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1133人(其中候补代表107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国民经济“二五”计划的建设的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大会分析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对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的论断,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八大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强国梦想,显示出党的团结和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党对于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没有能够在后来的实践中坚持下去。
整个“八大”里面我觉得我们党的会议生动活泼,(讨论的内容)广泛了,无论是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最后通过的决议都非常民主。大会发言踊跃,很多人发言,人们从发言、发言的准备,会议的讨论,(都是按)毛主席要求的,(进行)批评、自我批评,不同意见、问题都拿到桌面上来。
——李雪峰
会议回顾
1.历史背景
国际背景,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阵营形势骤变: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这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赫鲁晓夫抛出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引发了国际上一股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反动浪潮,波兰、匈牙利相继发生骚乱事件。帝国主义乘机掀起了世界性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从而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群众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苏共二十大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解放,中共开始“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其基本思想成为指导八大的基本方针。
在国内,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国内土改、镇反运动相继完成,抗美援朝战争取得基本胜利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一些地方、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滋生了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出现了高高在上、不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几年后,现实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开始暴露出来。1956年前后,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闹事的现象。
在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八大姗姗来迟。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9月召开的,距1945年七大召开已有11年之久。1955年10月,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就八大未能早开的原因专门作了详细说明:“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1945年召开的,到1956年召开八大,相距11年。应当说,相距时间是很长的。但是,必须指出,八大迟迟未召开是有原因的。1945年到1949年这4年,中国人民正处在急风暴雨般的革命战争中;1950年到1952年这3年,我们全力贯注地进行了完成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这些极为繁重的巨大工作,并且紧张地进行了抗美援朝斗争。这7年中间没有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1953年我们国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接着,在1953年下半年,经过全国财经会议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之后,党中央察觉了高饶反党联盟,于是,先后通过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和今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这个事件作了严肃的处理。显然,在解决了高饶反党联盟这样重大事件之后,再来考虑召开八大问题,无疑是更为适当的……今天看来,八大开迟了几年固然是个缺陷,但无论从政治上或组织上说,在1956年召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会更为完满一些。”
2.大会提出的引领中国的新思想及论述
(1)《政治报告》
八大《政治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我们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正确的政策,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来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中央委员会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规定了我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的这个总路线是在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终结的时候提出的,在1954年已经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接受,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记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面。
对经济发展方针的调整:
①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
②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
③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工业、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
④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⑤在工业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对经济体制改进的设想:在农业合作化方面,还需要继续按照自愿和互利的政策,争取还没有加入合作社的少数农户入社,并且领导那些初级合作社转为高级合作社。但是要采取耐心等待的态度,而不允许有任何的强迫命令。在手工业和其他原来的个体经济的改造工作方面,必须根据各行各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分别地解决各种合作组织在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工作方面,同样应当按照各行各业的特点和社会经济的多方面的需要,分别地解决它们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而不要轻率地作千篇一律的处理,以免造成损失。
3.八大的历史意义
中共八大是建国后第一次召开的党代会,是在特殊历史阶段下召开的,对党和国家的意义深远。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党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新的发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会议小插曲
1.建国后第一次召开的党代会,全体代表大会一开就是两次
1945年到1949年这4年,中国人民正处在急风暴雨般的革命战争中。1950至1955年间,党内出现了一些问题,以至于到1956年才召开八大,而且一开就是两次。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二次,唯有八大。1956年9月,八大召开第一次会议,这也是通常所说的八大。按照八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党章规定,党的每届全国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即将党代会改为常任制。八大二次会议就是这种性质的会议,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的一个重要尝试。不过,党代会的常任制并没有坚持下来,此后再也没有举行过类似的会议。八大二次会议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其实并不在这里,而在于它是一次全面发动“大跃进”的党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