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凤凰不会飞(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41804600000027

第27章 逝者如斯

求婚这件事比想象的顺利得多,从表明意向到直接去找女孩的父母谈话,到结婚举办婚礼,没有超过10天。他就与中学时的同学喜结连理了。当然,如果要细细聊起这件事来,也足足可以再写一本小说了。我们这部关于凤凰的小说已经快到结尾了,所以就不再详写其他的事情了。

迅速结婚的小文,有那么十几天觉得如同在梦里一样。他发誓要努力工作、经营生活,不要像自己的父亲那般,致使妻儿遭受那么多创伤。那时人们对他保留了最大的善意,几乎没人责怪他在其母亲的自杀这件事上,其实也是有责任的。

他也闭口不提,可是内心之中却非常害怕有人直接问他,你为什么不辍学回家陪伴你的母亲一类的问题。

彼时,由于他一无所有,却抱得美娇妻。所以,对他有好奇心的人就格外多。那会儿他工作不顺,又对母亲心怀愧疚,所以处在一种极复杂的心态之下。他觉得当下不太顺利的处境,与自己不能令母亲善终有关联。他怕人们责问他不孝,但他一个人又难以承受那些伤痛,所以只要人们追问他的家世,他都和盘托出,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把压在心头的东西转嫁出去。他不断沉浸在一种可耻的悲壮的情绪之中,父母双亡这件不幸的事情,被他轻描淡写地说出来,常引得一些善良的人鞠一把同情的眼泪。

有些号称直言的人们听了他的说辞,便会先说一堆废话,意思是死者为大,接着就用委婉的方式来批评小文父亲的懦弱本性,最后话题一转,开始勉励他说结婚了一定要更加爱你的妻子。每逢这种时候,小文就说一些平时几乎都想不起来的批评父亲的话来附和对方。

可是这些话不知怎么就传到了他老丈人耳朵里。他的老丈人就提醒他,妄断你父亲的为人,这不对。你与他一起生活的时间多,可是你未必了解他。你父亲他身体不好,收入低微,但你也好好上了大学,并且长这么大。你二叔,你当然不能忘记,可是凡事要明白有因必有果,你的二叔为什么要支持你上学,给你钱花,你想过为什么吗?世人会有好多说法,养老也好,同情也好,有血缘关系也好,这些理由都对,但都没有说到根本,根本原因是你是你父亲的儿子,不是其他的什么人。而你父亲所做的一切不管是好的坏的,你看惯的看不惯的,他种种行为,使得在某个情势下,你们家发生了这一切。

他这番宿命论的观点,立刻使小文意识到一件事,无论怎样,父母赐予了他生命,并给了他热爱生活的勇气。他未必真的认同命运一说,但岳父说的也不无道理,缘分的事情就是综合和复杂并且违抗自由意志的,仿佛人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有些事情就只有接受。灵魂上的事只有被驯服,才能开始接受和认同别人的看法,岳父这番话对他有启示,于是他把关于对母亲的歉疚也都向岳父说了。

这慈祥的人听完女婿的困惑,立刻懂了他的心结。于是和他说了一番足以改变他之后生活态度的话:

如果换做其他人,放在与你同样的境地,他们也未必做出最优解。并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被限制的因素太多了。是选择继续学业,还是选择放弃学业照看母亲,还是带着母亲去上学,这都不是说你想怎样就能怎样。第一你那时未必有这种思考能力,并不是所有人在你这个年纪能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其次,假如你有那种思考能力,你也未必能做出你现在想要的那种选择。一来你不具备经济实力,二来假如你有经济实力,也未必可以改变你母亲的心病。况且,你能上学这是之前选择的最优结果,你并不是为了放弃你的母亲而上学,所以你背负这个负担意义并不大。

我们再来想,假如你已经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能承担这些事情,你就一定会选择对吗?那也未必。你父母离婚,你跟你爸,你弟弟跟你妈,你们分开这么久,各过各的这实在再正常不过。就算你生性并不凉薄,这些责任也不是你全部担得起来的。因为你的母亲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外界的压力自然很大,可是她走到这一步,终归是因为她自己想不开。

人说失去才知道珍惜,现在人没了,你说你没有关爱她,也许关爱她,一切可能就好多了。可是你怎么关爱她?直接不上学了待在家里陪她?可是你的二叔会同意吗?你在天上的父亲会同意吗?他们并不一定会同意。而且你留在家里,你有劳动能力吗?你可能会说那么多不上学的不照样也过得很好?可问题是他们没有去上学,不是他们主动不选择不上学,而是他们无法向你一样能通过考试考出去,他们是被动留下的。形势虽然看起来是他们之中有些人过得比你还好,可是你当初选择上学并没有错。但是这也是个教训,就是当时当地看上去是对的选择,并不一定总是有优势的。这你慢慢成长自己体会。你当时选择上学而根本不考虑留下来照顾母亲,有一个大前提是你根本意识不到你母亲自己的问题有多严重,可是这又如何能怪你?我们听说了这件事以后都觉得不可思议。两个孩子眼看着要成人,可是竟然选择了这样一条不归路,她心上所受的折磨,实在不是别人能想象的。

