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的就是漂亮:左右逢源的处世方
39746900000030

第30章 奉献真诚 以情动人(3)

“你感觉你现在的心情好点了吗,年轻人!”老人微笑着问他。

“噢!是的……是感觉有些舒畅了!”他不得不承认在帮助别人后,心里的确舒坦多了。

这时,老人突然挺直了腰杆,身子骨也变得硬朗了。年轻人结结巴巴地问:“老先生,您这是……”

“其实我健康得很,但是我刚才看到你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我就决定要帮助你。一个失意的人如果帮助那些比他处境更糟的人,他心里会好过一些,所以我就假装成了刚才那个样子。记住,在你抑郁不得志的时候,还会有比你处境更艰难的人,帮助他们,你自己也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听了老人的一番话,他恍然大悟。

这时老人又对他说“不要有太多的忧虑!一切都会过去的,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说完,老人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了。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灰心丧气,先试着去帮助一下比你更困难的人,在付出中你会获得快乐和喜悦。在这之后,你的心境也一定会有很大的转变。帮助别人你会变得更加快乐。

乐于助人,得道多助

我想大家对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已经很熟悉了,孟子所推行的就是乐于助人之道。

当邻居有困难时,伸出双手尽力帮助他,这样当你有事相求时,他也会竭力帮你的。中国有句俗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也要把握好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懂得舍己为人,损己利人,薄己厚人,损己益人,作到了这些人们就会心悦诚服,你也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

假如我们和朋友之间平常不相往来,只当有求于人时,才“临时抱佛脚”而亲近他,那是绝对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别人会感觉你很功利,用到别人的时候开始阿谀奉承,而用不着的时候又一脚踢开。很多朋友觉得,求人是一种交易,何必要花费心机地去搞马拉松式的感情投资呢?这是十足的目光短浅。俗话说得好,“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这是真正懂得善于求人的人所具有的长远的战略眼光,未雨绸缪,提前作好准备。

有一位朋友曾担任某公司的总经理,每到年底的时候,礼物、贺卡就如同雪片一般飞来。可是当他退职离休之后,所收的礼物就屈指可数了,甚至一张贺年卡也没有收到。

以往访客往来不绝,而这年却寥寥无几,正在他心情寂寞的时候,以前的一位下属带着礼物来拜访他。在他任职期间,这位职员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可是来拜访的竟是这个人,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不觉使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过了几年后,这位朋友被原来公司聘为顾问,很自然地就重用提拔了这位职员。因为他能在没有利益关系的情况下,主动登门拜访,他的所作所为深深打动了对方,并在他的心目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甚至更让他产生了“有一天,一旦有了机会,我一定得好好回报他”的想法。

好的人际关系是求助于人的基础,但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须从一点一滴入手,依靠平日的点滴积累。古人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只有通过不断的构建和巩固,人际关系才能更加牢固。

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不胜枚举。帮助别人,掌握用人之道,你就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回顾历史:周武王姬发讨伐商纣,得道多助;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取得胜利;元末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最终得胜;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一切史实都在向我们展示:乐于助人,得道多助。

帮助与施舍是会增值的

帮助与施舍会让你自身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在很多情况下,你对别人的一点点帮助和施舍,会成为你一辈子值得骄傲的财富。

一个乞丐来到一家门口,向主人乞讨。这个乞丐看起来确实很可怜,他只有一条胳膊,左臂的衣袖里空荡荡的,让人看了实在揪心。也许谁都以为这位女主人会慷慨解囊。可出人意料的是,女主人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听后十分气恼:“这不是故意羞辱我吗?”他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帮忙就算了,何必给人难堪呢?”

主人听了并不生气,反而俯身搬起砖来。而且她还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的你同样也能干,何况你还是一个男的。”

乞丐愣住了,她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乞丐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她,为了不丢面子他终于俯下身子,用他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直到把砖全部搬完,他累得气喘嘘嘘,汗水浸湿了衣服,凌乱的头发斜贴在额头上。

这时主人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接着她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主人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应该得到的报酬。”

乞丐说:“善良的人,我不会忘记你的。”于是对女主人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以后只要再有乞丐来讨饭,这位女主人都会用同样的办法施舍他们。因为她认为虽然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但这对于乞丐的意义是不同凡响的。

几年以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这家门口。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一看就知道是家财万贯的老板,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右手,左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来回晃荡。他用一只独手握住女主人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您,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是您教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老板。您让我认识到,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虽然当初你没有直接施舍我,但这要比直接施舍更有价值。”

主人并没有什么异常的反应,只是淡淡地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我没有什么功劳。”老板坚持要把女主人连同他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过好日子享清福。但是她始终没有答应,因为她相信,只要凭借自己的一颗爱心和一双手,她们也会过得很幸福。老板最终没有能够说服她,只好离去。

