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修堤记
42013400000012

第12章

从县城里来的路上,刘三强内心总是忐忑不安。

虽然没有下雨,天,阴沉沉的,乌云在头顶上翻滚着,到处弥漫着浓浓的水气,预示着会一场猛烈的暴风雨来袭。

当他到达村里时,外面已是一片漆黑,站在进村的土坡上,他点燃一根烟,蹲了下来,此时挨家挨户的灯像萤火虫一样,散布在东村的各个角落。

夜间东村的河流,此时显得格外的洁白通透,像一条缠在整个村庄的白色蛟龙,在不安分地张牙舞爪一样。

在他的骨子里,他深深地爱着这个村庄,自己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吃这里的米、喝这里的水,赋予了东村一代代人质朴的天性。

但在别人眼里,这里只是一个山沟沟,背后靠山,前面临河,要地型没地型,要场地没场地,连修一条路进去还要架一座桥,挖几个隧道,家家户户就守了几亩田,还要靠天吃饭。

但就在自己邻近的西村,地势驱于平坦,一马平川,又紧临大江,交通便利。

就一河之隔,东村与西村就是两重天,特别是近些年来,改革开放的风一吹,西村就借这春风整了一个经济开发区,里面造纸、油漆、化肥、水泥厂都兴建了起来腰包都鼓起来了,这人的脑袋也好像活络起来了,也把东村与西村的差距一下拉得更远,一边是守着传统的寂静,一边是透着现代繁华的气息。

好多年来,东村的闺女能嫁到西村去,那是福气,好不容易东村帅小伙在外面谈了一个对象,结果中饭都没有吃上,姑娘就被吓跑了。

一直到刘三强任了这个村长,以前天天求人家来投资建厂,人家才到村口就不想进来了。以他一股子农村的人倔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自己靠地吃饭,发展纯土特产,没有想到在这个改造开放的激流中,到处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同时,这里却代表了最正宗的有机食品,渐渐地名气出来了,也带动全村人从温饱奔向了小康,一幢幢小洋房也依次建起来了,那些以前在外面打工的小伙也开始恋上了家,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了,在繁忙的花花世界走了一圈,在这里才找到心灵安静的归宿。

刘三强和全村人这一路走来,多少辛酸,只有自己知道。

现在一年四季,到了快要收获的季节,土产品就预订完了,曾有多少人劝他快速发展,但在花花绿绿的钞票面前,刘三强没有被迷倒,仍然是一根死脑筋,祖先留下来的山不能动,田不能少,至于其他的,你跟他说多少都是屁话,多少年来不投机,不倒把,按季节生产自己的农作物。

渐渐的东村土特产的名气品牌是有了,但也给了多少奸商投机的机会,冒名顶替是一类,产品掺假是一类,更有甚者在东村与西村交界处搞大篷,弄出的产品挂羊头卖狗肉,都当成正宗东村的名头卖,就像镇上的唯一权威日报做的调查和统计,东村一年的红薯产值也只有约一百吨,但在市场上,估计有上千吨东村红薯在卖。

但刘三强一点也不后悔,对他来说什么营销策略等,他根本不在行,他只讲一个死理,做人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凡事从东村这片土地上出去的产品,必须保证原汁原味,无论活的鸡、鸭、猪等禽类,还是稻米、豆角、丝瓜等,所以这里又成了一片市里唯一的绿色天然产地,所产出来的产品,也成了市、县、镇各行政机关的特供产品了,虽然进入市场有人做什么手脚,那刘三强是不管的,他也管不着,他仍然像一条老牛一样,你来我这买,我提供纯正的产品,但你拿去怎么整,那他就管不着了,这也让很多人头痛。所以很多单位、国企、私营老板就自己来村里找刘三强订购直销了。

刘三强一根烟抽完了,但他的头脑仍然活跃着,回想着今天在县城找老崔,老崔并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维修款时间,让他又内心一阵阵着急。

他甚至又感觉自己的确有些笨,跟李万财比,简直差得太远了。

李万财参加一次会,就能说得一套又一套,但对于他来说,无论多少会,多少讨论都是浪费时间,每次一让他去参加这类会议,看着一个个巧舌如簧,甚至激昂愤慨、争得面红耳赤,他都感觉自己好像很呆傻一样,因为他实在搞不懂他们在争论什么,然后一折腾就是一上午,最后自己吃了饭还站在会议室门口,以为下午还会继续,结果人家说,会议结束了?

结束了?他总是显得自己傻不拉几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白白浪费一天时间,结果到底是个啥结论一点也不知道。

以至于每次通知开会,他都躲在角落里,上面主席台上讲什么他不知道,他却在想这村长不当算了,人家怎么安排,他就怎么干活,免得活受罪,但东村的村民们却只信赖他,他说的话比什么下发的红头文件还重要,简直一言九鼎,

“一切都刻不容缓了!”

他感觉手指被烧得有些痛,才发现手里的香烟又燃完了。

“去******讨论来讨论去,明天就组织村上的男劳力把河道再检查一遍,河堤必须要稳固,村里必须要安全,镇上支持也好,不支持也罢,明天就开工!”他站了起来,狠狠地把烟头往地上一扔,大步流星地往家里走去。

(不好意思,写得匆忙,明天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