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41245800000059

第59章 《伤寒杂病论》方(58)

越婢加术汤合方

越婢加术汤由“麻黄六两(18g),石膏半斤(24g),生姜三两(9g),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6g),白术四两(12g)”所组成,是清宣郁热、散水消肿的重要基础方,主治阳郁水气证。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于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疾病。病以冬季或寒冷地区、高原地区、潮湿地区为多发,发病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发病常常有明显外因。

【导读】根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变证机是心肺阳郁,治以越婢加术汤;又因水气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猪苓汤合方治之。

白某,男,72岁。有多年肺源性心脏病病史,近因咳喘、水肿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咳嗽,气喘,心悸,胸闷,颜面及四肢水肿,身体烦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沉。辨为心肺阳郁水气证,治当清宣郁热、散水消肿。给予越婢加术汤与猪苓汤合方加味:麻黄18g,石膏24g,生姜10g,大枣15枚,炙甘草6g,白术12g,茯苓10g,泽泻10g,猪苓10g,滑石10g,阿胶(烊化、冲服)10g,杏仁15g,葶苈子15g。6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服。二诊:水肿略有消退,以前方6剂。三诊:咳喘、心悸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水肿较前减轻,以前方6剂。五诊:胸闷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七诊: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30余剂,病情稳定。之后,以前方变汤剂(每剂加蛤蚧1对)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半年。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身体烦热、舌质红辨为郁热,再根据颜面及四肢水肿辨为水热浸淫,因咳嗽、心悸辨为郁热在心肺,以此辨为心肺郁热水气证。方以越婢加术汤清宣郁热、散水消肿;以猪苓汤清热利水消肿;加杏仁降肺止逆,葶苈子泻肺行水消肿;散剂加蛤蚧益气摄纳、治病求本。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越婢加半夏汤合方

越婢加半夏汤由“麻黄六两(18g),石膏半斤(24g),生姜三两(9g),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6g),半夏半升(12g)”所组成,是温肺化饮、清热散水的重要基础方,主治寒饮郁肺夹热水气证。

慢性支气管哮喘

慢性支气管哮喘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状态。

【导读】根据慢性支气管哮喘的病变证机是寒饮郁肺夹热,治以越婢加半夏汤;又因痰热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小陷胸汤合方;更因病变证机夹水气,故又与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方治之。

程某,男,63岁。有多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近因咳喘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咳嗽,气喘,因寒加重,痰多黄白夹杂,咯痰不爽,胸闷,颜面肿胀,口渴欲饮热水,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浮略数。辨为寒饮郁肺夹热水气证,治当温肺化饮、清热散水。给予越婢加半夏汤、小陷胸汤与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方加味:麻黄18g,石膏24g,生姜10g,大枣15枚,生甘草6g,姜半夏12g,黄连3g,全栝楼30g,葶苈子10g,杏仁15g,厚朴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咳喘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痰多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胸闷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颜面肿胀减轻,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较前又有减轻,以前方6剂。七诊:诸症基本解除,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30余剂。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2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咳嗽、气喘因寒加重辨为寒,再根据痰多黄白夹杂、口渴欲饮热水辨为寒夹热,因颜面肿胀辨为水气浸淫,又因咯痰不爽、苔黄腻辨为水气痰热,以此辨为寒饮郁肺夹热水气证。方以越婢加半夏汤温肺清热、宣利水气;以小陷胸汤清热降逆、燥湿化痰;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加杏仁降肺化痰,厚朴下气化湿。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真武汤合方

真武汤由“茯苓三两(9g),芍药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白术二两(6g),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所组成,是温阳利水的重要基础方,可治一切阳虚水气证。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导读】真武汤是主治阳虚水气证的基本代表方。根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变证机以阳虚为主,治当选用真武汤;又因心肺阳虚比较重,故与四逆加人参汤合方治之。