这样的施舍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有所不同,初看这样的施舍似乎有些残酷,缺乏同情心,但是,到头来反而更能提高自身的价值,可以说这样的帮助与施舍既成就了别人又抬高了自己。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帮助施舍别人都是你美好心灵的真实反应,你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伟大。所以朋友们,看到别人有困难,伸出我们的双手拉一把,你的生活将会因此而更精彩。

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打井人”,这都是在告诫大家要知恩图报,要学会感恩。大家要时刻记住:别人对于我们哪怕是一碗饭的施舍,我们也不能忘记;而当我们有恩德于他人时,即便是救死之恩也不图报答。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施恩德于人不望回报,受到他人施的恩惠则千万不能忘记”的道理。

学会感恩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一年圣诞节,神父要将人们捐来的东西分发给城里的穷人,贫民区的好多穷人都纷纷而至,杰克也不例外,大家都显得异常地兴高采烈,可是杰克并没有像大家一样显得异常兴奋,他的心里始终很平静。

大家随着神父来到了一个贮藏室,神父指着一屋子的东西说:“你们自己随便挑选吧,喜欢什么就拿什么,但是每人只能拿一样东西。”于是大家都认真地挑选着自己喜欢或急需的东西。可是杰克对这些东西却一样也不感兴趣,而且他脸上还逐渐显露出失望的神情。

神父见了惊讶地问:“怎么了,孩子,这么多东西难道你一件也不喜欢吗?”神父显然有点失望。

“不,不,神父,我在努力寻找我生活中更需要的一件东西。”杰克回答道。

“是吗?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必须品,难道你就不需要吗?”

“啊,我找到了,我终于找到了!”杰克终于在一个书堆里找到了一本书,书名是《学会感恩》。其他人看到他的举动都纷纷地笑起来,连神父也有些惊讶。

“那只是一本旧书而已,不值钱的,你拿去又会有什么用呢?”神父说。

“不,尊敬的神父,这就是我要挑选的礼物,我要把它带给我的孩子们,我要让他们从小就要学会感恩。”杰克这一小小的举动和朴实的话语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神父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是啊,只有心怀感恩的人才是最快乐的人,因为懂得感恩的人,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如何善待自己的另一半,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懂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去感谢朋友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生活中需要我们感激的太多,父母、师长、妻子(丈夫),朋友……有时候我们不需要表示什么,只要有感恩的心态就足够了。一首《感恩的心》足以唱出我们的心声:“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振作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感谢命运,感谢有你。我们的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成人,对父母的感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只能用我们一颗火热的心来传递真情。在大多数人眼里会认为后妈是最残忍、最凶狠残暴的人,然而我们也不能以偏盖全。有时候,后妈的关爱会胜似自己的亲生母亲。

那一年,明的生母突然去世,那时明还不到8岁,弟弟才3岁多一点儿,兄弟俩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一个兄弟俩从来没有见过的女人,而且还带来了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明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明身后,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明的头,明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望着这个陌生的娘俩儿,明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明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看她和她的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明从来不喊她妈妈,弟弟也从来没有叫过一声。学校开家长会,明也不让她踏进教室的门口,并大声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明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提出无声的反抗。奇怪的是,她不但不生气,反而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明突然地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妈妈”。好几次夜里,明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要把照片取下来,而他总是遭到拒绝。从那一刻起,明第一次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明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永远是操不完。有一次明和其他的伙伴在自己家的水泥空场踢球,一不小心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明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明:“多亏了你妈呀!你妈一路上背你跑到这里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可得好好孝顺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明醒过来伏下身摸摸明的后脑勺,又摸摸明的脸。明不知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吗?”她立刻紧张地问明。明摇摇头,眼泪却不听使唤地往下流。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她放心地说。

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明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明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自己,跑了这么长的路才赶到医院的。

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把责任往自己的身上揽。邻居也一直劝告她不要太自责了。这样直到明的伤完全好了,她才松了一口气。

没过几年,************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嫁了人,而且十分遥远。那位小姐姐出嫁的那一天,天气很冷,在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明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听起来这好像是她自我安慰的话语。自己的女儿出嫁,只有她自己能体会到那离别的痛楚。

望着她的背影,明的眼泪一个劲往上涌,“妈妈!”明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明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提到感恩我们想到最多的就是感恩我们的父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的诗词俗语传承着中华民族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但是,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一些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金钱和利益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关爱。如今的孩子面对网络世界的诱惑,丢掉了报答。有些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长期与父母分居的孩子,从小就很少受到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谢自然的恩赐之恩的教育,于是难免就会失去对感恩这一传统美德的认可。感恩教育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课,也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牢牢记住:感恩我们的亲人和朋友。