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国际图书与版权贸易
40237400000052

第52章 中国21世纪图书与版权贸易发展对策(5)

(2)商品化版权开发方法

在当今知识经济与商品社会里,具有“品牌”价值的畅销书中的各种人物、动物等形象,一经商业开发和应用,可以产生比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这种商品化版权,也就是书中形象使用权(Merchandising Rights)。国外出版界对此非常重视,并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近年来,国内出版界也开始实践这种附属版权的开发。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成功地引进了儿童小说《哈利·波特》中文简体字版权后,面对连续攀升的销售量,他们并没有自满,而是立即成立了一个“哈利·波特形象出版工作室”,并派员到美国考察受训,开始与美国时代-华纳出版公司就哈利·波特形象出版物进行广泛合作。第一批形象出版物有明信片系列、图画书(神奇故事、神奇动画、神奇魔法)、游戏书(迷宫寻宝、贴图、测验观察力)及填色书等,由此衍生出人民文学出版社下属的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准备多元化开发这种商品化版权时,一定要首先确认已获得这些商品化版权的许可使用权或所有权。正是由于商品化版权所具有的巨大的商业价值,所以,原作品版权所有者在分销这种附属版权时,往往不会一次性将所有相关的商品化版权转让,而是有计划地分项销售到各有关目标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

(3)多种媒体版权互动式开发方法

我们正处于一个现代传媒为主导的时代,出版与诸如报纸、期刊、广播、电影、电视、CD、VCD、DVD、网络传输等其他多种媒体之间的互动与并举,已被实践证明是开发附属版权、开拓图书市场、促进图书销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这方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可称为我国出版界的“先锋”。早在1993年该社就从瑞士希莫兹咨询公司引进了《维克多英语》,在图书出版的同时,他们从该公司引进了电视教学节目,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与播放,当年便发行25万套。《走遍美国》是该社于1993年打出的又一名牌产品,书从台湾公司引进,电视节目则从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引进与各省地方电视台携手播出,当年图书便发行百万套。后来,外研社以类似的引进与开发模式,成功地出版了《许国璋英语》、《新概念英语》等一批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外语教学类图书。外研社也正是凭借这种多媒体版权互动式开发方法,通过多种媒体的造势,将其引进的几乎每一种图书在中国的影响都推向了顶峰,在赢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回报的同时,也奠定了外研社在全国出版界特别是在外语教材出版领域中的先锋地位。

(六)顺应现代出版业发展趋势,在创新中推进图书与版权贸易发展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和互联网的迅猛扩张,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这一新的产业概念。数字内容产业尽管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已在全世界显现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2001年产值超过了1720亿美元,到2005年,已超过434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几乎是29%。进入21世纪以来,几乎全球所有的大型出版集团均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内容提供商,立足于文化创新和商业创意活动,立足于知识和信息的开发、挖掘、处理、加工和销售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将内容产品数字化,利用网络技术将传播渠道网络化,利用新的产业链和业务延伸发展各种增值服务,从而改变了单纯利用纸质媒介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简单复制的业务模式。基于此,现代出版业的知识服务、信息服务的新型特征日益凸显出来,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构成;其服务产品的贸易及出口迅速增长,成为服务贸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部分。作为文化创新的主导者,作为商业创意的策划者,以及作为知识和信息内容的提供者,现代出版业已经成为“内容产业”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顺应这一趋势的先导者,一些大型国际出版集团正通过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业务结构和产品结构而获得了新的巨大的发展空间。

1.图书与版权发展要定位于内容提供和文化创新

尽管数字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内容产业,但出版企业尤其是大型出版集团顺应这一趋势,及时进行转型与实践,则是促成内容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出版业经历了一次席卷全球的收购兼并浪潮,一些大型出版集团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纷纷进行业务结构的调整,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卖出买进的方式将自己的业务领域集中在内容产业,其结果便是一批跨行业多元经营的大型集团转变为以内容提供为主的大型出版集团。例如,培生集团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先后卖出了自己在蜡像馆、拉萨德银行、西班牙主题公园的股份和在英国第五频道及其卫视的部分股份,加之其他渠道的融资,通过一连串漂亮的“组合拳”,从1994年到1998年先后收购了艾迪生·维斯理出版公司、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教育出版部分、西蒙·舒斯特的教育出版部分三大教育出版公司,再通过与原旗下朗文出版公司的合并和业务重组,从而使培生教育出版集团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教育出版集团。

作为内容提供者,出版企业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进行文化创新,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信息文化产品。对于文化创新,我国出版业的理解往往过于简单。例如,我们在述及图书出版的创新时,往往强调的是对学术的贡献,由此常常要求注重单本原创图书的出版。其实,单本学术图书的创新主体并不是出版社,而是学者,出版社在其间的作用仅仅体现在这一创新活动的某一个环节即编辑出版上。作为内容提供者,出版社应该成为创新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从这一目标出发,我们不仅需要对各类学术文化创新活动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组织,并将其转化为市场所能够接受的形式;更需要从市场出发,从读者需求出发,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新活动,向读者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综观国际出版集团近年来的发展实践,我们清楚地看到,至少在教材出版、工具书编纂和畅销书组织这三个领域,最重要的创新主体是出版者。

