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公主进化史
40639700000263

第263章

两位长公主心中念着秦康乐的好,这边世家却要疯了,收完了地税,陛下又开始折腾。

同乐八年,秦康乐在朝上再次提出在民间选拔人才。

“陛下,同乐二年才刚刚选拔过,民间何来如此多的人才。”

“不拘于民间,无论什么出身,只要身上并无官职,或者是对现在官职不满意的,也可以辞官参加考试。”

“陛下,那这些人的安排……”自从郑阁老辞官之后,王阁老更加感觉到力不从心,女皇威仪日重,掌控力越来越强,为人强硬,手段狠辣,便是他五十左右鼎盛之时都未必能在这位女皇陛下的手中讨到好处,现在基本是被对方追着打。

“朕要废除举荐制,以后为官者,全部需要统一考试。”

“陛下三思,祖宗规矩,万万不能更改啊!”王阁老立刻跪下反驳,世卿世禄,做卿才有禄,如今将这个卿给驳了,哪里还有禄,这简直就是告诉世家,以后没你们啥事了。

“朕左思右思,前思后思都想过了,这种举荐之事虽然可以考校人品,却不能考校本事,而且朕也不是另这些人不能考试,一同考试罢了。”

“陛下,官乃民之表率,德行必要出众,这也是当初举荐为官的由来,如今陛下废除此法,万民岂非无效仿之人?”

“陛下三思,三皇五帝,都是民间举荐而出。”

“陛下,考试选拔出来的人,德行不足,不能为官。”

基本上世家的论调就是考试选拔上来的人无德,当时推荐上的官都是有德然后又有一定的能力被举荐当官,人重德行,但是考试只是考本事,并不考德行。一个道德崩坏的朝廷,岂非会动摇国本?

秦康乐就听着他们吵,一点儿也不急,从小,她想做的事儿就没有不成功的,何况这个她想了无数次的科举,必须实行。

王阁老偷眼看龙椅上的女皇,发现她气定神闲,心中就是一沉,然后开始划拉世家手中的资源,中心地区自是不必说,便是中宗无能,也能掌控京城以及周边地区,女皇将南北西都收拢掌中登基为帝。自己的儿子周游秦国未完,可是如今传回来的消息,也并不乐观。

世家在东南沿海一带,如今沿海一带珩王在沪地,江浙一带的沈家最近越发低调,在看看吏部尚书沈焕,果然一言不发,心中默然升起悲凉之感,世家两字怕是真要到头了。不行,绝对不能认输,唯有殊死一搏。

“朕开考试一事,并非只要过了考试便可为官,也是要考察德行的,朕不过是想原本的先有德后有才变为先有才后有德。”

“陛下此举不妥,德重才轻!”

“难不成诸位卿家觉得,秦朝子民还是茹毛饮血不成?最基本的为德行谁人不知?对老当尊当孝,对幼当爱当护,便是乡野小民也是知道的,何须教化?反倒是生活,有些地方颇为艰难,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朕要能吏,另这些人吃饱穿暖,丰衣足食。”

紫极殿中鸦雀无声。

世家想反驳,那些举荐上来的人也有才啊,可是陛下也说了,考试上来的人也考察德行的。当然,最关键的是女皇陛下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想废了举荐这个制度。

“这是朕想出的考试方法,诸位卿家可以传阅看一看,看看是否还有遗漏,可以补足。”

将原本拟好的东西一一发下去,大家伙儿开始看,然后发现非常详细,废话,能不详细么,两千多年的科考制呢。

首先是以县为单位,春天开始考,县令出题,考中的为童生,秋天府试,考中的为秀才,秀才可以领俸禄,春天的时候就是省试,考中的为举人,也有俸禄,这三项秀才一年一考,举人两年一考,然后朝廷的秋考就是会考,考中的就是进士,这些人就可以做官了,进士前十名殿试,也就是在紫极殿中接受女皇的亲自考核,第一名就是状元。

写的非常详细,包括童生,秀才一年入取几人,举人又多少名额等等。

“陛下规划十分详细,这份考试的模子非常详尽,只是陛下,从秀才开始起便有俸禄,这个会不会对国库是一个负担?”水义想到的是国库。

“如今税收颇多,足足可负担,至于这些秀才俸禄也不是白领的,他们要教授当地孩童识字。”

“陛下,此举……”王阁老骤然一惊,开口想阻拦,却发现不对。没有一个好理由。

世家为何能世卿世禄,把持住资源是一回事,自家的子弟都读书认字也是重要的环节,德行有了,家中可以捧出来,总要有些本事吧?哪怕是庸才也要识文断字,这也是那些土里刨食的庶民难以比拟世家的原因。如今都识字了,世家你敢拍胸脯说我一定比别人强,呵呵哒,赵鸿明就是个例子,那天赋,甩了世家子几条街。可是这个要怎么阻拦?

“陛下,笔墨纸砚都非常物,普通农家怕是负担不起。”对于考试一事,沈焕没说话,因为他得了老爹的嘱咐,心中对于世家进入末路这件事已经有了准备。沈家已经将宝压在女皇身上,如今只能一条道儿跟到黑。

“朕知道,朕另孩童习字,认字,并不是命他们锦心绣口,做出锦绣文章来,不过是识字才能明是非,知伦理,不必写的一手好字,用柳枝沙盘即可,朕从未想过田埂老农亦要出口成章。”

“陛下圣明。”沈焕也没了声。

这一天的早朝一直持续到午后才散,所有人的心中都有着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