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41245800000062

第62章 《伤寒杂病论》方(61)

叶某,女,36岁。在3年前出现心悸,头昏,胸闷,倦怠乏力,喜叹气,手足麻木、发凉、颤抖,手心汗出,低热等,曾在郑州、北京等地检查与治疗,最后诊断为β-受体过敏综合征,虽服用中西药,但治疗效果不理想,特前来诊治。刻诊:心悸,胸闷,手足麻木、颤抖,失眠多梦,五心烦热且畏寒怕冷,倦怠乏力,喜叹气,舌红,苔薄白,脉虚弱。辨为阴阳俱虚夹风证,治当温补阳气、滋补阴血、平息内风。给予炙甘草汤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方:炙甘草12g,生姜10g,红参6g,生地黄48g,桂枝10g,阿胶(烊化、冲服)6g,麦门冬12g,麻仁12g,大枣30枚,白芍9g,龙骨9g,牡蛎9g,天麻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心悸、头昏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倦怠乏力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手足颤抖明显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大减,又以前方治疗40余剂,病症解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服6g,每日分3服,用药半年。随访2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五心烦热、舌红辨为阴虚,又根据畏寒怕冷、苔薄白辨为阳虚,因倦怠乏力、脉虚弱辨为气虚,又因手足麻木、颤抖辨为夹风,以此辨为阴阳俱虚夹风证。方以炙甘草汤益气助阳、补血滋阴;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潜阳息风;加天麻平息内风。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β-受体过敏综合征

【导读】根据β-受体过敏综合征的病变证机是心阴阳俱虚证,治以炙甘草汤;又因病变证机有气郁,故与四逆散合方治之。

周某,女,63岁。有多年β-受体过敏综合征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心烦,因情绪异常加重,手足不温,畏寒怕冷,咽中似有痰阻,口渴欲饮水,舌红少苔,脉沉细弱。辨为心阴阳俱虚夹痰郁证,治当滋补阴阳、养心安神、行气化痰。给予炙甘草汤与四逆散合方加味:红参6g,生地黄48g,桂枝10g,阿胶珠6g,麦门冬12g,麻仁12g,大枣20枚,生姜10g,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生川乌6g,生半夏12g,炙甘草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心悸、气短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手足转温、畏寒怕冷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咽中似有痰阻减轻,以前方6剂。五诊:情绪好转,心悸、心烦止,失眠多梦较前好转,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50余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心悸、舌红少苔辨为阴虚,再根据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辨为阳虚,因咽中似有痰阻辨为痰郁,又因情绪异常加重辨为气郁,以此辨为心阴阳俱虚夹痰郁证。方以炙甘草汤滋补心阴、温补心阳;以四逆散疏肝解郁;加生川乌温阳逐寒,生半夏醒脾燥湿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竹叶汤合方

竹叶汤由“竹叶一把(10g),葛根三两(9g),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3g),附子炮、一枚(5g),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15g)”所组成,是解肌散邪、扶阳清热的重要治病方,可治阳虚郁热夹表证。

多汗症

多汗症是指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局部或全身汗腺分泌过多汗液的一种临床表现。根据汗出原因分为生理性多汗和病理性多汗。

【导读】根据多汗症的病变证机是阳虚夹热,治以竹叶汤;又因阳虚夹热比较甚,故与附子泻心汤合方治之。

赵某,女,35岁。在5年前发现手部、腋下汗出如水淋漓,在郑州等地经多家省市级医院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服用中西药则没有治疗效果,近因其同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手部、腋下汗出如水淋漓,手心发凉,口渴欲饮热水,心胸烦热,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弱。辨为阳虚郁热证,治当益气助阳、清解郁热。给予竹叶汤与附子泻心汤合方:竹叶10g,葛根10g,防风3g,桔梗3g,桂枝3g,红参10g,附子10g,大枣15枚,生姜15g,大黄6g,黄连6g,黄芩6g,炙甘草3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汗出减少,以前方6剂。三诊:心胸烦热解除,以前方6剂。四诊:汗出较前减少,以前方6剂。五诊:手部略有汗出,以前方6剂。六诊:腋下汗出止,以前方6剂。之后,又以前方治疗20余剂。随访半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手心发凉、脉沉弱辨为阳虚,再根据心胸烦热、苔薄黄辨为郁热,因口渴欲饮热水辨为阳虚夹热,以此辨为阳虚郁热证。方以竹叶汤清解郁热,兼益气助阳;以附子泻心汤清泻郁热,兼温助阳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竹叶石膏汤合方

竹叶石膏汤由“竹叶二把(20g),石膏一斤(48g),半夏洗、半升(12g),麦门冬去心、一升(24g),人参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粳米半升(12g)”所组成,是清热养阴益气的重要治病方,主治热伤气阴证。

