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执政问题简论
4214500000004

第4章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提出和理论意义(1)

理论、路线、方针是执政党的行动指南,是凝聚党心、赢得人心和引领社会、整合社会的旗帜。政策和策略则是执政党的生命。党的执政能力,首先体现在党正确分析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提出和运用符合时代要求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等方面。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善于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善于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制定与完善。只有这样,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才能始终具有时代感、吸引力,才能引导和鼓励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前进。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执政党建设,包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执政党建设,包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毛主席早在建国前夕就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学会管理城市,学会管理生产的方法,学会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提高做好经济工作的本领。否则,“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实际上涉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探索,也提出了不少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思想。比如,他提出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方面实行“双百”方针,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希望社会主义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对实际上属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有了更多思考。五种能力的提出应当是邓小平实际上已经认识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中关键的问题。首先,在党的领导人中,他是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因此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在他那里是不言自明的。其次,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内是他最早提出的。他还最早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加强法制建设,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此而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也是题中应有之义。第三,他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作为执政党,要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这个思想是包含其中的。第四,他首先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强调稳定压倒一切。这实际上具有了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思想萌芽。最后,他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新论断,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的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的战略策略原则,因此,这个能力的思想可以视为直接源于邓小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将如何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作为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之一。新的中央组建刚两个月,1989年8月就发出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1990年3月,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2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在改革和建设中的战斗力的意见》。1994年9月,十四届四中全会专门讨论执政党建设问题,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继续推进。1997年9月,十五大号召全党要按照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这些文献,实际上都是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特别指出的是,自2000年2月以后,江泽民提出和不断阐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伟大创新。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这样的执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已经包含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些基本思想。十六届四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对于中国共产党迎接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当今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根据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艰巨任务,根据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不断对党的执政能力问题进行研究和阐发,逐渐形成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样一个明确的思想理念。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五大以前,提出了强化执政意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思想。

1989年12月,江泽民在担任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就指出: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加强党的领导,要认真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在1992年的十四大报告中,他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问题。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问题的决定》,又强调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问题,要求党的高级干部努力成为善于治党治国的政治家。在随后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在论述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时,特别强调“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从全局观察形势、处理问题的能力”。1996年3月,江泽民关于讲政治的讲话,事实上又把提高执政能力问题作为讲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阶段,从十五大开始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思想,随后不久使用了“执政能力”概念。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它要求“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在该年年底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将这两个“不断”概括为执政党建设的两大课题。1998年2月,江泽民在十五届二中全会讲话,针对亚洲金融风暴,提出在经济工作中要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问题。在这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又强调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是全党必须始终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2000年5月,江泽民在上海关于“三个代表”的讲话中,进一步将“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明确为“两大历史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