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41245800000064

第64章 作者经验方(1)

补中棕艾汤合方

补中棕艾汤由“黄芪24g,人参12g,白术15g,升麻6g,柴胡3g,陈皮12g,当归15g,棕榈12g,艾叶12g,海螵蛸12g,炙甘草10g”所组成,是笔者治疗气虚出血证的经验方,具有益气止血作用,可治疗气虚出血证。

IgA肾病

IgA肾病是指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或IgA沉淀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病。本病好发于青少年,多见于男性。

【导读】根据IgA肾病的病变证机是脾虚不固,治以补中棕艾汤;又因病变证机有阳虚出血,故与胶姜汤合方治之。

夏某,男,27岁。有3年IgA肾病病史,每次尿常规检查,均有红细胞(为5~20个),近期因劳累病情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尿血,面色不荣,自汗,腰酸,头晕目眩,面色苍白,食则腹胀,大便溏泄,腰酸,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辨为脾肾气虚、脉络不固证,治当补益脾肾、固摄脉络。给予补中棕艾汤与胶姜汤合方:黄芪24g,人参12g,白术15g,升麻6g,柴胡3g,陈皮12g,当归15g,棕榈12g,艾叶12g,炙甘草10g,海螵蛸12g,阿胶(烊化、冲服)12g,干姜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诸症略有改善,继以前方6剂。三诊:自汗止,头晕目眩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腰酸止,大便恢复正常,以前方6剂。五诊:经复查尿常规,仍有红细胞(2~4个),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因病症变化而加减用药治疗40余剂,经复查尿常规,已无红细胞。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3个月。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食则腹胀辨为脾虚,再根据腰酸辨为肾虚,因倦怠、自汗、脉沉弱辨为气虚,又因尿血辨为气虚不固,更因面色苍白辨为夹血虚,以此辨为脾肾气虚、脉络不固证。方以补中棕艾汤补益中气、固摄脉络,以胶姜汤温阳补血止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川芎乌芥汤合方

川芎乌芥汤由“生川乌3g,生草乌3g,白芥子9g,川芎12g,当归15g,炙甘草12g”所组成,是笔者诊治寒湿骨节痛证的经验方,亦是逐寒化痰、补益气血的重要治病用方,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质增生等属于寒湿骨节痛证者。

下篇作者经验方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周围血管缓慢进展的节段性炎症性闭塞性血管疾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北方较南方多见,冬季多发。

【导读】根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症表现及病变证机是寒凝脉络,故选用川芎乌芥汤;又因病变证机有寒痰,故与阳和汤合方治之。

贾某,男,29岁。有2年余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史,住院期间症状改善比较明显,之后,症状表现且反反复复,时轻时重,虽服用中西药,但治疗效果不理想,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下肢麻木、酸胀、冰凉,间歇性跛行,疼痛夜间加重,因寒亦加重,口淡,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紧。辨为寒凝脉络证,治当温阳散寒、舒达经脉。给予川芎乌芥汤与阳和汤合方:生川乌6g,生草乌6g,白芥子9g,川芎12g,当归15g,炙甘草12g,熟地黄30g,肉桂3g,麻黄3g,鹿角胶9g,干姜炭3g,生甘草3g。6剂,每日1剂(每剂药第一次煎50分钟,第二次煎30分钟,合并2次药液),每日3服。二诊:下肢无力、麻木、酸胀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下肢冰凉略有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较前又有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大减,又以前方因病症变化加减治疗30余剂,症状表现解除。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5g,每日3服,巩固治疗3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下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辨为寒虐,又根据舌质暗淡、疼痛夜间加重辨为寒凝,以此辨为寒凝脉络证。方以川芎乌芥汤温阳逐寒、通络止痛;以阳和汤温补阳气、滋补阴血、益气通络。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桂苓生化汤合方