李某,女,56岁。有10余年风湿性心脏病,2年来又出现下肢水肿,偶有颜面水肿,病情反复发作,近因咳喘明显而前来诊治。刻诊:气喘,心悸,下肢水肿,痰稀色白,手足不温,小便不利,头晕目眩,动则喘甚,舌质淡,苔薄白腻,脉虚。辨为心肺水气证,治当温补阳气、利水消肿。给予真武汤与四逆加人参汤合方加味:茯苓9g,白芍9g,生姜9g,白术6g,炙甘草6g,干姜5g,附子5g,生川乌5g(因无生附子,故以生川乌代),红参3g,车前子15g,牛膝24g,薏苡仁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气喘、心悸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手足转温,下肢水肿减轻,又以前方6剂。四诊:动则喘甚明显减轻,又以前方治疗50剂。将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巩固治疗半年。随访2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气喘、心悸辨为心肺气虚,再根据下肢水肿、痰稀色白、小便不利辨为水气内停,因手足不温、舌质淡、脉虚辨为阳气不足,以此辨为心肺水气证。方以四逆加人参汤温阳散寒、补益肺气、气化水气;以真武汤通阳利水、气化水津;加车前子、薏苡仁渗利水湿、消除水肿,牛膝补益肾气、使水下行。

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是指双侧肾脏肾小球呈现变态反应性疾病。

【导读】根据肾小球肾炎的病变证机是阳虚水气,治以真武汤;又因脾肾虚弱比较明显,故与苓桂术甘汤和四君子汤合方治之。

郑某,女,32岁。于2005年3月出现眼睑水肿,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即住院20余日,病情得到控制,出院约6个月后病情复发,又住院1周。之后,又多次服用中西药,可没有达到远期治疗效果,因病情复发前来就诊。刻诊:眼睑及下肢水肿,神疲倦怠,手足不温,腰酸,腹胀,肢体困重,口淡,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尿常规检查,尿蛋白(+++)。辨为脾肾虚弱、水气寒郁证,治当温阳化湿、利水消肿。给予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与四君子汤合方加味:附子10g,白术12g,生姜10g,白芍10g,茯苓12g,桂枝10g,红参12g,炙甘草12g,黄芪18g,厚朴15g,杜仲15g,桑寄生2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3服。二诊:手足转温、眼睑水肿基本消退,予前方6剂。三诊:腹胀好转,手足温和,以前方6剂。四诊:苔白厚腻基本消除,下肢水肿基本消退,以前方6剂。五诊:经尿常规检查,尿蛋白(+),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因病症变化适当加减用药治疗60余剂,经复查尿常规,尿蛋白(-)。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3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神疲、腰酸辨为肾虚,再根据倦怠、腹胀辨为脾虚,因眼睑及下肢水肿辨为水气,又因手足不温、口淡、苔白腻辨为寒湿,更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脾肾虚弱、水气寒郁证。方以真武汤温阳利水,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湿,以四君子汤补益脾肾,加黄芪补益中气,厚朴行气化湿,杜仲、桑寄生补肾强健筋骨。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肾积水

肾积水是指尿路不畅或阻塞所引起的肾盂肾盏扩大伴有肾组织萎缩的病变。

【导读】根据肾积水的病变证机是阳虚水气,治以真武汤温阳化水;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桂枝茯苓丸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痰湿阻滞,故又与二陈汤合方治之。

