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国际图书与版权贸易
40237400000046

第46章 中国对外图书版权贸易(5)

2.试译

一些重要篇章的内容节选不仅用英语登载,而且还会根据每年的工作重点地区的变化,附加当地语言的翻译,例如2004年使用阿拉伯语、2005年使用中文。另外还有一个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从哪些篇章中节选,委员会成员来自Litrix.de每年工作侧重的地区和国家,他们都是日耳曼学学者或翻译者,对德国文学非常熟悉。

3.翻译赞助

Litrix.de承担了入选的德国图书的所有翻译费用。作为一个文化机构,Litrix.de还致力于一些非大众读物的推介工作。这些作品虽然不是面向广大读者群,但是却能反映德国当代重要的文学、哲学和社会思想。

此外,Litrix.de在国内和国外举办的各种研讨会和活动也为作者、翻译者和出版商们提供了很多见面和交流的机会。

鉴于以往进入中国图书市场的德国图书版权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立足于实践的生活类书籍和面向一定读者群的少儿读物,Litrix.de要尝试今后在中国更广泛地宣传高质量的德国当代出版物。2005年的翻译赞助项目主要是针对中国的出版社。Litrix.de承担所有入选图书一定比例的翻译费用。此外,在特殊情况下,Litrix.de还会对个别的版权购买提供一定的补贴。Litrix.de曾制订了“德国作家中国读书之旅”活动计划。此外,Litrix.de还为翻译界的新生力量举办了一次研讨会,与会者在研讨会上与德国作家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就个别翻译问题进行讨论。

从2004年开始,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举办了“全球化国际书展”、“德国哲学书展”、“德国最美书巡展”等活动,还在上海国际儿童图书博览会上成功地举办了德国少儿图书市场论坛。德国还设有专门机构“亚非拉文学促进会”(http://www.litprom.de),支持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优秀文学作品从本国语言翻译成德语。2005年,Litrix.de项目选择了中国作为重点工作地区。

(四)中法图书版权贸易

中国与法国间的文化科技交流源远流长。北京大学中法文化关系研究中心和北京图书馆参考研究部中国学室联合编辑有《汉译法国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图书目录》,书中收录了从19世纪末到1993年3月我国翻译出版的法国社会科学图书目录,计有约1800种(包括重译书)。另据相关统计,20世纪法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汉语的超过500种。不过在中国加入两个国际版权公约以后,法国作品被引进中国的数量有所减少。

中国与法国的图书版权贸易主要也是中国引进法国版权。在国家版权局对1989年与1995年出版外国图书的两次统计中,法国图书都位居第五位。1989年,中国出版法国图书超过128种,占出版外国图书总数的近7%;印数超过127.6万册,占总数的8%以上。1995年,中国出版法国图书超过165种,占总数的4.7%;印数超过160.3万册,占总数的1.3%。在北京地区1997年引进外国图书的排列上,法国位居第五位,为39种。在1998年和1999年,中国出版社分别从法国引进了150种与219种图书版权,法国分别排在中国引进外国图书数量排名地的第五位和第六位。

中国引进的法国图书以文艺、人文科学类为多。1998年中国引进的法国图书中,文学与人文科学书籍占了引进总数的约80%。1999年获法国各类文学奖的书籍,在当年就已经在中国出版,如此速度令法国人惊讶。也正因为如此,从2000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始,法国出版界每年都由法国出版业全国协会牵头,组织一个包括法国各大出版公司在内的出版代表团赴北京参展。据统计,从1992年到2002年底,中国共引进了48500多部外国作品的版权,输出了6500多部作品的版权。中国引进外国版权的来源国按引进数量的多少排列为: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俄国、韩国。法国排名第五位,占中国翻译出版外国图书总数的1.2%。

从中国方面来看,虽然法国图书在引进外国图书数量排名中所占的地位还相对比较弱;但若从法国方面来看,法国图书版权转让的数量尽管从总的趋势来说是在下降(2001年转让版权的图书为5736部,2002年为4698部),在这一总的趋势当中,中国市场(包括台湾地区)的份额却在扩大,而且这一趋势已经变得十分明显。中国现在已经跃居第六位,排名在德国之前,紧随其后的是俄罗斯。

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是语言障碍,这也是版权输出的最大障碍。法国政府积极采取促进法国语言发展的政策,制定有利于促进翻译的措施。法国文化部和宣传部下属的“国家图书中心”通过提供专项资助支持法国图书的翻译。其中有一项措施是颁发“翻译奖学金”,每年可以资助100名译者到法国作短期逗留,被选中的译者在法国逗留时间为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奖学金额度为每月1525欧元。

在许多国家,法国都设立了出版资助计划。例如,法国1990年在北京设立“傅雷出版资助计划”;2004年创建了“傅雷数据库”(http://www.fulei.org),登载翻译出版法国作家作品的中国出版商的信息和法文译者的信息,以及19世纪以来被翻译成中文的法国作品和正在翻译的法国作品,还有法国文学新闻及向出版和翻译提供资助的信息。由于2005年是中国的法国文化年,我国受到资助而出版的法国图书超过了100种。如今,法国外交部和法国驻华使馆还设立了“翻译计划”,2005年,北京被确定为“地区翻译中心”。这一方面是为了了解法国图书在中国的出版情况,另一方面是培养中国新一代法文的翻译者。

于2005年10月在北京对公众开放的“法国文化中心”,是一个可以让公众了解法国的语言、电影、图书、大学等资讯的地方,拥有面积为600平方米的多媒体图书馆,每天对公众开放。这里不仅是一个文化娱乐和交流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法国出版界与中国出版界交流的园地。

据悉,法国政府还在各个领域不定期地举行翻译人员的培训。例如,法国驻华使馆从2005年11月开始为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翻译组织每次为期两周的翻译培训,费用完全由法国政府承担。而在2004年,法国国际出版局在中国做了“中国出版业所面临的新挑战”的专题研究,其目的是想让法国的出版商了解中国的市场,为两国的出版界人士创造合作的机会。

以版权贸易和交流沟通为中心的参展模式,以语言的推广和翻译的培养为先导,以政府资助为动力,以大使馆文化专员为沟通桥梁的法国出版物推广模式,在许多方面都能够给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中国出版界提供有益的参照。因为与华文出版一样,法文出版界同样处于英语强势文化的阴影笼罩之下,在向外推广时同样需要跨越语言的障碍。法国政府最近几年出台了种种进行法国文化推广的政策和措施,其框架和策略值得当今的中国出版界各方人士予以关注。比照法国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出版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政府、出版者、学者们和作家们,都会有更多的作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