免疫功能低下

免疫功能低下是指人体不能正常行使对外来的侵害时所能抵御侵害的能力低下。

【导读】根据免疫功能低下的病变证机是热伤气,治以竹叶石膏汤;又因病变证机夹气郁,故与四逆散合方治之。

郑某,女,33岁。有低热已年余,经多家省市级医院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为免疫功能低下,屡经中西药治疗,可未能有效控制低热,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低热(37.2℃),气短,心烦,情绪低落,急躁易怒,恶心,口渴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弱数。辨为热伤气阴夹郁证,治当清热益气、养阴疏肝。给予竹叶石膏汤与四逆散合方加味:竹叶20g,石膏48g,姜半夏12g,麦门冬24g,红参6g,升麻6g,粳米12g,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炙甘草2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低热消退,以前方6剂。三诊:低热未再发作,以前方6剂。四诊:情绪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12剂。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低热、苔薄黄辨为郁热,再根据气短、脉细弱数辨为虚热,因情绪低落、急躁易怒辨为肝郁,以此辨为热伤气阴夹郁证。方以竹叶石膏汤清热益气降逆;以四逆散疏肝解郁;加升麻透解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竹皮大丸汤合方

竹皮大丸由“生竹茹二分(6g),石膏二分(6g),桂枝一分(3g),甘草七分(21g),白薇一分(3g)”所组成,是清热和胃、补虚通阳的重要治病方,主治虚热烦逆证。

妊娠呕吐

【导读】根据妊娠呕吐的病变证机是虚热,治以竹皮大丸;又因病变证机夹气虚,故与橘皮竹茹汤合方清热益气降逆。

田某,女,31岁。妊娠40余日,呕吐剧烈,服用中西药,可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因亲戚介绍前来诊治。刻诊:恶心,食入即吐,心胸烦热,面色萎黄,口渴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脉虚数。辨为虚热烦逆证,治当清热和胃、补虚通阳。给予竹皮大丸与橘皮竹茹汤合方加味:石膏12g,桂枝6g,白薇6g,陈皮48g,竹茹48g,大枣30枚,红参6g,生姜24g,砂仁10g,白术10g,炙甘草2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恶心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呕吐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恶心、呕吐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悉除,以前方12剂。

【用方提示】根据食入即吐、舌质红辨为胃热上逆,再根据面色萎黄、脉虚数辨为虚热,以此辨为虚热烦逆证。方以竹皮大丸清热通阳、和胃降逆;以橘皮竹茹汤清热益气、和胃降逆;加砂仁醒脾和胃安胎,白术健脾益气安胎。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猪苓汤合方

猪苓汤由“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3g)”所组成,是清热育阴利水的重要代表方,可治阴虚水气证,治病用方作为汤剂方,应在原方用量基础上加大4倍。

非淋菌性尿道炎

非淋菌性尿道炎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以尿道炎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泌尿生殖道炎症。

【导读】根据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变证机是阴虚水气,治以猪苓汤;又因病变证机阴虚热扰,故与知柏地黄丸合方治之。

徐某,男,42岁。有3年慢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病史,多次服用中西药,可未能达到治疗目的,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尿道外口红肿、瘙痒、疼痛,晨起首次排尿前尿道外口夹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口干口苦,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滑。辨为阴虚湿热证,治当滋补阴津、清热利湿。给予猪苓汤与知柏地黄丸合方加味: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牡丹皮10g,黄柏6g,知母6g,泽泻10g,茯苓10g,猪苓10g,滑石10g,阿胶珠10g,败酱草3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尿道外口红肿、瘙痒、疼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晨起尿道口夹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瘙痒缓解,疼痛消除,以前方6剂。五诊:五心烦热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较前大减,以前方6剂。七诊:病情控制,未有明显不适,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治疗3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半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辨为阴虚,再根据尿道口夹有少量脓性分泌物辨为湿热,因尿道外口红肿、疼痛辨为热灼脉络,以此辨为阴虚湿热证。方以知柏地黄丸滋补阴津、清热燥湿;以猪苓汤清热利湿育阴;加败酱草清热解毒。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肾病综合征

【导读】根据肾病综合征的病变证机是阴虚水气,治以猪苓汤;又因水气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茯苓泽泻汤合方治之。

夏某,女,50岁。有多年肾病综合征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眼睑及肢体水肿,小便不利,腰酸困,头晕目眩,大便干结,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弱。经尿常规检查,尿蛋白(+++)。辨为肾阴虚水气证,治当滋补肾阴、渗利水气。给予猪苓汤与茯苓泽泻汤合方:猪苓10g,茯苓24g,泽泻12g,阿胶珠10g,滑石10g,山药12g,山茱萸12g,桂枝6g,白术10g,大黄6g,生姜12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水肿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手足心热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大便通畅,减大黄为3g,以前方6剂。五诊:腰酸困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水肿基本消退,以前方12剂。七诊:诸症基本解除,经复查尿常规,蛋白尿(+),以前方12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4个月,又经复查尿常规,蛋白尿(-)。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水肿、小便不利辨为水气内停,再根据手足心热、少苔辨为阴虚,因大便干结辨为热结,以此辨为肾阴虚水气证。方以猪苓汤利水育阴清热;以茯苓泽泻汤健脾制水;加大黄泻热通便,山药益气化阴,山茱萸固涩肾精。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