作为内容提供者,在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中,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特别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要在市场上形成各种品牌,内容主要是通过品牌来占领市场、赢得读者的。因为内容产品的竞争是一种智力竞争,这种品牌驱动的战略至关重要。二是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只有成为文化创新的组织者和主导者,你才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出版集团的收购兼并浪潮无一不是围绕品牌和知识产权而展开的,而他们在全世界市场的扩张也无不是通过品牌来进行的。

2.图书与版权发展要实现数字融合与业务融合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殊途同归,走向IP技术融合,不仅使语音与数据可以融合,而且使不同形式的媒体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加强。这一现象现在被称为“数字融合”。其实质不只是改变了获得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及其成本,更主要的是其技术进步发生在各产业边界处,为产业融合和业务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及其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打破了各种产业边界,导致产业之间更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并使与买卖双方密切相关的市场区域概念转变为市场空间概念。传统观念中的“有明确范围的竞争”,也将被一个纵横相交的、更加广泛的概念所替代。这些相关活动的协调,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在传统市场之内,又在传统市场之外。

在现实中,全球各大出版集团正在迎接数字融合所带来的业务融合。他们正通过技术提升来寻找发展其传统服务业务领域和拓展新的内容服务的机会。例如,培生、麦格劳·希尔、汤姆森三大出版集团向教育领域的大规模渗透,利用信息技术在金融服务领域大规模扩张,通过B2B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全面的信息服务,以及麦格劳·希尔利用数字电视所启动的对个人理财活动的报道,这些无不预示着基于数字融合基础之上的业务融合和产业融合时代即将来临。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业务融合带来的业务结构的多元化,是新型的横向一体化的业务结构安排。尽管其内容不同(按照传统观点,甚至是不同行业的内容),但其生产对象的实体是同一的(信息、服务),其技术手段也是同一的(数字化技术),其运作平台也是同一的(互联网络)。因此,这种业务融合具有很强的资源整合性、人员和机构间的协同性、业务之间的互动性。在数字化时代,内容产业中的大企业集团应该倡导的是基于数字融合基础之上业务融合的合理结构,强调的是各种内容资源经营开发的多元化。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出版集团发展的过程中,即便是在内容产业的范围内考虑业务结构的多元化,也还是要注意形成核心产业和主打产品。因为,业务融合的结构安排不是削弱专业化程度,而是要求进行更精细的专业化运作,以形成核心业务和拳头产品。过快地进行多元化经营,势必造成主业不强、多角经营,整体业务规模很大却又形成不了规模效益的局面。应该看到,专业化经营是多元化经营的基础,一个合理的多元业务结构的形成必须从专业化做起。

3.图书与版权发展要开拓特殊用户市场,实现增值服务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内容产业的市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相对于一般大众市场衍生出一个特殊用户服务市场。所谓特殊用户服务市场的对象,是指较之一般读者而言,具有更加专业的知识和信息需求的机构和个人。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小批量、个性化的内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创造了条件。工业时代那种按照同一标准与规格进行大批量生产的大众产品之间的竞争,将逐步让位于差别化竞争、错位竞争和个性化竞争。与此同时,特殊用户服务市场的潜在规模将日益增大,并逐步超过一般大众市场。而且,内容产品的细分化将形成越来越多的特殊用户服务市场种类。这不仅为内容生产企业提供了大量新的市场机会,而且也开拓了新的更加个性化的业务领域。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内容资源,通过对一般大众市场和特殊用户服务市场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实现增值服务以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出版集团在实践中,充分显示了其作为内容提供商,把两个市场的开发完美结合起来的理念和做法。全球经济发展的三大基础动力是知识需求、资本需求和透明度需求,而从产业革命到互联网革命,国际出版集团在广阔的市场层面,通过对个体和机构的帮助,填补了各类主体信息和知识需求的空白。

就中国出版业而言,虽然面对的仍然是一般大众市场,但我们已经意识到如何利用手中掌握的内容资源和品牌,深入地开发各种信息资源,为各类特殊的机构和投资者服务,以获取更大的增值空间。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要求我们不但关注知识的需求,同时也要关注资本的需求以及透明度的需求。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一些出版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如果要继续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就必须完成从只关注一般大众市场,到发展一般大众市场和发掘特殊用户服务市场并重的转变。因此,结合我们手中掌握的优势内容资源的现状,研究进入特殊用户服务市场的途径,对于中国相当一部分出版企业而言,已是当务之急。此外,需要提及的是,能否进入特殊用户服务市场的关键在于拥有多少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