李某,男,75岁。在1999年发现肾结石,经碎石治疗;2000年肾结石复发,又经碎石治疗;2002年发现左右肾均有结石,服用中西药保守治疗;在2005年因肾区疼痛,经B超检查发现左肾萎缩、功能丧失,右肾疼痛,诊断为肾结石、肾积水、肾萎缩,住院治疗5周,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可出院后病情反复发作,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尿频,尿不尽,腰痛如针刺,疼痛拒按,小腹胀痛,手足不温,恶心,口淡不渴,舌质暗淡瘀紫,苔白厚腻,脉沉涩。辨为寒水痰瘀证,治当温阳化瘀、利水化痰。给予真武汤、桂枝茯苓丸与二陈汤合方加味:茯苓12g,白芍10g,生姜18g,附子5g,白术6g,桂枝12g,桃仁12g,牡丹皮12g,姜半夏15g,陈皮15g,炙甘草6g,乌梅2g,瞿麦15g,通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腰痛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小腹胀痛略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尿不尽明显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腰痛减轻,以前方6剂。六诊:腰痛得到控制,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10余剂,病情稳定。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嘱其坚持服用。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辨为寒,再根据腰痛如针刺、脉沉涩辨为瘀,因尿频、尿不尽辨为寒水浸淫,又因苔白厚腻辨为痰阻,以此辨为寒水痰瘀证。方以真武汤温阳利水,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以二陈汤燥湿化痰,加瞿麦、通草通利小便。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是指由细菌引起的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病变的总称。

【导读】根据泌尿系感染的病变证机是阳虚,治以真武汤温阳化气;又因病变证机有水结,故与萆薢分清饮合方治之。

詹某,女,42岁。有多年慢性膀胱炎、慢性肾盂肾炎病史,在服用中西药期间有治疗效果,可停药后又复发,曾连续静脉滴注西药4个疗程(1个疗程6日),也未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尿频,尿急,时有尿痛,手足不温,畏寒怕冷,倦怠乏力,小腹拘急,腰酸困痛,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辨为阳虚水结证,治当温补肾阳、通利小便。给予真武汤与萆薢分清饮合方加味:茯苓10g,白芍10g,生姜10g,白术6g,附子5g,益智仁12g,川萆薢12g,石菖蒲12g,乌药12g,鹿角胶12g,杜仲12g,黄芪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尿频减轻,尿急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手足转温,畏寒怕冷止,以前方6剂。四诊:腰酸困痛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20余剂,诸症悉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丸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2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辨为阳虚,再根据尿频、小腹拘急辨为水结膀胱,因腰酸困痛辨为肾虚不温、水气浸淫,以此辨为阳虚水结证。方以真武汤温阳利水;以萆薢分清饮温阳分清化浊;加鹿角胶温补肾阳,杜仲温肾壮阳止痛,黄芪补益中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乳糜尿

乳糜尿是指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中,使尿液呈乳白色的混浊液,称为乳糜尿。

【导读】根据乳糜尿的病变证机是肾虚,治以真武汤温补肾阳;又因病变证机有寒湿,故与萆薢分清饮合方治之。

贾某,男,59岁。在1年前因前列腺手术而出现小便混浊,多次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服药期间,小便混浊略有改善,可停药又出现小便混浊,自觉术后全身不适,近因病友推荐而前来诊治。刻诊:小便色白如米泔、时呈膏状,腰酸,手足不温,困倦乏力,自觉气憋小腹而不能上行胸中,耳鸣,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弱。辨为肾虚寒湿证,治当温补肾阳、散寒化湿。给予真武汤与萆薢分清饮合方加味:茯苓10g,白芍10g,生姜10g,白术10g,附子5g,乌药12g,益智仁12g,川萆薢12g,石菖蒲12g,红参12g,苍术24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服药3剂,小便混浊色白略有改善,以前方6剂。三诊:气憋小腹未再出现,手足温和,以前方6剂。四诊:苔白厚腻基本消退,以前方6剂。五诊:腰酸止,以前方6剂。六诊:小便恢复正常,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治疗20余剂。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小便色白如米泔、时呈膏状辨为肾虚不固,再根据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辨为寒湿,因气憋小腹而不能上行胸中、苔白厚腻辨为寒湿阻滞,又因困倦乏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肾虚寒湿证。方以真武汤温阳化湿利浊;以萆薢分清饮温阳补肾、分清化浊;加红参补益肾气,苍术醒脾燥湿化浊。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