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西班牙文化地图(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在他乡)
41830400000015

第15章 火车

火车的概念曾是我的最爱。我爱它那风驰电掣的速度,爱它呼啸而来时的轰鸣,爱它经过时脚底可以感受到的隆隆震颤。也许火车给人的印象还比不上飞机那般地令人震撼,但是,对我而言,正如记忆中那夜晚汽船的鸣笛声一样,火车代表的是一种对远行的幻想。

乘火车旅行可能远远称不上是舒适愉快。诗意的远行永远只存在于诗人的幻想,而在现实中,嘈杂的人群,拥挤的站台,狭小不透气的车厢,混杂着烟味、泡面味和说不出的某种人气的潮味;再加上夜晚卧铺车厢中那时断时续的睡眠,都足以败坏你的性儿。长途旅行,封闭不卫生的环境,没完没了的折腾,最后经过一番漫长的折磨才终于到达目的地,旅客们带着未睡醒的隔夜面孔,拖着行李下车,每个人都疲惫不堪。这便是搭乘火车旅行的真实。

尽管如此,我依然爱着火车。我爱着它在眼前闪电般地一掠而过,爱着每次旅行时与同路游伴的邂逅,爱在夜晚望着窗外漆黑的田野,在身下车厢有规律的摇晃中渐渐入睡。我在各国的火车站流连,珍藏着每次旅行带给我的故事。

意大利的火车站是极具特色的石制古建筑,那恢弘的古典气息,仿佛要从细节上向我们炫耀这个国家的悠久历史。在米兰的火车站大厅,石头拱顶的下方不断有鸽子飞进飞出,肥肥胖胖,悠然自得地在旅客们的脚边踱步。然而,宏伟漂亮的站台不能使我们就此原谅这里的管理之混乱,我们该乘坐的火车班次被取消,乘客却没有得到任何的通知。彷徨之际,我们在过路人的及时警告之下匆匆跳上了另一班列车。火车在黑暗中缓缓行驶,我们焦躁不安,看着表,计算着自己大约已经耽误了多少时间。而忽然,这列火车开始倒退,我们惊得跳了起来,眼睁睁望着它一点一点退回了刚刚驶离的车站,接着,火车喷出一口长气,像一条跑累了的狗儿似的,趴在铁轨上再也不动了。

在这整个事件中最令我震惊的是意大利人的反应。没有任何的惊惶,紧张,不安,质询,甚至哪怕只是最单纯的迷惑。车厢内的寥寥几名乘客依然埋头大睡,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我们终于忍不住问了几个同车的乘客,火车这莫名其妙的倒行意味着什么,而他们在回答不知道的同时,还加上了这样一句:“别担心,反正它最后总会到站的。”这句毫无说服力的安慰听得我们只有更加迷惑了,难道意大利的铁路交通向来混乱到这个地步,以至于旅客们对火车倒退这等怪事都能够泰然处之了吗?

列车服务员来了。我们要求她解释火车的倒退,她一脸不耐烦。“我也不知道。耐心点,最后你们总是能到威尼斯的。”

最后是指几点?

一个小时后,火车终于开始重新启程——继续倒退。在退了足足近十站的距离之后,它才重新取道上路。经过这一番波折,我们总共延误晚点了七个小时。

凌晨三点半,火车终于到达威尼斯。从头到尾,没有赔偿,没有道歉,甚至没有人愿意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我望着夜幕下的威尼斯火车站,叹口气离开。

在奥地利,从萨尔茨堡返回维也纳的途中,我有幸坐在一个年轻的英俊小伙子旁边。衣冠楚楚的当地青年,长着浓密的金发,面孔瘦削,眼神精练。我望着他纤长的手指,猜想着他大概是个名企业的高级白领。火车启动,他打开电脑,手指熟练地在键盘上舞动,MP3的音频在屏幕上上上下下的起伏。他用指关节打着节奏,时而若有所思地哼上一小段,或是在桌面上用手指无声地敲打出一段旋律。各种声音处理文件在屏幕上滚动,一页页的五线谱在我的眼前翻过。原来这是一个音乐家。二十一世纪的艺术创作者,用电脑工作,西装革履,被我误认为是经理人的奥地利作曲家。中欧的科技发达令人艳羡,然而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正如维也纳那些背着大提琴走过草地的年轻小伙子们,或是每夜每夜********和国家歌剧院的座无虚席,或是奥地利街头巷尾无所不在的CD店……在这个音乐之国,无论历时多久,游人始终可以感到音符融入五线谱中,随后,飘荡在这个国家的空气之中。

在德国的那一周,我遍尝一人独游的甜与苦。火车摇晃着穿越这片国土的青山绿水,而我则独自一人抱着背包,蜷缩在窗边沉沉入睡。下意识地,我总是将包抱得很紧。一个人的旅行意味着我可以在任何一个城市下车,在那些不知名的德国小镇信步闲游,意味着我可以连续数小时静静地凝视着窗外发呆,注视着莱茵河畔绿油油的草地,和远处山坡上若隐若现的教堂尖顶。然而,一个人的旅行也意味着更大的不安全感。火车到达维尔茨堡的那天夜里,十点多钟,夜班的车厢中只剩下我和两三个人高马大的非洲移民。我更加用力地蜷缩在角落,为这班车的误点而咒天怨地,当那几个壮汉不知为何对我疵牙一笑时,我险些没有大喊出声。火车终于到站,我顾不得欣赏夜景,一路狂奔至对面餐馆的灯火通明中,希望能把那种恐惧永远地丢弃在背后的铁轨之上。

体会过一人独行的种种不便,才更能理解与好友在异国重逢的喜悦。在法国的与友同行,我第一次不再为了语言不通而烦恼,人生地不熟对我而言也不再成为问题。那是唯一一次不用做旅行计划和准备的出游,却也是最放心最尽兴的一次。当我们从马赛前往尼斯,异口同声地为窗外碧蓝的大海,戛纳的棕榈树,摩纳哥的游艇而啧啧称奇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孤独感离我远去。而之后的波尔多之行,时间也在说笑中很快被打发,波尔多火车站门口的时钟,是我们几个第二次重逢之旅的完结标志,但是,也是下一站的起点——离别是为了等待下一次的团聚。

关于火车的故事还有很多,但我还是愿意以西班牙作为结尾。在西班牙,过去的几年,早已数不清次数的长途跋涉,马德里,阿尔卡拉,塞戈维亚,阿兰胡埃斯,埃尔埃斯科利亚尔,当然,还有那个我再也不想常住,但却永远难以忘怀的小镇,瓜达拉哈拉,那些车窗外贫瘠凄凉的黄土,矮小稀疏的绿冠树丛,夜幕下一个一个的乡村小站,还有中央火车站Atocha,在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311爆炸案的惨剧,谁也不会忘记,每个西班牙人经过此处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屏息,在心里为数千在此丧生的无辜灵魂默哀。这一切都时时刻刻地提醒着我,这片灼热的、干燥的土地,这一个国度,融合着艺术家的随性,诗意的悲伤和拉丁民族的奔放热情的南欧国家,便是与我意外地命运相连的异国之乡。不管怎样,我与这个国家相纠缠的经历,让我有了一个行走四方的机遇。

我祈祷火车将我带往更远的远方——直至那看不见的,铁轨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