桂苓生化汤由“桂枝12g,茯苓12g,白芍12g,桃仁12g,牡丹皮12g,川芎12g,当归12g,干姜10g,香附10g,炙甘草12g”所组成,是笔者辨治瘀血夹寒证的经验方,亦是活血化瘀、通经散寒的重要治病方,可治寒瘀癥积证。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指调节生殖的内分泌(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神经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本病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其发病特点分为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和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导读】根据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病变证机是寒瘀,治以桂苓生化汤;又因出血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棕艾藕茜汤合方治之。

常某,女,32岁。4年前至今月经淋漓不止,在郑州几家省级医院检查,均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曾几次住院治疗,均未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近因出血不止,患者拒绝手术而前来诊治。刻诊:经血漏下不止时夹血块,夜间小腹痛如针刺拒按,每次疼痛2~3分钟,手足不温,舌质暗淡边略紫,苔薄白,脉沉涩。辨为寒瘀阻滞证,治当活血化瘀、温经止血。给予桂苓生化汤与棕艾藕茜汤合方:桂枝12g,茯苓12g,白芍12g,桃仁12g,牡丹皮12g,川芎12g,当归12g,干姜10g,香附10g,艾叶15g,棕榈12g,茜草12g,藕节15g,炙甘草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经血仍然漏下不止,但夜间腹痛次数减少,以前方6剂。三诊:经血漏下较前减少,腹痛解除,以前方6剂。四诊:漏下止,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以前方变汤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3个月。随访半年,漏下未再复发。

【用方提示】根据漏下夹血块、痛如针刺辨为瘀血,再根据手足不温、苔薄白辨为寒,以此辨为寒瘀阻滞证。方以桂苓生化汤活血化瘀、温经通脉;以棕艾藕茜汤固涩止漏、止血之中兼以化瘀。方药相互为用,化瘀不伤血,止血不留瘀,达到治疗寒瘀出血漏下不止的目的。

桂枝增液汤合方

桂枝增液汤由“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12枚,生地黄18g,麦门冬18g,玄参18g,百合15g”所组成,是笔者辨治阴虚夹表证的经验方,亦是滋补阴津、解表散寒的重要治病方。

荨麻疹

荨麻疹是指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引起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导读】根据荨麻疹的病变证机是阴虚,治以桂枝增液汤既滋阴又透达;又因阴虚病变证机比较甚,故与二至丸合方治之。

史某,女,47岁。在5年前上肢、腹部出现丘疹、瘙痒,以及头痛、眼胀痛、腹痛等,经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胆碱能性荨麻疹,服用中西药均有治疗效果,可停药后又复发,近因病症复发前来诊治。刻诊:风疹团,瘙痒,目胀,目痛,恶心,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辨为肝肾阴虚证,治当滋补阴津、养血止痒。给予桂枝增液汤与二至丸合方加味: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12枚,生地黄18g,麦门冬18g,玄参18g,百合15g,蝉蜕15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丘疹团减少,以前方6剂。三诊:瘙痒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目胀、目痛消除,以前方6剂。五诊:风疹团减退,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悉除,以前方12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2个月。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舌红少苔、脉细数辨为阴虚,再根据目胀、目痛辨为肝肾阴虚、阴津不得滋荣,以此辨为肝肾阴虚证。方以二至丸滋补阴津;以桂枝增液汤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辛散透达;加蝉蜕疏散止痒。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化瘀养阴汤合方

化瘀养阴汤由“当归12g,赤芍12g,桃仁10g,桂枝10g,蒲黄8g,丹参10g,生地黄12g,黄精12g,沙参12g,川楝子9g,砂仁8g”所组成,是笔者诊治瘀血阴虚证的经验方,亦是滋阴化瘀行气的重要治病方,尤其是方药相互为用,以使阴得气而化,瘀得气而行。

