一次,一个朋友请他捐出50法郎埋葬一个刚去世的地主管家,大仲马哈哈大笑着拿出100法郎,说:“去埋葬两个地主管家吧!”当时,他早已以“基督山伯爵”自居,并已在圣日耳曼昂莱山脚下濒临塞纳河的地方买下一大块地皮,准备建筑他梦想的豪宅——基督山城堡。当建筑设计师告诉他城堡造价需要20万法郎时,这位“伯爵”大人豪放地说:“但愿比这更多一些!”基督山城堡于1847年7月25日竣工,建筑非常符合大仲马所要求的华丽风格,内部装饰也体现了他的作家身份。那些窗帘的银质挂钩上吊着他所喜欢的莎士比亚、歌德、雨果等大文豪的雕像;他自己的一尊半身雕像则安放在门厅的正中央,并且在雕像的底座上刻了一行字:我爱爱我的人。从此,大仲马经常在城堡里大宴宾客,饮酒作乐。可惜好景不长,几年工夫,大仲马就把自己的财产挥霍一空,不得不把城堡拍卖给他人。

大仲马68岁时停止写作,并非他厌倦了创作,而是因为他爱上了一个漂亮的美国女演员阿达·孟肯。风流了一辈子的大仲马,一下子认定了光彩照人的阿达·孟肯就是他此生的归宿,他要在有限的余生里认真地享受一下真正的爱情。不幸的是,阿达·孟肯在一次演戏时从飞驰的马上掉下来摔死了。埋葬了自己的心上人之后,喝得醉醺醺的大仲马在晴空下打着一把蓝色的雨伞,来到儿子小仲马家里,一坐下就大声说:“我的孩子,我是到你这儿来等死的。”

半月以后,大仲马去世。

2002年,经过一番讨论,大仲马的遗体迁移到巴黎的先贤祠。

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

居伊·德·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1850—1893)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他的祖辈都是贵族,但到他父亲这一代没落了,父亲做了交易所的经纪人。他的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爱好文学,经常对文学作品发表议论,见解独到。莫泊桑出生不久,他的父母由于经常闹矛盾而分居了,他和母亲住在海边的一栋别墅里。

幼年时的莫泊桑喜欢在苹果园里游玩,在草原观看打猎,喜欢和农民、渔夫、船夫、猎人在一起聊天、干活,这些经历使莫泊桑从小就熟悉了农村生活。从童年时代起,母亲就培养他写诗,到儿子成为著名作家时,她仍然是莫泊桑的文学顾问、批评者和助手,所以他的母亲是引领他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第一位老师。

另一位为莫泊桑走上文学道路打下基础的是他13岁在卢昂中学学习时的文学教师路易·布耶。路易·布耶是一位著名的巴那派诗人,他经常指导莫泊桑进行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

1870年,莫泊桑中学毕业后到巴黎入大学学习法律。这一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在军队中,他亲眼目睹了危难中的祖国和在血泊中呻吟的兵士,心里十分难过,他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1871年,战争结束后,莫泊桑退役回到巴黎。

1878年,莫泊桑在教育部工作之余开始从事写作。那时,大文学家福楼拜成为莫泊桑文学上的导师,他们两人结下了亲如父子的师徒关系。福楼拜决心把自己创作的经验传授给莫泊桑。莫泊桑非常尊重严师的教诲,每篇习作都要送给福楼拜审阅。福楼拜一丝不苟地为他修改习作,对莫泊桑的不少作品表示赞赏,但劝他不要急于发表。因此,在19世纪70年代里,莫泊桑的著述很多,但发表的却很少,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

莫泊桑敏锐的观察也是令人称道的,自从他拜师福楼拜之后,每逢星期日就带着新习作,从巴黎长途奔波到鲁昂近郊的福楼拜的住处去,聆听福楼拜对他前一周交上的习作的点评。

福楼拜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首先要求他敏锐透彻地观察事物。莫泊桑遵从师教,逐渐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后来,当他在谈到作家应该细致、敏锐地观察事物时,说:“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人看到与说过的那些方面。为了描写烧得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树,我们就需要站在这堆火或这棵树的面前,一直到我们觉得它们不再跟别的火焰和别的树木一样为止。”