你有这么多的负担,是好事儿又不是好事儿。有负担,说明人性在,这是好事儿。但是你又不能总活在过去。人其实无法超越命运本身,我不知道你里不理解这句话。很多事情回过头来你会发现这样做是错的,那样做是对的。但是在当时你是不可能有这种看法的。你所有的马后炮似的看法,是因为你看到了结果。可是你既然无法预测将来,你做的很多决定自然就没法估量他的影响。谁愿意自己的母亲自杀?所以你真的不必苛责自己。你也要把这点想法传递给你的弟弟,他与你的母亲关系比你更近,他的内疚比你只会更多。如果你们都不能从这个阴影里走出来,那你母亲的自杀就成为一个诅咒了。

你家这种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对待你母亲这件事儿上,你也知道你父亲的一些做法不对,现在两个人都不在了,那唯一有意义的就是修正自己的做法。第一条,就是别犯懒。越大你就越明白,人家说勤劳致富,不是一句废话。社会变了,但勤劳永远是普通人家持家第一准则。这样你的妻子儿女才不至于没有安全感。你父亲对她好,这个悲剧可能早几年就在根儿上掐断了,可是没有。你妈妈她第二段婚姻如果能持续,可能也不会出问题,但是也出事儿了。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像你妈妈那样内心软弱无凭的人,肯定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这并不是你们作为子女能解决的问题。你可能说如果陪着她就好了,可事实上是除非你一回家就顺利赚钱,不然她会觉得还要照看你们,本来生活已经够黑暗了,她们还得担心你们。那样在家的日子还是会有变数,你为了一个假设而自我折磨,实在不是聪明之举。

事实上,这种事情不独你们一家。你们这代人一出生大部分就注定会有这么一天。因为上学,因为城市化,你们需要去城市里工作。你们去北漂虽然是你们自己的选择,可是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做出这种选择?实际上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来自何处?只有强大的媒体宣传能做的到。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这叫发展趋势,叫社会洪流。你家这种情况只是发生了特例,其他很多的家庭,父母也是独守在家,孩子也是满世界跑。他们也可以选择回家,但是回家也并不是你说回来就回来,你这么大了,你也明白这个社会的复杂。所以你能为这么大的一件事负责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都是现象级的事情,你一个人能负起责任吗?

内疚是应该内疚,如果你确实有勇气,很多困难都可以克服。但是老沉湎于过去,这东西毫无意义。我也不希望你不是去改变当下,而是等过了才后悔。我把女儿交给你,是相信你有这个悟性。所以,你仔细想想我和你说的这番话。

这些话对小文来说,听着很受用。他反复思考了几天,渐渐消化了它们。但是后悔有时并不是理智的,情绪有时候就是一种惯性。它们持续不断地侵扰一个人,直到某一天真正突然想明白,那未必就是逻辑说通了,而是整个人突然以一种高于那个存在的想法明白过去的事情不过就是浮云,人还是可以改变那些东西的,只是需要极高的耐心和智慧。

他把这些安慰他的话,存在脑中,一放就是好几年。他本来想和兄弟分享他们,可是由于种种机缘巧合,大家见面也不谈这些事情。没有那个契机,就没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直到兄弟俩去了一个城市。

有一天,他们在一起喝酒,感叹生活。情绪来了,就说起了一些心理上的困惑。这才发现大家对童年创伤这件事几乎抱着相同的看法,那就是这部分原因迟早会对你将来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可是兄弟俩多多少少本能地又觉得这个理论不对。范仲淹、杨万里也是幼年失孤,但并不妨碍他们取得非常高的人生成就,其实我们过得不顺、不好,并不一定真的是由于什么童年经历,我们过度关注生活中那些悲惨的事情,过度关注自我,反而失去了社会性。

两人又谈起对母亲的歉疚。小文把岳父跟他讲过的那番道理又向弟弟小武说了一遍。小武一时并不能接受,他说自己没有勇气,其实还是应该不去上大学,在老家也是一样的过。那样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惨剧。两人说到悲伤的地方,相顾无言,又抱头痛哭!就算再有那么多人的安慰,亲朋的帮助,这块心病一时半会儿是去除不掉了。

但这次吐露心事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埋在他们心中的隐痛,终于都说出来了。几天后,小武打电话给小文说:我觉得你说得很对。后悔毫无用处,唯有把握当下。末了,他又向小文说,你很会写东西,你把妈妈这个故事写下来吧。她们家这一支人都太惨了。小文一口就答应下来了。

时光回溯到过去,母亲凤凰生活的一幕幕都在脑海中闪现。从哪儿说起呢?不如就从她的父母说起吧。那还是一个与今天完全不同的时代,听母亲说,那是1961年,寺沟村的一个残疾人老兵迎来了一门亲事。那是一个美丽的春天,万物复苏,冰雪初融……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