慢性胃炎

【导读】根据慢性胃炎的病变证机是阴虚夹瘀,治以化瘀养阴汤;又因夹气虚,故加红参益气。

刘某,女,56岁。有多年慢性胃炎病史,1年前经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黏膜腺体不典型增生、红斑性胃炎,半年来经常服用中西药,可治疗效果不明显,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胃胀痛以胀为主,疼痛固定不移,饥不思食,手足心热,面部潮热,倦怠,四肢无力,舌红略夹瘀斑,少苔,脉细数。辨为阴虚夹瘀证,治当益胃养阴、活血化瘀。给予化瘀养阴汤加味:当归12g,赤芍12g,桃仁10g,桂枝10g,蒲黄10g,丹参10g,生地黄12g,黄精12g,沙参12g,川楝子9g,砂仁8g,红参10g,五灵脂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胃胀痛减轻,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手足心热、面部潮热解除,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均较前减轻,又以前方治疗100余剂。之后,复经纤维胃镜检查,胃黏膜基本恢复正常。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饥不思食、手足心热辨为阴虚,再根据疼痛固定不移、舌夹瘀斑辨为瘀阻,因倦怠、四肢无力辨为夹气虚,以此辨为阴虚夹瘀证。方以化瘀养阴汤滋补阴津、活血化瘀;加红参补益中气,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睾丸鞘膜积液

睾丸鞘膜积液是指睾丸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失常,导致睾丸鞘膜腔内积聚过量液体的囊性病变。

【导读】根据睾丸鞘膜积液的病变证机是瘀血阴虚,治以化瘀养阴汤;又因瘀血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蛭虻归草汤合方治之。

尚某,男,43岁。在5年前发现睾丸胀痛、有牵拉下坠感,当时未引起重视,约2个月后,症状表现加重,在郑州几家医院检查,诊断为睾丸鞘膜积液,住院治疗2周,出院后症状表现时轻时重,服用中西药则症状解除,可停药后又复发,近因睾丸胀痛、下坠感加重前来诊治。刻诊:睾丸下坠胀痛如针刺,五心烦热,舌质暗红边夹瘀紫,少苔,脉沉细涩。辨为阴虚瘀结证,治当滋补阴津、活血化瘀。给予化瘀养阴汤与蛭虻归草汤合方:当归12g,赤芍12g,桃仁10g,桂枝10g,蒲黄8g,丹参10g,生地黄12g,黄精12g,沙参12g,川楝子10g,砂仁8g,水蛭6g,虻虫3g,炙甘草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五心烦热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五心烦热止,以前方6剂。四诊:睾丸下坠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睾丸疼痛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治疗3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睾丸下坠胀痛感如针刺辨为瘀血,再根据五心烦热、少苔辨为阴虚,因舌质暗红边夹瘀紫、脉沉细涩辨为阴虚夹瘀,以此辨为阴虚瘀结证。方以化瘀养阴汤清热凉血、养阴化瘀;以蛭虻归草汤破血逐瘀,兼防化瘀药伤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性肌病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性肌病是指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肌肉病变的临床表现。

【导读】运用化瘀养阴汤辨治内分泌性肌病的病变证机是阴虚瘀血,临证因病情随症加减用药,则是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

郑某,女,42岁。3年前被诊断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性肌病,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足部、小腿及手部僵硬,手足抽搐,肌肉无力,面肌、咀嚼肌颤动,五心烦热,盗汗,舌质暗红夹瘀紫,少苔,脉沉细涩。辨为阴虚瘀血证,治当滋补阴津、活血化瘀。给予化瘀养阴汤加味:当归12g,赤芍12g,桃仁10g,桂枝10g,蒲黄8g,丹参10g,生地黄12g,黄精12g,沙参12g,川楝子9g,砂仁8g,龙骨24g,五味子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盗汗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手足抽搐次数减少、程度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五心烦热止,以前方6剂。五诊:足部、小腿及手部僵硬明显缓解,以前方6剂。六诊:手足抽搐未再出现,以前方治疗60余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半年。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五心烦热、盗汗辨为阴虚,再根据舌质暗红夹瘀紫辨为瘀,因足部、小腿及手部僵硬、手足抽搐辨为阴虚不得滋荣,以此辨为阴虚瘀血证。方以化瘀养阴汤滋补阴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加龙骨潜阳安神,五味子益气敛阴。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