一次,福楼拜还建议莫泊桑作这样的锻炼:骑马出去跑一圈,一两个钟头之后回来,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记下来。莫泊桑按照这个办法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有一年之久。

1880年,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发表了,它使莫泊桑一鸣惊人,读者称他是文坛上的一颗新星。从此,他一跃登上了法国文坛。莫泊桑的绝大部分作品是从这时到1890年的10年间创作的。

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俊友》、《温泉》、《皮埃尔和若望》、《像死一般坚强》、《我们的心》。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了深切同情。

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莫泊桑光辉的文学艺术成就,为世界文学宝库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写作艺术技巧的成就,不仅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欧洲及中国作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屠格涅夫认为莫泊桑是19世纪末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托尔斯泰认为他的小说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他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样子,而是照事物本来的样子来看事物”,因而“就能揭发暴露事物,而且使得人们爱那值得爱的,恨那值得恨的事物”。左拉认为他的作品“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恩格斯认为“应该向莫泊桑脱帽致敬”。

因为莫泊桑的短篇驰名中外,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就以至于因此被湮没。其实,他不但是个短篇小说的高手,在长篇小说创作上也颇有建树。他继承了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心理描写上又开拓出新路。《漂亮朋友》就是他的一部长篇代表性作品。莫泊桑不满足于短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在他声誉鹊起后,他经常涉足上流社会,开阔了眼界,便想到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反映社会现实,长篇小说给他提供了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从第一部长篇《一生》到第二部长篇《漂亮朋友》,他的笔触已经从个人生活投向新闻界和政界,具有丰富的内容,堪称一部揭露深刻、讽刺犀利的社会小说。

他勤奋地创作了一生,由于过度劳累得了精神错乱症,后来被送进巴黎的一家精神病院。1893年7月6日,莫泊桑逝世,年仅43岁。

印度伟大抒情诗人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但他的才华并不仅止于此,他多才多艺,著作丰富,涉及诗歌、小说、戏剧、音乐、哲学、画坛等诸多领域。当然,其中尤以他的诗集最为著名,他一生写下了《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等50多部诗集,为印度新诗体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名门,其祖父为德瓦勒凯那特亲王,一生显赫,他的父亲以其虔诚地遵循道德标准而被赞称为“大哲”。家庭虔诚的毗湿孥教传统深深影响着泰戈尔的一生,而当时的民族自治和民族自决的独立运动也在塑造着泰戈尔的命运和思想。

泰戈尔的父亲交友甚广,家里经常宾客盈门,洋溢着文学、音乐和艺术的气氛。他的父亲坚持让孩子受到严格、正规的教育。从8岁到13岁,泰戈尔先后被送进四所学校学习,但是他厌恶当时学校刻板的填鸭式教育,在每所学校都只学了不足一年便辍学回家。父亲思想开明,并不勉为其难,他请了加尔各答有名的教师到家里给小泰戈尔授课。家庭教育的科目繁多,文学、哲学、数学、英语、科学常识、音乐,甚至是摔跤。这种全面严格的教育,使泰戈尔在童年时代广泛地接触了各种知识,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练就了一副坚强的体魄。

12岁的泰戈尔对孟加拉的美丽、富饶和灿烂的历史遗迹惊叹不已,却又对殖民统治下人民的贫困和阶级对立有着深刻的认识。泰戈尔从小酷爱文学,喜欢读梵文、孟加拉文和英文名著。泰戈尔少年时代即崭露诗才,他的爱国诗篇《给印度教徒庙会》发表时,年仅14岁。17岁以前,他已经熟读了大量的印度古典文学、哲学名著。

1878年秋,泰戈尔遵从父命去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法律。虽然他并不喜欢法律,但这却给了他一个系统地了解西方尤其是英国文学和艺术的机会,这对泰戈尔毕生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1880年,19岁的泰戈尔回到印度成为职业作家。1881—1885年,他出版了抒情诗集《暮歌》(1882)、《晨歌》(1883),还有戏剧和小说等作品。这些早期作品的特点是梦幻多于现实,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他的作品已充分显示出他敏锐的观察力、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和人道主义思想的萌芽。

当时,印度人民反对殖民统治和封建剥削的民族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年轻的泰戈尔便积极地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中。他用手中的笔,讨伐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写出了一篇篇犀利的战斗檄文。

他在归国5年之内出版了抒情诗集《暮歌》、《晨歌》和《画与歌》,戏剧《大自然的报复》,长篇小说《王后市场》和《圣哲国王》等。这段时间,他的作品沉湎于个人感受,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1886年他的诗集《刚与柔》的发表,标志着他在创作道路上进入面向人生、面向现实生活的时期。1890年出版的诗集《心中的向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在形式上它突破了印度诗歌的传统和英、法浪漫主义派作品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1889年、1890年,他先后写了两个剧本,即《国王与王后》和《牺牲》,反对恢复婆罗门祭司的特权和落后习俗。

19世纪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时期。从1891年起,他在自己主编的《萨塔纳》杂志上发表《摩诃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说,主要是反对封建压迫,揭露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现象。还发表了抒情诗集《金帆船》、《缤纷集》、《收获集》、《梦幻集》、《刹那集》,哲理短诗《微思集》和《故事诗集》。收入《缤纷集》的叙事诗《两亩地》是泰戈尔民主主义思想的最高表现。从《刹那集》起,他开始用孟加拉口语写诗。泰戈尔的第二部英译诗集《园丁集》里的诗大多选自这一时期作品。

1901年,泰戈尔为改造社会创办了一所学校,从事儿童教育实验。1912年,这所学校成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由于英国在孟加拉推行分裂政策,1905年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泰戈尔积极投身于运动并创作了许多爱国诗篇。如《洪水》等爱国歌曲,而《人民的意志》被定为今日印度的国歌。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最辉煌时期。他出版了8部孟加拉文诗集和8部英文诗集,其中《吉檀迦利》为他赢得世界性声誉。这一时期重要的诗集还有《园丁集》(1913)、《新月集》(1915)、《飞鸟集》(1916)等。1910年,泰戈尔又发表了史诗性长篇小说《戈拉》和象征剧《国王》等。

1912年,泰戈尔以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1913年发表为人们所熟知的《飞鸟集》和《园丁集》。

1913年后,泰戈尔发表了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等。1916年,泰戈尔发表长篇小说《家庭和世界》,热情歌颂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

1919年,印度掀起第二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寻求民族解放道路,泰戈尔走遍五大洲,发表了许多著名演讲。这时期他的突出成就是政治抒情诗,分别收在《非洲集》(1937)、《边沿集》(1938)、《生辰集》(1941)等作品中。

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创办了国际大学,并曾多次到国外访问,之后他又出版了剧本《摩克多塔拉》、《红夹竹桃》、《时代的车轮》和《纸牌王国》,小说《纠纷》、《两姐妹》和大量的诗篇。20世纪40年代,在德、意、日法西斯猖獗时,泰戈尔曾写了一些重要的政治抒情诗,对遭受侵略的国家表示同情,如《礼佛》,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表示愤怒的抗议。

泰戈尔生逢急剧变革的时代,受到印度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但他的世界观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还是印度传统的泛神论思想,即“梵我合一”。在《缤纷集》中,他第一次提出“生命之神”概念。他对神的虔诚是和对生活、国家与人民的爱融合在一起的,但这使他的诗歌也蒙上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另外,他提倡东方的精神文明,但又不抹煞西方的物质文明。这些都使他的思想中充满了矛盾,从而表现在创作上。

1941年8月7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逝世。

泰戈尔在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篇和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此外还写了大量有关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创作了1000余幅画,谱写了很多歌曲。泰戈尔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制度双重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描写了他们的反抗和斗争,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歌继承了印度古典文学和中世纪孟加拉民间诗人抒情歌曲的优秀传统,吸取了民歌和民谣的丰富营养,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为人民所喜爱。他丰硕的创作成果,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给世界文学的艺术宝库增加了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